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经』七卷,属于同一类型。虽现存本,不一定就是古本,但九分教中的「如是语」,就是这一类,是无可疑惑的。玄奘所译『本事经』,分三品:「一法品」六0经,「二法品」五0经,「三法品」二八经,共一三八经。每十二、三经,结成一嗢!5婗南颂。而「三法品」末,仅有三经,又没有结颂,可见已有了缺佚。『本事经』为重颂体:每经初标「吾从世尊闻如是语」;长行终了,又说:「尔时,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」。这是重颂的一类,以初标「吾从世尊闻如是语」,体裁特殊,而得「如是语」的名称。『小部』的『如是语』,分四集:「一集」三品 [P549] ,二七经;「二集」二品,二二经;「三集」五品,五0经;「四集」一三经。『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』,比对这二部──『本事经』与『如是语』的同异,足供参考(7)。『如是语』初标「如世尊说阿罗汉说,我闻」。长行终了时说:「世尊说此义已,次如是(偈)说」。末了,又结:「此义世尊说已。如是(我)闻」。比『本事经』多一结语。『大智度论』卷三三(大正二五‧三0七中)说:

  

   「如是语经者,有二种:一者,结句言:我先许说者,今已说竟」。

  

  『大智度论』的结句,与『如是语』的「此义,世尊说已」相近;多少不同,应为部派的传诵不同。所说与『如是语』及『本事经』相当,是不会错的。『如是语』有四集,『本事经』仅三法。在这四集中,第三集第三品止,都是「序说」,长行与重颂间的「结前生后」,末了的「结说」,体例一致。第三集第四品起,仅每品的初末二经,具足「序说」等;中间的经文都从略,也就是没有「如是语」的形式。四集仅一三经,与前三集相比,也显得简略不足。这与『本事经』的缺略,情形是一样的。为什么三法、四集,而不是五法、六法,或九集、十集呢?以我看来,这是一项编集而没有完成的部类。

  

  『如是语』与『本事经』的体裁,在圣典集成过程的研究中,有三点值得我们重视。1.序说与结说:佛说(及弟子说),从传说而集成一定文句,展转传诵,到结集而成为部类,成为现存 [P550] 的形态,是经过多少过程而成的。原始传诵而结集的,是佛说及弟子所说的短篇。没有说在那里说,为谁说,为什么事说;这些是在传授中加以说明的(有的忘记了,有的传说不同)。其后,人、事、处,逐渐编集在内,篇幅渐长;开始与终了,也渐有一定的形式。以「四阿含」及「四部」来说:序说是:「如是我闻:一时,佛在某处住」(或加上「与比丘……俱」,及特殊的事缘)。结说,形式不一,如泛为比丘们说的,结为:「佛说是经(法)已,彼比丘(等)闻世尊所说,欢喜信受(奉行)」。这类形式的完成,曾经过「如是语」那种体例。不说在那里说,为什么人说,为谁(泛说「告众比丘」)说,而以「如世尊说阿罗汉说,我闻」为序说;以「此义,世尊说已,我闻」为结说。起讫都叙明「世尊所说,我闻」,这可说是师资传授中的习惯用语,表示传承的可信性,而形成一定文句的。「如是语」型的圣典,汉译还有『立世阿毗昙论』,这是陈真谛Parama$rtha的译品,可能为犊子系Va^tsi^putri^ya论书。『论』分二十五品,卷一(大正三二‧一七三上)说:

  

   「如佛婆伽婆及阿罗汉说,如是我闻」。

  

  在「阎罗地狱」章前,也有这同一的序说(8);其他或简略为「佛世尊说」(9)。『论』卷一(大正三二‧一七四下)第一品末说: ‧ 「如是义者,诸佛世尊已说,如是我闻」。 [P551]

  

  其他品末,也有作「如是义者,佛世尊说,如是我闻」(10);「是义,佛世尊说,如是我闻」 (11)。这一序说与结说,与『小部』的『如是语』,可说完全相同。尤其是「地狱品」(12):分十大地狱,每章长行以后,又说:「世尊欲重明此义而说偈言」(13),完全为重颂型。可见部派佛教时代,这一形式的部类,还有承袭沿用的。「如是语」,是不限于铜鍱部所传的。「如是语」(本事)的另一特色,如『顺正理论』卷四四(大正二九‧五九三上)说:

  

   「本事者,谓说自昔展转传来,不显说人、谈所、说事」。

  

