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』所说:「言本事者,谓说自昔展转传来,不显说人、谈所、说事」;这就是「无本起」、「出因缘」──「本事」(目得迦)的真正意义。这是传说中的,佛说的往古事──佛化的印度民族与宗教的古老传说(在律中,「目得迦」是不显说人、谈 [P555] 所、说事的旧例;有说人、谈所、说事的,名「尼陀那」)。这一古义,在传说中,久已隐昧不明(『智度论』所说,是别解),因为传说的佛化的印度民族与宗教故事──「本事」,在「四阿含」的集成中,已与说人、谈所、说事相结合。所以以「伊帝目多伽」为「本事」的,只能说是过去事了。

  

  『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二六(大正二七‧六六0上)说:

  

  「本事云何?谓诸经中,宣说前际所见闻事。如说:过去有大王都,名有香茅,王名善见。过去有佛,名毗钵尸,为诸弟子说如是法。过去有佛,名……迦叶波,为诸弟子说如是法。如是等」。

  

  『大毗婆沙论』所举的「前际所见闻事」,有二类:一为印度民族的古代传说:『大毗婆沙论』举例如大善见王Maha^sudars/ana。以此为例,那末,大善见王(17);黎努Ren!u与大典尊Maha^govinda(18);坚固念王Dr!d!hanemi(19);摩诃毗祇多王Maha^vijita(20) ;释迦族S/a^kya与黑族Kan!ha^yana(21);大天王Maha^deva与尼弥王Nimi(22);伊师山Isigili独觉(23);毗富罗山Vipula(24);毗罗摩长者Vela^ma(25):这都应该是「本事」。二为过去佛事:所举毗钵尸佛Vipas/yin等为弟子说法,与『大般涅槃经』所说,七佛为弟子说戒经的「伊帝目多伽」(26)相合。以此为例,那末,尸弃佛S/ikhi弟子事(27);羯 [P556] 句忖那佛Krakucchanda弟子事(28),也都应该是「本事」。「本事」,本为佛化的,传说的印度民族故事,扩展为更远的过去劫事。『大毗婆沙论』的解说,是与「本生」相关而对立的,所以「本事」是除「本生」以外的过去事。瑜伽系所说,也大体相同,如『瑜伽论』说:「谓诸所有宿世相应事义言教,是名本事」(29)。『成实论』说:「是经因缘及经次第(次第是譬喻),若此二经在过去世,名伊帝目多伽。秦言此事过去如是」(30)。「本生」、「本事」、「因缘」、「譬喻」,在「十二分教」的解说中,都有近似而又不同的意义。据『成论实』说:「本事」,是「因缘」与「譬喻」而在过去世的。『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』,对于这些,是以「譬喻」为本而予以解说的(31)。从「譬喻」的立场来说,「譬喻」可说是早已存在的。但从「九分教」与「十二分教」的成立过程来说,「譬喻」成为圣教的一分,是较迟的。起初只是「展转传来,不显说人、谈所、说事」的传说──「本事」,「佛这么说」而已。以后成为有「说人、谈所、说事」;「阿含」中的「本事」,与「本生」类似而又不同,成为「九分教」的二分。

  

  

  注【63-001】『佛藏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八0二下)。『十住毘婆沙论』卷九(大正二六‧六九中)。

  注【63-002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二五(大正二五‧二四六下)。

  注【63-003】『华手经』卷六(大正一六‧一六八中)。

  注【63-004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三(大正一‧一六下)。 [P557]

  注【63-005】『四分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五六九中)。

  注【63-006】『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一下)。

  注【63-007】前田惠学『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』(七一九──七二一)。

  注【63-008】『立世阿毗昙论』卷八(大正三二‧二一三中)。

  注【63-009】『立世阿毗昙论』卷一0(大正三二‧二二一中)等。

  注【63-010】『立世阿毗昙论』卷二(大正三二‧一八一下)。

  注【63-011】『立世阿毗昙论』卷三(大正三二‧一八七下)等。

  注【63-012】『立世阿毗昙论』卷八(大正三二‧二0七中──二一五上)。

  注【63-013】『立世阿毗昙论』卷八(大正三二‧二0七下)等。

  注【63-014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五二下)。

  注【63-015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三(大正二五‧七五下)。

  注【63-016】『十诵律』卷五七(大正二三‧四二四中)。

  注【63-017】『长部』『大善见王经』(南传七‧一六五──二0一)。

  注【63-018】『长部』『大典尊经』(南传七‧二四四──二六八)。

  注【63-019】『长部』『转轮圣王师子吼经』(南传八‧七四──八0)。

  注【63-020】『长部』『究罗檀头经』(南传六‧一九七──二0九)。 [P558]

