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七章 经典部类概论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示我的意见。「九分教」的类别,是逐渐形成而后综合组成的。「四阿含」,在原始结集时,就有部分的集成。当然,原始集成的,并不是四部,也未必称为阿含,但确是阿含部的根源。在这集成的原形中,又不断的集录、分化,最后形成四部,而确立「四阿含」的部类。「四阿含」不是一下子编成的;也不是先组成九分教,然后重组改编的。所以严格说来,依「九分教」而集成「四阿含」,是一项意义模糊的传说。然在「四阿含」没有完成以前,「九分教」的类别,已经组成。在『中部』,尤其是『增支部』,所集录的经法中,充分表示了「九分教」的已经成立。在这一意义上,可能成为先有「九分教」,后有「四阿含」的传说。所以说,依「九分教」而集成四阿含,仅有相对的部分意义。原始结集所集成的,就是阿含的根源部分。那时还没有组成「九分教」,而有其中的一部分(几支)。从这一意义来说,「九分教」与「四阿含」,应该说是同时发展,而(「九分教」)先、(「四阿含」)后完成。在下面论究「九分教」,及「四阿含」的成立时,将本着这一原则,从事实而予以阐明。

  

  

  注【55-001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二六(大正二七‧六五九下)。

  注【55-002】晋白法祖所译『佛般泥洹经』,为此经的同本异译。 [P482]

  注【55-003】前田惠学『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』(一九一──一九四)。

  注【55-004】『铜鍱律』文,『摩诃僧祇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二二七中);『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 一下);『四分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五六九中──下):都有同样的记载。

  注【55-005】『杂阿含经』卷四一(大正二‧三00下),『长阿含经』卷一二(大正一‧七四中),都有「十二部经」说。然与之相当的『相应部』「迦叶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二九九──三0二);『长部』『清净经』(南传 八‧一六三──一六五),都没有分教的明文。

  注【55-006】『增支部』「七集」(南传二0‧三六七──三六八)。『中阿含经』卷一(大正一‧四二一上)。

  注【55-007】『中部』『蛇喻经』(南传九‧二四六)。参考『中阿含经』卷五四(大正一‧七六四中)。

  注【55-008】『增支部』「四集」(南传一八‧三一二)。

  注【55-009】『增支部』「四集」(南传一八‧三二四)。

  注【55-010】『增支部』「六集」(南传二0‧一一一──一一二)。

  注【55-011】「有十法行:一、书写;二、供养;三、施他;四、若他诵读专心谛听;五、自披读;六、受持;七、正为他开演文义;八、讽诵;九、思惟;十、修习」:见『辩中边论』卷下(大正三一‧四七四中)。

  注【55-012】『增支部』「五集」(南传一九‧三二九)。

  注【55-013】『岛史』(南传六0‧二六)。

  注【55-014】『增壹阿含经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六五七上)。 [P483]

  注【55-015】『般泥洹经』卷下(大正一‧一八八上)。

  注【55-016】『杂阿含经』卷四一(大正二‧三00下)。

  注【55-017】『大集法门经』卷上(大正一‧二二七中)。

  注【55-018】『毗尼母经』卷三(大正二四‧八一八上)。

  注【55-019】宇井伯寿『印度哲学研究』卷三「原始佛教资料论」(三一二──三一五)。

  注【55-020】前田惠学『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』列举诸说(四八六──四八八)。

  

  

  

  第三节 四部阿含的次第与宗趣

  第一项 阿含与传承

  「经藏」的内容,有五部与四部的差别。名称上,有称为阿含A^^gama,称为尼迦耶 Nika^ya的差别。尼迦耶──部,是部类,铜鍱部Ta^mras/a^t!i^ya所传的巴梨语圣典,是称为尼迦耶的(也有称为阿含的),这应该是佛教界初期的称谓。然在经法的流传中,各部派大都称之为阿含,因为阿含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。阿含,古来或音译为阿鋡暮、阿笈摩。义译不一,一般以玄奘等传译为正。如『瑜伽师地论』卷八五(大正三0‧七七二下──七七三上)说: [P484] 「如是四种,师弟展转传来于今;由此道理,是故说名阿笈摩」。

  

  据此,阿含是「展转传来」的意思,也可以简译为「传」。然所说的「展转传来」,不只是文句的师弟传授,而更有实质的意义。后代学者的解说,似乎忘失了阿含的实质意义,而解说为:集种种经为四大部,而称此大部为阿含。其实,在大部集成以前,阿含一词,早已在佛教界流行,如『中部』『牧牛者大经』(南传九‧三八五)说:

