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▪P2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缘」;「大譬喻」,『长阿含』作「大因缘」。「譬喻」与「因缘」的结合,情形是这样的:经师所传的「譬喻」,如「长譬喻」、「大譬喻」,是圣贤的光辉事迹。『大毗婆沙论』着重在此,虽引「持律者说」,而取「大涅槃譬喻」,意义还是一样:这代表了早期的经师的见解。『大智度论』,重于律部,及当时的情况。在律部中,凡叙述佛及弟子的事迹,无非是说明制戒(学处与轨则)的因缘。如亿耳出家,一时不得受具;来见佛时,请求五事,为五众受具的因缘。但事迹的缀合,愈来愈长,说到出家以前,航海而误人鬼国。这样,喧宾夺主,「因缘」的意义冲淡,而事迹(传说)的意义增强,(制戒)「因缘」就转化而被称为「譬喻」了。又如如来成道说法,善来受具等,为制立十众受具的因缘。等到将诞生、出家、修行等连贯起来,也就成为「譬喻」了。从(制戒)「因缘」而转化为「譬喻」,是第一阶段。在「譬喻」中,传说亿耳生而耳有明珠,二十亿足底有金色毛,因而说到过去生中的业因。佛与佛弟子的事迹,从出生到究竟解脱,都有些特殊的事迹;对这些事迹,逐渐的倾向于过去生中业因的说明。宿生业报,成为譬喻的重要部分,于是(佛及弟子的事迹)「譬喻」又转化为「因缘」。但这是业报因缘,而不是制戒的因缘,这是第二阶段。(制戒)「因缘」转化为「譬喻」,「譬喻」又转化为「因缘」;「譬喻」与「因缘」的结合,就成为夹杂难分的现象。这是从律部而来的,晚期盛行的「譬喻」。『大般涅槃经』 [P609] 也就但说:「如戒律中所说譬喻,名阿波陀那经』了(59)。

  

  「阿波陀那」的内容,如所引述,已大略可知。而「阿波陀那」的本义,「阿波陀那」被译为「譬喻」的理由,还不能明了。西元三世纪,「阿波陀那」已被译为「譬喻」(60)。罗什义译为「本末次第」,说是「世间相似柔软浅语」,是以当时流行的譬喻文学来解说的。玄奘义译为「譬喻」,然『大毗婆沙论』所举的实例,与「譬喻」的意义不合。依『大毗婆沙论』来说,解说「阿波陀那」为「伟大的」、「光辉的事迹」(行为)(61),应该更合适些。这是经师所传的;经律部所传,而发展成后期的譬喻文学,也就以「阿波陀那」为「譬喻」,这可从另一解说,而理解其意义。如『瑜伽论』卷二五(大正二五‧四八一下)说:

  

   「云何譬喻?谓于是中有譬喻说,由譬喻故,本义明净」。

  

  瑜伽系诸论,大意相同。「本义」,或作「隐义」(62)。「有譬喻说」,或作「有比况说」(63) 。以「譬喻」为「比况」,显然的与『大毗婆沙论』、『大智度论』的解说不合。现存梵本『法华经』,九分教中的「譬喻」,为aupamya;这是「比况」的「譬喻」,如芦束喻、火宅喻等。apada^na或写作aupamya──比况,实为阿波陀那而被译为「譬喻」的重要理由。经中的「阿波陀那」,律中的「阿波陀那」──与「因缘」相结合的「阿波陀那」,在佛教的弘法(讲经为主)活动中,对于某一义理,每举佛及佛弟子的事迹、业报因缘等为例,以证明所说。这与举 [P610] 譬喻来比况说明,使听众容易了解,作用完全相同。在这种情况下,apada^na与aupamya,融合如一了。如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九「譬喻经序」(大正五五‧六八下)说:

  

   「譬喻经者……敷演弘教,训诱之要。牵物引类,转相证据,互明善恶罪福报应」。

  

  又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九「贤愚经记」(大正五五‧六七下)说:

  

   「智者得解,亦理资于譬喻。…… 三藏诸学,各弘法宝,说经讲律,依业而教。(昙)学等八僧,随缘分听。…… 各书所闻……集为一部。……此经所记,源在譬喻;譬喻所明,兼载善恶」。

  

  譬喻」的实际应用,从上序可以完全理解出来。『贤愚经』,是昙学等八人,在于阗的般遮于瑟Pan~ca-va^rs!ika大会中,听说经律而记录下来的。中国近代(传统)的讲经,还是在销文、释义、发挥玄理外,参入因果报应、公案,以加深听者的兴趣与了解。这是从古以来,通俗弘化的方法。「阿波陀那」,是这样的被作为事证──举例说明而广为流通的。『长阿含经』译「阿波陀那」为「证喻」(64),最能表示这一意义。『顺正理论』卷四四(大正二九‧五九五上)也说:

  

   「言譬喻者,为令晓悟所说义宗,广引多门比例开示,如长喻等契经所说」。 「有说:此是除诸菩萨,说余本行,能有所证,示所化言」。 [P611]

  

  『顺正理论』继承了『大毗婆沙论』的见解,以「长(譬)喻」等为「譬喻」。其称为「譬喻」的理由,是「为令晓悟所说义宗,广引多门比例开示」。「阿波陀那」的意义,不但与比况 aupamya相合,也与喻支的喻dr!s!t!a$nta相同。「阿波陀那」是被用为例证,以证明所说义(宗)的。第二说,也只「除菩萨」本行的不同,而「能有所证,示所化言」,意义还是一样。『成实论』说:「阿波陀那者,本末次第说是也。如经中说:智者言说,则有次第。有义有解,不令散乱,是名阿波陀那」(65)。本末次第,是叙述事缘的始末。而所以说「本末次第」,只是为了「解」明所说的「义」宗。『顺正理论』与『成实论』,说明了「阿波陀那」的「譬喻」作用,是晚期「譬喻」文学盛行的实际情形。

  

  「阿波陀那」──经师的本义,应为伟大的,光辉的事迹。律师所传的「阿波陀那」,从事迹而说明善恶的业缘;善恶业缘,为(过去)事迹的一部分,总名「阿波陀那」。从「律藏」所传,『小部』所传,『大智度论』所引述,「阿波陀那」只是现事与宿因。在佛教的通俗弘化时,引「阿波陀那」为事证,于是与比况aupamya相近,相合。西元三世纪,「阿波陀那」已被译为「譬喻」了。西元二、三世纪,譬喻师da^rs!t!a^ntika脱离说一切有部,而独立盛行起来。这是以广说「譬喻」dr!s!t!a$nta得名,而譬喻更通俗化的。「阿波陀那」、「阿波摩耶」,在实际应用中,与dr!s!t!a$nta相结合。传说譬喻大师鸠摩罗罗陀Kuma^rala^ta,造『显 [P612] 了论』、『日出论』,都是「为令晓悟所立义宗,广引多门比例开示」。「阿波陀那」,被想起了赫赫光辉的意思,而被解为「有比况说,隐义明了」了(66)。「阿波陀那」被解说为「譬喻」,是通俗弘化所引起的。论到原始的意义,应以圣贤的光辉事迹为是。

  

  

  注【68-001】『摩诃僧祇律』卷三二(大正二二‧四九一下)。

  注【68-002】『妙法莲华经』梵本(南条本四五,见『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』附表)。

  注【68-003】前田惠学『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』所引(四五0──四五四)。

  注【68-004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三三(大正二五‧三0七中)。

  注【68-005】『中阿含经』卷一七『长寿王本起经』(大正一‧五三二下──五三五中)。

  注【68-006】『十诵律』卷三0,叙俱舍弥比丘的诤论,略标「广说长寿王经」,不再详说(大正二三‧二一五下)。

  注【68-007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三三(大正二五‧三0七中)。

  注【68-008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一『大本经』(大正一‧一中──一0下)。

  注【68-009】『长部』(一四)『大本经』(南传六‧三六一──四二七)。

  注【68-010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一『大本经』(大正一‧一0下)。

  注【68-011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一『大本经』(大正一‧三下)。

  注【68-012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一『大本经』(大正一‧一0中)。 [P613]

  注【68-013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一『大本经』(大正一‧一0下)。

  注【68-014】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』卷三五──三九(大正二四‧三八二下──四0二下)。

  注【68-015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二──四『游行经』(大正一‧一一上──三0上)。『长部』(一六)『大般涅槃经』 (南传七‧二七──一六三)。

  注【68-016】『十诵律』卷二五(大正二三‧一七八上──一八二上)。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』卷上(大正二三 ‧一0四八下──一0五二下)。

  注【68-017】『铜鍱律』「大品」「皮革犍度」(南传三‧三四三──三五0)。『四分律』卷三九(大正二二‧八四五中 ──八四六上)。『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二一(大正二二‧一四四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68-018】『摩诃僧祇律』卷二三(大正二二‧四一五上──四一六上)。

  注【68-019】『摩诃僧祇律』卷二三(大正二二‧四一五下)。

  注【68-020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九(大正二‧六二中──六三中)。『中阿含经』卷二九『沙门二十亿经』(大正一‧六一一下──六一三上) 。

  注【68-021】『十诵律』卷二五(大正二三‧一八三上──中)。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』(大正二三‧一0五五下)。

  注【68-022】『增壹阿含经』卷一三…

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