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)。億耳 S/ron!a-kot!ikarn!a是西方的阿盤提Avanti人。沒有出家以前,曾因航海回來,迷路而經曆鬼國。後來出家,爲大迦旃延Maha^ka^tya^yana弟子。因當地的比丘少,一時不得受具足戒。受具足以後,發心來參禮佛陀;禀承師命,以五事問佛。邊地可以五人受具足,就是因此而製的。億耳的事迹,說一切有部所傳的,比起『銅鍱律』、『四分律』、『五分律』(17),多了億耳生時,耳有無價的寶環;及出家前遊曆鬼國的事。『根有律』更有宿生的福德因緣。『僧祇律』也有億耳事:從給孤獨長者Ana^thapin!d!ada見佛說起;長者派遣富樓那Pu^rn!a 入海去采寶。富樓那出家後,遊化西方,億耳從富樓那出家(18)。將不同的傳說,連結而成爲長篇,這是一個最好的範例。億耳從富樓那出家,是大衆部的傳說,與上座部系Sthavira不同。『僧祇律』所說的億耳見佛,請求五事,文義簡潔明了。『僧祇律』說:「此中應廣說億耳因緣,乃至請求出家」(19)。億耳出家的事迹,大衆部是知道的,也許與說一切有部的傳說相近。
2.「二十億阿波陀那」,二十億Sron!akot!ivim!s/a是瞻波Campa^的大富長者子,舍二十億的家財而出家。他的精進修行,是傳譽一時的。二十億精進修行,足底流血,佛爲他說彈琴的譬喻,依著修行,得阿羅漢,並表示自己體證的境地。說一切有部,將這些編集于『雜阿含經』,『中阿含經』的『沙門二十億經』(20)。由于二十億的流血經行,佛特准穿革屣;這一部 [P603] 分,集錄于『十誦律』、『根有律皮革事』(21)。這是上座系統中,有關二十億的,最樸質簡要的記錄。二十億的精進修行,大衆部編集于『增壹阿含經』(22)。『增壹阿含經』沒有表示自證境地一段,也許是原始的,或是傳說的不同。『僧祇律』的「雜跋渠法」,敘述二十億的出家因緣:目連Maha^maudgalya^yana爲佛向二十億乞食;瓶沙王Bimbisa^ra吃到香美的殘食,知道二十億的富有,並腳下有金色毛。于是使二十億坐船來見;後來就見佛出家。在這中間,佛說二十億童子的前因:九十一劫前,白!5貚供佛,從此九十一劫以來,足不履地。關于修證事,略指「如增一綖經中廣說」(23)。分別說部系Vibhajyava^din的『銅鍱律』、『四分律』、『五分律』,有關二十億的故事:精進修行部分,流血而准穿革屣部分,『銅鍱律』與『四分律』所說(24),與說一切有部的傳說相合,爲上座部所傳的共同部分。但又說到:二十億等來見王,王見二十億足跖生毛,要他們去見佛。由娑竭陀Sa^gata引見,就因此聞法出家。所說與大衆部所傳,略有出入。『五分律』所說,二十億九十一劫以前,供佛發心,與『僧祇律』相合,而更廣說二十億家的財富(25)。
3.「欲阿波陀那」:在這裏要略爲說到的,平川彰博士的『律藏之研究』,曆舉1.龍王惜寶珠,2.飛鳥惜羽毛,3.二獺與野幹,4.黃金鳥,5.護國Ra^s!t!rapa^la不從父乞,6.梵志不從王乞,7.貪賊,爲「欲阿波陀那」的實體,而一一爲新與古的論究(26)。然『大智度論』所說,應 [P604] 以說一切有部說爲主。「欲阿波陀那」,出于「解二百五十戒經」,也就是出于「波羅提木叉分別」Pra^timoks!a-vibhan%ga。而護國不從父乞,與梵志不向王乞,是說一切有部律所沒有的。二獺與野幹,『十誦律』雖有而出于「衣法」(27),並不在「波羅提木叉分別」。龍王惜寶珠,飛鳥惜羽毛,出于『根有律』的「索美食學處」(28)。寶珠鵝(黃金鳥的變形」與貪賊,出于『根有部苾刍尼律』的「食蒜學處」(29)。分散在兩處,與「欲阿波陀那一部」說不合。欲,不一定是衣食等欲,極可能是淫欲。難陀Nanda的欲心重,佛帶他遊天國與地獄而得精進悟入,是很適合的,但並不在「波羅提木叉分別」中(30)。惟『根有律』的「不淨行學處」,有孫陀羅難陀 Sundara^nanda,爲一大商人。貪淫無厭,爲淫女所迷惑。等到床頭金盡,爲淫女所棄。只好在佛法中出家。可是又爲淫女所惑,共爲淫欲(31)。這是多欲者的典型;推定爲「欲阿波陀那」,應該是適合得多!