  

   「彼比丘多闻,传阿含、持法、持律、持母」。

  

  同样的文句,在『增支部』中,也有好几处(1)。在持法者dhammadhara、持律者 vinayadhara、持母者ma^tika^dhara外,又别说传阿含A^gata^gama。A^^gama是由彼而此──「来」的意义。如四果中的「一来」sakr!da^ga^min 、「不来」ana^ga^min,都是译a^ga^mi为来的。阿含是「来」,是「展转传来」,有传授传承的意思。如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所说:「从本已来,成事相承」;就是『入楞伽经』的「阿含」(梵本作A^^gama)(2)。在经法的展转传来中,师资授受,不仅是文句的暗诵。在经典的结集过程中,有的是短篇,异常复杂。或详或略,或具足,或少分,甚或近乎矛盾。在师资的展转传来中,也传承了经法的文义与意趣。传授这种传承的,名为「传阿含」者。「传阿含」者,早在大部集成以前,因经法的传通而得名。等到大部集成,还是由人传承传授下去,也就因此而被称为「阿含」了。 [P485]

  

  我国古译阿含为「趣」与「归」。如晋代道安,解为「秦言趣无」(3)。僧肇「长阿含经序」说:「秦言法归。……譬彼巨海,百川所归,故以法归为名」(4)。『善见律毗婆沙」卷一(大正二四‧六七七上)说:

  

   「容受聚集义名阿含。如修多罗说:佛告诸比丘:我于三界中,不见一阿含,如畜生阿含,纯是众生聚集处也」。

  

  『善见律毗婆沙』,举「畜生阿含」为例。畜生阿含,就是畜生趣tiryagyonigata tiraccha^nagatiyo。趣是趣向、去处,实与道安等传说相近;是以gata(去的意思)转释阿含的。

  

  在「阿含经」集成的研究中,有关传承事项,本是可以不必说的。但在佛教中,尤其是对于「阿含经」的集成,而形成部派的过程中,传承是有重要意义的。古人对于佛法的胜解,不是近代学者那样,专从文字与意义上去研究,而是佛法宗要,经文意义,修持方法,与异文异义的解说会通,主要从传授传承中去获得的。这是尊重古代圣贤的意见,认为唯有这样,才能理解经法的真意。虽然时间久了,传承间会有多少不同,而逐渐形成派别。但口口相传的佛法,到底这样的流传了下来。

  

  觉音Buddhaghos!a在Suman%galavila^sini^(『长部』注)序中说:第一结集以后,『 [P486] 长部』由阿难A^nanda,『中部』由舍利弗S/a^riputra,『相应部』由大迦叶Maha^kasyapa ,『增支部』由阿那律Anuruddha系统的学者,分别传承宏通(5)。汉译的『增一阿含经』序,也说:「阿难以此增一,付授优多罗,不嘱累余比丘」(6)。南北的不同传说,未必与事实相符合,但说明了四部阿含,是由比丘们传承下去,而传承间存有不同学系的那个事实。由于传承不同,容易引起分化。就在同一部派中,也会因所重不同而引起歧见。如Suman%galavila^sini^ 序说:长部师Di^ghabha^n!aka与中部师Majjhimabha^n!aka,对于『所行藏』、『譬喻』、『佛种姓』、『小诵』──四部,意见不同。长部师将这四部,从「经藏」(「小部」)中除去(7)。「四阿含」(四部)是公认的圣典;长部师与中部师,就是特重『长部』与『中部』的经师。

  

  在古代的结集传说中,四部阿含的次第,也有所不同。这不是偶然的,而是表示着一种意义。现存部派所传的异说,共有四种,可分为二类。第一类早期的传说,是:

  

  图片

   ┌─(一)长‧(二)中。(三)杂(相应)

   大众部等说─┴─(四)增一(增支)

   说一切有部说─┬(一)相应‧(二)中。(三)长

   └(四)增一

  

  

  [P487]

  初是大众部Maha^sa^m!ghika、雪山部Haimavata、铜鍱部、化地部Mahi^s/a^saka 、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共同传说(8);次是『瑜伽师地论』,代表说一切有部 Sarva^stiva^din的古义(9)。这二说看来不同,而主要的不同,是「长」‧「…

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七章 经典部类概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