  『顺正理论』下文,虽与「本生」相对,而以「本事」为过去事。然所说「自昔展转传来,不显说人(为谁说)、谈所(在那里说)、说事(为什么事说)」,与现存的『曼陀多经』并不相合,而却与「如是语」相合。从这里,得到了「如是语」与「本事」的共同特性──「自昔展转传来,不显说人、谈所、说事」。佛及弟子所说的经偈,师资授受,展转传来,不说明为谁说,何处说,为何事说,成为「如是语」型。过去久远的事,展转传来,也不明为谁说,在何处说,为何事说;记录往古的传闻,就是「本事」。但是,「不显说人、谈所、说事」,对佛弟子的信仰承受来说,是不能满足的。于是传闻的「法」──「如是语」型,终于为「如是我闻:一时,佛在某处住」(再加上同闻众或事缘)。有人、有地、有事的「阿含」部类(成为一切经的标准型),所取而代之了。传闻的「事」,也与「说人、谈所、说事」相结合,而集入于「阿含」 [P552] 部类之中。这样,「本事」已失去「不显说人、谈所、说事」的特质。然而「本事」(「如是语」)的特性,终于在传承中保存下来,而为『顺正理论』主所记录。

  

  2.长行与重颂:上面说过,「祇夜」的本义,并非重颂,而是「修多罗」的结颂──「结集文」;又为「八众诵」──「结集品」;又引申为一切偈颂的通称。等到「伽陀」与「优陀那」成立,重颂也随后形成了。长行与偈颂,原是各别传诵的。也许由于某些长行,与偈颂的内容相近,而被结合起来;或依偈颂而演为长行。长行与偈颂的结合,形成一新的体裁;『如是语』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。南传有「如是语」而没有「本事」;觉音Buddhaghos!a的解说,也不说「祇夜」是重颂。「祇夜」而被解说为重颂,是北方的解说,也就是成立「本事」,而没有「如是语」的部派。

  

  3.增一法:以增一法──一、二、三等为次第而集成圣典的,在『长部』中,有『十上经』、『等诵经』。『长阿含』与之相当的,是『十上经』、『众集经』。『长阿含』中,更有『增一经』、『三聚经』。『杂阿含』有「一问一说一记论……十问十说十记论」(14),就是增一法的雏型(这十法,传为沙弥所必诵)。这一编集法,是法数的类集与整理,为佛法渐有「论」部倾向的表现。这是「阿含」完成以前的,重要的结集方法。现存的『如是语』与『本事经』,也是以增一法来集成的。 [P553]

  

  将这三者结合起来说:「如是语」是以「自昔展转传来,不显说人、谈所、说事」为特色。序说与结说,表示其展转传闻的可信性,实为「如是语」的根本特性。长行与重颂的结合,也已成为「如是语」的主要形式。『立世阿毗昙论』,是「如是语」型。「地狱品」有重颂,而没有法数次第编集的意义。「九分教」与「十二分教」中的「如是语」,以序说及结说的定型文句,长行与重颂的结合为主,不一定是增一法的。现存的『如是语』与『本事经』,是在序说与结说,长行与重颂的体裁上,更为增一法的编集;约与『增壹阿含』集成的时代相近。

  

  『如是语』及『本事经』,表现为「传说」的形态。「如世尊及阿罗汉说,我闻」;闻者是师资授受中的传授者。没有「说人、谈所、说事」的「传说」,在宗教的立场,一般人是难以生信的。没有事实──「说人、谈所、说事」,纯为义理的宣说;理智的气味过重,也缺乏感人的力量。加上序说与结说的定型,长行与重颂,千篇一律。总之,作为佛教的圣典来说,这是近于「论部」。小部,似乎是体裁新颖,却不适于大部的结集。『增壹阿含』也是以增一法来集成的。在序说方面:「如是我闻,一时,佛在某处住」等,正如古人所说:「说方时人,令人心生信故」(15),表现为从佛所听闻而来的直接性。参入「说人、谈所、说事」;而长行、偈颂、重颂,多姿多彩。『增壹阿含』的集成,对增一法编集的『如是语』来说,显然是相顾失色。到三品、四集而中止,也许觉到不必再这样的结集下去了吧! [P554]

  

  再说「本事」:在前后相关中,对前的「伽陀」、「优陀那」,立「如是语」。「如是语」是偈颂的一类──重颂。与后「本生」相关联的,是「本事」;「本生」与「本事」,都是有关过去的事情。『大智度论』双举二说,有关「本事」的,如『论』卷三三(大正二五‧三0七中──下)说:

  

  「二者,三藏、摩诃衍外,更有经名一目(或作筑)多迦;有人言目多迦。目多迦名出三藏、摩诃衍,何等是?……如是等经,名为出因缘。于何处出?于三藏、摩诃衍中出,故名为出。云何名因缘?是三事(夜长、道长、生死长)之本,名为因缘」。

  

  依『论』,一目多迦,或简称为目多迦。现存梵本Dharmasam!graha(法集),Itivr!ttaka 也又作vr!ttaka。一(帝)目多迦或目多迦,『大智度论』解说为「出因缘」。出是出于三藏及摩诃衍以外的,似指「杂藏」部分。以因缘起说,名为「因缘」。这样,「目多迦」是「因缘」的一类。但这一解说,是可疑的。律中有『尼陀那』、『目得迦』,『目得迦』也与「因缘」(尼陀那)相关联,而含义不大明了。惟『十诵律』称之为「无本起」(16);「无本起」与「出因缘」,显然是同一意义。『顺正理论…

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