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)。亿耳 S/ron!a-kot!ikarn!a是西方的阿盘提Avanti人。没有出家以前,曾因航海回来,迷路而经历鬼国。后来出家,为大迦旃延Maha^ka^tya^yana弟子。因当地的比丘少,一时不得受具足戒。受具足以后,发心来参礼佛陀;禀承师命,以五事问佛。边地可以五人受具足,就是因此而制的。亿耳的事迹,说一切有部所传的,比起『铜鍱律』、『四分律』、『五分律』(17),多了亿耳生时,耳有无价的宝环;及出家前游历鬼国的事。『根有律』更有宿生的福德因缘。『僧祇律』也有亿耳事:从给孤独长者Ana^thapin!d!ada见佛说起;长者派遣富楼那Pu^rn!a 入海去采宝。富楼那出家后,游化西方,亿耳从富楼那出家(18)。将不同的传说,连结而成为长篇,这是一个最好的范例。亿耳从富楼那出家,是大众部的传说,与上座部系Sthavira不同。『僧祇律』所说的亿耳见佛,请求五事,文义简洁明了。『僧祇律』说:「此中应广说亿耳因缘,乃至请求出家」(19)。亿耳出家的事迹,大众部是知道的,也许与说一切有部的传说相近。
2.「二十亿阿波陀那」,二十亿Sron!akot!ivim!s/a是瞻波Campa^的大富长者子,舍二十亿的家财而出家。他的精进修行,是传誉一时的。二十亿精进修行,足底流血,佛为他说弹琴的譬喻,依着修行,得阿罗汉,并表示自己体证的境地。说一切有部,将这些编集于『杂阿含经』,『中阿含经』的『沙门二十亿经』(20)。由于二十亿的流血经行,佛特准穿革屣;这一部 [P603] 分,集录于『十诵律』、『根有律皮革事』(21)。这是上座系统中,有关二十亿的,最朴质简要的记录。二十亿的精进修行,大众部编集于『增壹阿含经』(22)。『增壹阿含经』没有表示自证境地一段,也许是原始的,或是传说的不同。『僧祇律』的「杂跋渠法」,叙述二十亿的出家因缘:目连Maha^maudgalya^yana为佛向二十亿乞食;瓶沙王Bimbisa^ra吃到香美的残食,知道二十亿的富有,并脚下有金色毛。于是使二十亿坐船来见;后来就见佛出家。在这中间,佛说二十亿童子的前因:九十一劫前,白!5貚供佛,从此九十一劫以来,足不履地。关于修证事,略指「如增一綖经中广说」(23)。分别说部系Vibhajyava^din的『铜鍱律』、『四分律』、『五分律』,有关二十亿的故事:精进修行部分,流血而准穿革屣部分,『铜鍱律』与『四分律』所说(24),与说一切有部的传说相合,为上座部所传的共同部分。但又说到:二十亿等来见王,王见二十亿足跖生毛,要他们去见佛。由娑竭陀Sa^gata引见,就因此闻法出家。所说与大众部所传,略有出入。『五分律』所说,二十亿九十一劫以前,供佛发心,与『僧祇律』相合,而更广说二十亿家的财富(25)。
3.「欲阿波陀那」:在这里要略为说到的,平川彰博士的『律藏之研究』,历举1.龙王惜宝珠,2.飞鸟惜羽毛,3.二獭与野干,4.黄金鸟,5.护国Ra^s!t!rapa^la不从父乞,6.梵志不从王乞,7.贪贼,为「欲阿波陀那」的实体,而一一为新与古的论究(26)。然『大智度论』所说,应 [P604] 以说一切有部说为主。「欲阿波陀那」,出于「解二百五十戒经」,也就是出于「波罗提木叉分别」Pra^timoks!a-vibhan%ga。而护国不从父乞,与梵志不向王乞,是说一切有部律所没有的。二獭与野干,『十诵律』虽有而出于「衣法」(27),并不在「波罗提木叉分别」。龙王惜宝珠,飞鸟惜羽毛,出于『根有律』的「索美食学处」(28)。宝珠鹅(黄金鸟的变形」与贪贼,出于『根有部苾刍尼律』的「食蒜学处」(29)。分散在两处,与「欲阿波陀那一部」说不合。欲,不一定是衣食等欲,极可能是淫欲。难陀Nanda的欲心重,佛带他游天国与地狱而得精进悟入,是很适合的,但并不在「波罗提木叉分别」中(30)。惟『根有律』的「不净行学处」,有孙陀罗难陀 Sundara^nanda,为一大商人。贪淫无厌,为淫女所迷惑。等到床头金尽,为淫女所弃。只好在佛法中出家。可是又为淫女所惑,共为淫欲(31)。这是多欲者的典型;推定为「欲阿波陀那」,应该是适合得多!