4.「菩薩阿波陀那」;『律藏之研究』,以提婆達多Devadatta「本生」中,有關釋尊的,推定爲「菩薩阿波陀那」(32)。這不是以菩薩爲主體的,是否適宜于稱爲菩薩阿波陀那呢!又以『根有律藥事』所說,佛的叁月食馬麥等業報,爲「菩薩阿波陀那」(33)。但「菩薩阿波陀那」,是否專重于過去生中的罪業呢!考銅鍱部所傳,『小部』的『譬喻』都是偈頌,分「佛譬喻」、「辟支佛譬喻」、「長老譬喻」、「長老尼譬喻」。「佛譬喻」,爲佛所自說,贊美諸佛國土 [P605] 的莊嚴;末後舉十波羅蜜多,也就是菩薩大行。「辟支佛譬喻」,是阿難A^nanda說的。「長老譬喻」五四七人;「長老尼譬喻」四0人。這是聲聞聖者,自己說明在往昔生中,見佛或辟支佛等。怎樣的布施,怎樣的修行,多生中受人天的福報;最後于釋尊的佛法中出家,得究竟的解脫(34)。據此來觀察說一切有部的傳說,在『根有律藥事』中,雖次第略有紊亂,而內容的性質相合。全文可分爲二大章:一、佛說往昔生中,求無上正覺的廣大因行。又分二段:先是長行,從頂生王Ma^ndha^tr!到陶輪師止(35)。次是偈頌,與『小部』「佛譬喻」相當(36)。接著,有氈遮 Cin~ca^外道女帶盂謗佛一節(37),是長行,與上下文不相連接。就文義而論,這是錯簡,應屬于末後一段。二、佛與五百弟子,到無熱池,自說本起因緣。先說舍利弗S/a^riputra與目連神通的勝劣(38)。次由大迦葉Maha^ka^s/yapa等自說本業,共叁十五人,都是偈頌(39),與『小部』『譬喻』的「長老譬喻」,爲同一原型的不同傳承。末後,佛自說往昔的罪業,現受金槍、馬麥等報(40)。比對起來,『譬喻』的「佛譬喻」,與第一章──佛說往昔因行相合。應該本是偈頌;說一切有部又廣引菩薩因行,種種本生來說明,就是長行部分。「菩薩阿波陀那」,應該是菩薩大行的偈頌部分。
『大智度論』在解說「阿波陀那」時,舉六部「阿波陀那」爲例;而在『論』中,還說到其他的「阿波陀那」,如: [P606] 1.彌勒受記──────『中阿含本末經』 2.釋迦贊弗沙佛────『阿波陀那經』 3.舍利弗不知小鳥───『阿婆檀那經』 4.韋羅摩大施─────『阿婆陀那經』 5.長爪梵志事─────『舍利弗本末經』 6.佛化除糞人尼陀───『尼陀阿波陀那』 7.然燈佛授釋迦記───『毗尼阿波陀那』
1.『中阿含本末經』,明彌勒Maitreya受記(41)。『成實論』說:「阿波陀那者,本末次第說是也」(42)。在鸠摩羅什Kuma^raji^va的譯語中,「本末」是「阿波陀那」的義譯,與『增壹阿含經』的譯語不同(43)。彌勒受記事,推定爲『中阿含經』的『說本經』(44)。『說本經』,就是『說本(末)經』。這部經,後半明彌勒受記,前半明阿那律Aniruddha的本末。所說的偈頌:「我憶昔貧窮,……無余般涅槃」,與『小部』『長老偈』的阿那律說相同(45)。2. 釋迦S/a^kya往昔生中贊弗沙佛Pus!ya(46),『根有律藥事』略說(47);如『大毗婆沙論』詳說(48)。3.舍利弗不知小鳥本末(49),『薩婆多毗尼毗婆沙』,也略有說到(50)。4.韋羅摩Vela^ma 大施(51),推定爲『中阿含經』的『須達哆經』(52)。5.長爪梵志事,名『舍利弗本末經』(53),出 [P607] 于『根有律出家事』(54)。6.「尼陀阿波陀那」(55),『大莊嚴經論』,有詳細的敘述(56)。7.然燈佛 Di^pam!kara授釋迦記,名「毗尼阿波陀那」(57)。在現存的律部中,唯『四分律』詳說(58)。
『大毗婆沙論』,沒有說明「譬喻」的定義;從所舉的叁例而說,都是古今聖賢的光輝事迹。『大智度論』卻說:「世間相似柔軟淺語」。所引的種種「阿波陀那」,重于文學趣味,等于佛法通俗化的故事。從『大毗婆沙論』、『大智度論』所引(律部),可看出「譬喻」的發展趨勢。七佛譬喻、涅槃譬喻、菩薩譬喻、釋迦贊弗沙佛譬喻、從然燈佛受記譬喻、長壽王譬喻、韋摩羅譬喻、億耳譬喻、二十億譬喻、尼陀譬喻,都是古今聖賢的光輝事迹。舍利弗不知小鳥事、長爪梵志事,近于一般事迹。而欲譬喻,是凡愚事迹,是應該引以爲戒的。「譬喻」的開展,是從賢聖的事迹,而到一般的事迹,這是一。七佛譬喻、涅槃譬喻,連欲譬喻在內,都是直敘事實。億耳及二十億譬喻,如『五分律』等,附有宿業因緣;而菩薩譬喻,全部是依佛而說明其因行。這樣,如『根有律藥事』,五百弟子自說本業因緣,銅鍱部的『小部』,就名爲『譬喻』。這是善的;從惡業說,佛的宿業而現受金槍、馬麥等報,也就名爲「譬喻」。譬喻的開展,是從事實,而顯示或善或惡的過去業因,這是二。著重于業報的因緣,『根有律』最多;在這種趨勢下,譬喻成爲善惡業報的因緣。
「譬喻」與「記說」、「本事」、「本生」、「因緣」,在流傳中,都有結合的情形,而「 [P608] 譬喻」與「因緣」的結合最深。如「億耳阿波陀那」,『僧祇律』作「億耳因…
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與十二分教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