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

  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

  

  第一节 总说

  关于「经藏」成立的研究,近代有「九分教」(「十二分教」)与「四阿含」先后的异说,现在先从「九分教」与「十二分教」的成立说起。在部派不同的传说中,或作「九分教」,或作「十二分教」;而「九分教」又有多种不同的传说,因而佛学界又有「九分教」与「十二分教」先后的异说。如上章所说,「九分教」本是教法的分类。教法在次第集成中,以形式或内容不同,渐形成不同的部类。把不同的部类,综合起来,成为「九分教」,这是教法的原始分类。「九分教」是:「修多罗」、「祇夜」、「记说」、「伽陀」、「优陀那」、「本事」、「本生」、「方广」、「未曾有法」。然在佛法的开展中,特别是律部与论议的发达,对于圣典的部类,感到有补充的必要,于是又增加而综合为「十二分教」。「十二分教」是:九分以外,又加入「因缘」、「譬喻」、「论议」。至于「九分教」的不同传说,并不是古义,而是大乘经的成立时,依「九分」古说,而自由取舍的。一部分尊古的学派,虽然事实已不止于九分,而始终保持「九 [P494] 分教」的原始传说,这才形成「九分教」说,「十二分教」说──二大流。部派一再分化,「十二分教」的次第,也有了不同的异说。

  

  「九分教」与「十二分教」的名目,次第,汉译所有的不同译语,『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』,附有「九分十二分教表」,对照得非常详尽。叙述的内容,涉及大乘经说。然大乘经所说,不是与部派的传说相契合,就是从大乘的立场而自行编组。在这初期圣典集成的研究中,是不妨置而不论的。现在依声闻三藏的传说,以部派为纲而列述如下:

  

  一、「九分教」说:如大众部Maha^sa^m!ghika所说(1): 1修多罗‧2祇夜‧3授记‧4伽陀‧5优陀那‧6如是语‧7本生‧8方广‧9未曾有经

  

  『解脱道论』的「九部」说(2),与大众部相合。据近人研究,『解脱道论』是锡兰无畏山寺派Abhayagiriva^sin所传(3)。属于铜鍱部Ta^mras/a^t!i^ya的大寺派Maha^viha^ra-va^sina ,所传的巴梨Pa^li圣典,也是「九部」说。这二部,只是在次第上,「未曾有」与(与「方广」相当的)「毗陀罗」,前后移动了一下。玄奘所译的『本事经』,也是「九分教」说,与大众部说相合(4)。或以为『本事经』是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所传(5),然玄奘所译的,并不限于说一切有部。如所译『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』,说到「五阿笈摩」 [P495] 与「发趣」等论,都与锡兰的佛教有关。奘译的『本事经』,与巴梨『小部』的『如是语』,显为同一部类的不同诵本。从所说为「九分教」而论,这可能是大众部,或者传入北方,有了限度内的增润。总之,「九分教」的旧说,不应看作说一切有部的传说。这样,大众部,及分别说系而传入锡兰的,都是初期的「九分教」说。

  

  二、「十二分教」说,又有三大系:1.印度本土的分别说Vibhajyava^din系所传,如化地部Mahi^s/a^saka所说(6): 1修多罗‧2祇夜,3受记‧4伽陀‧5忧陀那‧6尼陀那‧7育多伽,8本生,9毗富罗‧10未曾有‧11阿婆陀那‧12优波提舍

  

  化地部的「十二分教」,是在「九分教」(次第与大众部相顺)的基础上,增列三部。就是增列「阿婆陀那」(譬喻)、「优波提舍」(论议)于后;而将「尼陀那」(因缘)列于「优陀那」之后。这一次第,传为饮光部Ka^s/yapi^ya诵本的『别译杂阿含经』,所说也相合(7);『根有律杂事』所说也相合(8)。这一系列的十二分教,因「尼陀那」(因缘)的从中插入,而引起三类的小小差别: 『五分律』(9):6尼陀那‧7育多伽‧8本生『四分律』(10):6因缘经‧8善道经‧7本生经 [P496] 『长阿含经』(11):7本缘经‧6相应经‧8天本经

  

  2.说一切有系所传,如『杂阿含经』(12)说: l修多罗‧2祇夜‧3受记‧4伽陀‧5优陀那‧6尼陀那‧7阿波陀那‧8伊帝目多伽 ‧9阇多罗‧10毗富罗‧11阿浮多达磨‧12优波提舍