4.「菩萨阿波陀那」;『律藏之研究』,以提婆达多Devadatta「本生」中,有关释尊的,推定为「菩萨阿波陀那」(32)。这不是以菩萨为主体的,是否适宜于称为菩萨阿波陀那呢!又以『根有律药事』所说,佛的三月食马麦等业报,为「菩萨阿波陀那」(33)。但「菩萨阿波陀那」,是否专重于过去生中的罪业呢!考铜鍱部所传,『小部』的『譬喻』都是偈颂,分「佛譬喻」、「辟支佛譬喻」、「长老譬喻」、「长老尼譬喻」。「佛譬喻」,为佛所自说,赞美诸佛国土 [P605] 的庄严;末后举十波罗蜜多,也就是菩萨大行。「辟支佛譬喻」,是阿难A^nanda说的。「长老譬喻」五四七人;「长老尼譬喻」四0人。这是声闻圣者,自己说明在往昔生中,见佛或辟支佛等。怎样的布施,怎样的修行,多生中受人天的福报;最后于释尊的佛法中出家,得究竟的解脱(34)。据此来观察说一切有部的传说,在『根有律药事』中,虽次第略有紊乱,而内容的性质相合。全文可分为二大章:一、佛说往昔生中,求无上正觉的广大因行。又分二段:先是长行,从顶生王Ma^ndha^tr!到陶轮师止(35)。次是偈颂,与『小部』「佛譬喻」相当(36)。接着,有毡遮 Cin~ca^外道女带盂谤佛一节(37),是长行,与上下文不相连接。就文义而论,这是错简,应属于末后一段。二、佛与五百弟子,到无热池,自说本起因缘。先说舍利弗S/a^riputra与目连神通的胜劣(38)。次由大迦叶Maha^ka^s/yapa等自说本业,共三十五人,都是偈颂(39),与『小部』『譬喻』的「长老譬喻」,为同一原型的不同传承。末后,佛自说往昔的罪业,现受金槍、马麦等报(40)。比对起来,『譬喻』的「佛譬喻」,与第一章──佛说往昔因行相合。应该本是偈颂;说一切有部又广引菩萨因行,种种本生来说明,就是长行部分。「菩萨阿波陀那」,应该是菩萨大行的偈颂部分。
『大智度论』在解说「阿波陀那」时,举六部「阿波陀那」为例;而在『论』中,还说到其他的「阿波陀那」,如: [P606] 1.弥勒受记──────『中阿含本末经』 2.释迦赞弗沙佛────『阿波陀那经』 3.舍利弗不知小鸟───『阿婆檀那经』 4.韦罗摩大施─────『阿婆陀那经』 5.长爪梵志事─────『舍利弗本末经』 6.佛化除粪人尼陀───『尼陀阿波陀那』 7.然灯佛授释迦记───『毗尼阿波陀那』
1.『中阿含本末经』,明弥勒Maitreya受记(41)。『成实论』说:「阿波陀那者,本末次第说是也」(42)。在鸠摩罗什Kuma^raji^va的译语中,「本末」是「阿波陀那」的义译,与『增壹阿含经』的译语不同(43)。弥勒受记事,推定为『中阿含经』的『说本经』(44)。『说本经』,就是『说本(末)经』。这部经,后半明弥勒受记,前半明阿那律Aniruddha的本末。所说的偈颂:「我忆昔贫穷,……无余般涅槃」,与『小部』『长老偈』的阿那律说相同(45)。2. 释迦S/a^kya往昔生中赞弗沙佛Pus!ya(46),『根有律药事』略说(47);如『大毗婆沙论』详说(48)。3.舍利弗不知小鸟本末(49),『萨婆多毗尼毗婆沙』,也略有说到(50)。4.韦罗摩Vela^ma 大施(51),推定为『中阿含经』的『须达哆经』(52)。5.长爪梵志事,名『舍利弗本末经』(53),出 [P607] 于『根有律出家事』(54)。6.「尼陀阿波陀那」(55),『大庄严经论』,有详细的叙述(56)。7.然灯佛 Di^pam!kara授释迦记,名「毗尼阿波陀那」(57)。在现存的律部中,唯『四分律』详说(58)。
『大毗婆沙论』,没有说明「譬喻」的定义;从所举的三例而说,都是古今圣贤的光辉事迹。『大智度论』却说:「世间相似柔软浅语」。所引的种种「阿波陀那」,重于文学趣味,等于佛法通俗化的故事。从『大毗婆沙论』、『大智度论』所引(律部),可看出「譬喻」的发展趋势。七佛譬喻、涅槃譬喻、菩萨譬喻、释迦赞弗沙佛譬喻、从然灯佛受记譬喻、长寿王譬喻、韦摩罗譬喻、亿耳譬喻、二十亿譬喻、尼陀譬喻,都是古今圣贤的光辉事迹。舍利弗不知小鸟事、长爪梵志事,近于一般事迹。而欲譬喻,是凡愚事迹,是应该引以为戒的。「譬喻」的开展,是从贤圣的事迹,而到一般的事迹,这是一。七佛譬喻、涅槃譬喻,连欲譬喻在内,都是直叙事实。亿耳及二十亿譬喻,如『五分律』等,附有宿业因缘;而菩萨譬喻,全部是依佛而说明其因行。这样,如『根有律药事』,五百弟子自说本业因缘,铜鍱部的『小部』,就名为『譬喻』。这是善的;从恶业说,佛的宿业而现受金槍、马麦等报,也就名为「譬喻」。譬喻的开展,是从事实,而显示或善或恶的过去业因,这是二。着重于业报的因缘,『根有律』最多;在这种趋势下,譬喻成为善恶业报的因缘。
「譬喻」与「记说」、「本事」、「本生」、「因缘」,在流传中,都有结合的情形,而「 [P608] 譬喻」与「因缘」的结合最深。如「亿耳阿波陀那」,『僧祇律』作「亿耳因…
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