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七章 經典部類概論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中」‧「雜」;與「雜」‧「中」‧「長」──次第恰好相反的不同。而「增一」的列在最後,是彼此一致的。這二類傳說,我以爲都是對的。大衆部等傳說,是四部完成的排列次第──後來居先,是部派未分以前的一般意見。而說一切有部所傳,是次第形成的開展過程,代表更古老的傳說。

  

  第二類後起的傳說,是: 根本說一切有部說─(一)雜‧(二)長‧(叁)中‧(四)增一大衆部末派說───(一)增一‧(二)中‧(叁)長‧(四)雜

  

  『根有律雜事』所說(10),與說一切有部舊義,「長」與「中」的次第變化了。大衆部末派說,見『增壹阿含經』序(11),與大衆部的古義不合。這是特重「增一」的一派,是將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傳說,全部顛倒過來。在這二類不同的傳說中,初期的二種傳說,將受到本書的重視。

  

  

  注【56-001】『增支部』「叁集」(南傳一七‧一九0)。又「四集」(南傳一八‧二五九)。又「五集」(南傳一九‧二五0──二五二)。又「六集」(南傳二0‧一一一──一一二)。

  注【56-002】『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四八叁下)。『入楞伽經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五二二下)。 [P488]

  注【56-003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四下)。

  注【56-004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叁中)。

  注【56-005】『望月大辭典』卷一(二0下)。

  注【56-006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一(大正二‧五五一上)。

  注【56-007】前田惠學『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』(六九二)。

  注【56-008】『摩诃僧祇律』卷叁二(大正二二‧四九一下)。『毗尼母經』卷四(大正二四‧八一八上)。『銅鍱律』「小品」(南傳四‧四叁0)。『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叁0(大正二二‧一九一上)。『四分律』卷五四(大正二二‧九六八中)。

  注【56-009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八五(大正叁0‧七七二下)。

  注【56-010】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』卷叁九(大正二四‧四0七中)。

  注【56-011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一(大正二‧五五一上)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項 四部阿含的宗趣

  「四阿含」,無論是先後成立,或者是同時形成的,總之是有了四部阿含的存在。錫蘭佛教,是傳說「五部」或「五阿含」的,但以第一結集的「阿含藏」,分爲四部:「品、五十集、相 [P489] 應、集」──四阿含,也是『島史』(西元四五紀間作)所說(1)。四部的地位,顯然不是『小部』所可及的。然而,爲什麼集成四部?這四部有什麼不同的特殊意義?起初,也許沒有考慮到,但在四部形成的階段,古人是應有這一構想的。近代的學者,當然可以從現存的部類中,探索其不同的目的。但在古代,那就是從傳承而來的古說了。說一切有部的『薩婆多毗尼毗婆沙』卷一(大正二叁‧五0叁下──五0四上),曾這樣說:

  

  「爲諸天世人隨時說法,集爲增一,是勸化人所習。爲利根衆生說諸深義,名中阿含,是學問者所習。說種種禅法,名雜阿含,是坐禅人所習。破諸外道,是長阿含」。

  

  大體說來,這一分類,是有實際意義的。在說一切有部中,「增壹阿含」是(持經)「譬喻師」,「中阿含」是「阿毗達磨者」,「雜阿含」是「禅師」所特重,近于事實。說一切有部論義特色,多半依(說一切有部的)「中阿含」而成立;「中阿含」重于分別法義,所以說是「學問者所習」。從『瑜伽師地論』,以「雜阿含」爲佛法本源來說,「雜阿含」是「坐禅人所習」,也非常適合。這一傳說,應有古老的傳說爲依據的。覺音Buddhaghos!a有四部的注釋,從注釋的書名中,表現了「四阿含」(四部)的特色。 長部注:Suman%galavila^sini^ (吉祥悅意)中部注:Papan~ca-su^dani^ (破斥猶豫) [P490] 相應部注:Sa^ratthapaka^sini^(顯揚真義)增支部注:Manorathapu^ran!i^(滿足希求)

  

  龍樹Na^ga^rjuna 有「四悉檀」的教說,如『大智度論』卷一(大正二五‧五九中)說:

  

  「有四種悉檀:一者,世界悉檀;二者,各各爲人悉檀;叁者,對治悉檀;四者,第一義悉檀。四悉檀中,總攝一切十二部經,八萬四千法藏,皆是實,無相違背」。

  

  「悉檀」,梵語siddha^nta,譯爲成就、宗、理。四種悉檀,是四種宗旨,四種道理。四悉檀可以「總攝一切十二部經,八萬四千法藏」。龍樹四悉檀的判攝一切佛法,到底根據什麼?說破了,這只是依于「四阿含」的四大宗旨。以四悉檀與覺音的四論相對比,就可以明白過來。「吉祥悅意」,是「長阿含」,「世界悉檀」。如『阇尼沙經』、『大典尊經』、『大會經』、『帝釋所問經』、『阿咤囊胝經』等,是通俗的適應天神信仰(印度教)的佛法。思想上,「長含」破斥了外道,而在民衆信仰上融攝他。諸天大集,降伏惡魔;特別是『阿咤囊胝經』的「護經」,有「守護」的德用。「破斥猶豫」,是「中阿含」,「對治悉檀」。「中阿含」的分別抉擇以斷疑情,淨除「二十一種結」等,正是對治的意義。「顯揚真義」,是「雜阿含」,「第一義悉檀」。『增壹阿含』的「滿足希求」,是「各各爲人悉檀」。適應不同的根性,使人生善得福,這是一般教化,滿足一般的希求。龍樹的四悉檀,與覺音四論的宗趣,完全相合,這一定有古 [P491] 老的傳承爲依據的。徹底的說起來,佛法的宗旨,佛法化世的方法,都不外乎這四種。每一阿含,都可以有此四宗;但就每一部的特色來分別,那就可說「長阿含」是「世界悉檀」,「增一阿含」是「爲人悉檀」;「中阿含」是「對治悉檀」;「雜阿含」是「第一義悉檀」了。這一佛法的四大方針,在佛法的實際應用中,也是一樣。所以教人修習禅觀,就有「四隨」,如『摩诃止觀』卷一上(大正四六‧四下)說:

  

   「佛以四隨說法:隨(好)樂,隨(適)宜,隨(對)治,隨(勝)義」。

  

  天臺學者,早就以「四隨」解說「四悉檀」。集一切佛法爲四阿含,在古代的傳承中,顯然有一明確的了解。『薩婆多毗尼毗婆沙』,也是同一傳說。由于說一切有部論師,過分重視「中阿含」,這才以究明「深義」爲「中阿含」,而有小小的差異。千百年傳來的四含宗義,在現在看來,仍不失爲理解佛法開展的指針(2)。

  

  

  注【57-001】『島史』(南傳六0‧二六)。

  注【57-002】本節的內容,曾表示于拙講的『阿含講要』第一章,載『海潮音』二五卷。 [P493]

  

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七章 經典部類概論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