  注【63-021】『长部』『阿昼摩经』(南传六‧一三七──一三九、一四二──一四四)。

  注【63-022】『中部』『大天捺林经』(南传一一上‧一00──一0八)。

  注【63-023】『中部』『仙吞经』(南传一一下‧六六──七二)。

  注【63-024】『相应部』「无始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二七九──二八三)。

  注【63-025】『增支部』「九集」(南传二二五‧六一──六五)。

  注【63-026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一五(大正一二‧四五一下──四五二上)。

  注【63-027】『相应部』「梵天相应」(南传一二‧二六三──二六六)。

  注【63-028】『中部』(五0)『魔诃责经』(南传一0‧七四──八一)。

  注【63-029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二五(大正三0‧四一八下)。

  注【63-030】『成实论』卷一(大正三二‧二四五上)。

  注【63-031】前田惠学『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』(三五九──三六四)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项 本生

  「本生」Ja^taka,音译为阇多伽、阇陀等。义译为生、本生。在「九分教」与「十二分教」中,这是对佛教未来的开展,有重大意义的一分。古代所传的解说,似乎通泛而实能适合 [P559] 于古义的,如『成实论』卷一(大正三二‧二四五上)说:

  

   「阇陀伽者,因现在事,说过去事」。

  

  『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二六(大正二七‧六六0上)也说:

  

   「本生云何?谓诸经中,宣说过去所经生事,如熊、鹿等诸本生经。如佛因提婆达多,说五百本生事等」。

  

  这是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的解说。「过去所经生事」,是通于佛及弟子的。如「五百本生」,也有关于提婆达多Devadatta,而不只是佛的「本生」。『大毗婆沙论』以后,西元三世纪以下的论书,「本生」都被解说为释尊的前生──菩萨行事。如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无量本生,多有所济」(1)。『瑜伽论』说:「宣说世尊在过去世……行菩萨行,行难行行,是名本生」(2)。『顺正理论』也说:「谓说菩萨本所行行」。为了说明与「本事」的差别,确定为:「或依过去事起诸言论,即由过去事言论究竟,是名本事,如曼驮多经。若依现在事起诸言论,要由过去事言论究竟,是名本生,如逻剎私经」(3)。这是后代公认的,「本事」与「本生」的差别。

  

  「本生」,应分为经师所传的,律师所传的──二类。经师所传的「本生」,不外乎「本事」,佛化的印度民族的先贤故事。这些过去事,一部分被解说为释尊的前生。如大典尊Maha^govinda [P560] 「我其时为大典尊婆罗门」(4)。大善见王Maha^sudars/ana:「我忆六度埋舍利于此。而(善见)王住转轮王法,……第七埋舍利于此。如来(今者)第八埋舍利于此」(5)。『中部』『陶师经』说:「尔时青年Jotipa^la,即是我也」(6)。『相应部』说:「我于前生,为剎帝利灌顶王」(7)。这都是于传说的过去事中,指为释尊的「本生」。这种学风,在汉译的「中阿含」中,更为普遍。如大天王Maha^deva(8);顶生王Ma^ndha^tr!(9);毗罗摩长者 Vela^ma(10);阿兰那长者Araka(11);善眼大师Sunetra(12)等,都说「即是我也」,成为释尊的「本生」。「阿含」在经师的弘传中,化「本事」为「本生」的倾向,越来越盛,这是经师特重佛陀(律师是重僧伽的)的结果。化「本事」为「本生」,主要为了说明:先贤虽功德胜妙,而终于过去(不究竟);到现在成佛,才得究竟的解脱。融摄印度的先贤盛德,而引归于出世的解脱,是经师所传「本生」的特色。然这样的「本生」,与「本事」是淆杂不清的。即使依『顺正理论』的定义,而只要加上一二句,「本事」就成为「本生」了。对于这,『大毗婆沙论』是以传说如此的过去事为「本事」,而「本生」取律部的传说,所以体例极为分明。

  

  律师所传的「本生」,是以比丘、比丘…

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