  

  这一「十二分教」的次第,也是在大众部的「九分教」的基础上,增列三部。但与分别说系所传,主要的不同,是将「阿波陀那」与「尼陀那」,同样的插入中间。这一次第,是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论所通用(13)。『大智度论』与『成实论』,也是这样的。但这一系统,也略有小差别: 『杂阿含经』(14):5优陀那‧6尼陀那『中阿含经』(15):6撰录‧ 5因缘

  

  『出曜经』所说(16),与『中阿含经』说相同。所以可解说为:『杂阿含经』,是说一切有部的论师系。『中阿含经』,是说一切有部的持经譬喻师系。

  

  3.大众系末派所传,如『增壹阿含经』所说。『增壹阿含经』中,共五处说到十二部经,竟没有完全相同的(17)。别有『七知经』与『般泥洹经』所传(18),以「优陀那」为第十,「譬喻」为第五,与『增壹阿含经』有类似处。次第纷纭,从略。 [P497]

  

  「九分教」加「因缘」、「譬喻」、「论议」,就是「十二分教」,这是佛教界一般的公论。对「九分」与「十二分教」的别别论究,应注意到:词、部类、分教的部类──三者的不同。一、分教的名目,有的本为世间共有的「词」;习用名词的应用于佛法,不一定与一般意义完全相同。即使是佛法的特有术语,初出现而传诵于经句中的,不一定就有分教──部类的意义,还只是「词」而已。二、在经法的传诵流行中,渐形成形式上(或附有内容的意义)的不同类型,而被称为「修多罗」、「祇夜」等。这时候,固有术语的应用,已赋与新的意义,而具有部类的性质。三、末后,又将形成的不同部类,组合为「九分教」。这是经过整理的佛法分类;经过了全体的调整,意义可能有多少变化。这才有确切的定义,与明确的部类区别。「九分教」是这样,「十二分教」也是这样。「十二分教」的组成,当然在「九分教」以后。但「因缘」、「譬喻」、「论议」──三分,并不是「九分教」以后才有的。从九分而到十二分,只是觉得「九分教」的分类,还不够详尽,而有补充的必要。这如中国的学术,『史记』论六家──阴阳、儒、墨、名、法、道家。而『汉书艺文志』,分为九流──儒、道、阴阳、法、名、墨、纵横、杂家、农家流。或又加「小说家」为十家。六家、九流、十家,是次第增多,但纵横家、农家等,决非『史记』以后所新起的。「九分」与「十二分教」,也正是这样;这是教法的分类学,从初创而到完成的过程。 [P498]

  注【58-001】『摩诃僧祇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二二七中)。

  注【58-002】『解脱道论』卷九(大正三二‧四四五中)。

  注【58-003】水野弘元『佛教圣典及其翻译』(语学论丛第一辑六九)。

  注【58-004】『本事经』卷五(大正一七‧六八四上)。

  注【58-005】渡边海旭『壶月全集」上卷(四三0)。

  注【58-006】『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一下)。

  注【58-007】『别译杂阿含经』卷六(大正二‧四一五上──中)。以阿婆陀那为本事,列于优波提舍以后,小有差别。

  注【58-008】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』卷三八(大正二四‧三九八下)。

  注【58-009】同上(6)

  注【58-010】『四分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五六九中)。

  注【58-011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三(大正一‧一六下)。又卷一二(大正一‧七四中)。

  注【58-012】『杂阿含经』卷四一(大正二‧三00下)。

  注【58-013】『阿毗昙八犍度论』,为『发智论』的异译。在说一切有部的论书中,对于十二分教,惟有这部论卷一七(大正二六‧八五三中──下),次第略有不同。

  注【58-014】同上(12) [P499]

  注【58-015】『中阿含经』卷一(大正一‧四二一上)。又卷四五(大正一‧七0九中)。又卷五四(大正一‧七六四上)。

  注【58-016】『出曜经』卷六(大正四‧六四三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58-017】『增壹阿含经』,为僧伽提婆San%ghadeva所译。僧伽提婆所译的『八犍度论』,也与说一切有部论书的次第不合。所以『增壹阿含经』中十二部经的次第紊乱,并非原本如此,而是译者不重视次第,而任意的叙列出来,不足为次第不同的论证。

  注【58-018】『佛说七知经』(大正一‧八一0上)。『般泥洹经』卷下(大正一‧一八八上)。

  

  …

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