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切结句──一切偈颂,都是「讽颂」所摄的。而「自说」(优陀南),着重于无问自说,这是对下文的「因缘」而说。「因缘」是:「谓于是中,显示补特伽罗名字种姓,因请而说」。所以这是与「感兴」无关的「自说」,可通于长行及偈颂,为瑜伽论系的特有传说。『杂集论』的「祇夜」(应颂),是重颂,同于『大毗婆沙论』的附义。「讽颂」(伽陀)也是一切结句说。而「自说」的意义,如『论』卷一一(大正三一‧七四三下)说:

  

   「自说者,谓诸经中,或时如来悦意自说,如伽他曰:若于如是法,发勇猛精进,静虑谛思惟,尔时名梵志」。

  

  定义为「悦意自说」,与『大毗婆沙论』相近。所引的偈颂,是「优陀那」,与『小部』『法句』偈相近(8)。所以,『杂集论』对「应颂」、「讽颂」、「自说」──三者的差别说明,与说一切有部晚期的论师传说相合。 [P543]

  

  『大智度论』与『成实论』,对「伽陀」与「优陀那」的解说,最为难解。『大智度论』卷三三(大正二五‧三0七上──中)说:

  

   「一切偈名祇夜,六句、三句、五句,句多少不定。亦名祇夜,亦名伽陀」。 「优陀那者,名有法佛必应说而无有问者,佛略开问端。……自说优陀那,所谓无我无我所,是事善哉!……如是等,杂阿含中广说」。 「又如……善哉善哉!希有世尊!难有世尊!是名优陀那」。 「又如佛涅槃后,诸弟子抄集要偈:诸无常偈等作无常品,乃至婆罗门偈等作婆罗门品,亦名优陀那。诸有集众妙事,皆名优陀那」。

  

  「祇夜」与「伽陀」,都可以通称一切偈颂,那在「九分」与「十二分教」中,这二者有什么差别?『成实论』解说了这一问题(如前「祇夜」中说):「祇夜」是共世间的(但是不顺烦恼的),「伽陀」是非世间的,是圣教内宣说佛法的偈颂。至于「优陀那」,『大智度论』有三义:1.无问自说的「优陀那」(与瑜伽的为了正法久住,不请而自说相近):所举的颂,如『杂阿含』所说(9)。然「优陀那」,仅是经中,「无我无我所,是事善哉」二句。「略开问端」,以引起弟子的请说,是重在无问自说。不过,「是事善哉」,也是称赞的话,与『大般涅槃经』所说相近(10)。2.引『大般若经』说,这虽是大乘经,但所取的意义,只是赞叹辞。赞叹,是「感兴 [P544] 语」。3.所说的「抄集要偈」,内容与「法句」偈合。『法句』dhammapada,梵本作 Uda^navarga(「优陀那品」)。汉译有『法集要颂经』;「集要颂」,是「优陀那」的意译(「法优陀那」)。「诸有集众妙事,皆名优陀那」,「优陀那」已成为偈颂集的通称。称偈颂集为「优陀那」,虽不知始于什么时候,但僧伽罗剎Sam!gharaks!a(约西元一世纪人)的『修行道地』──禅观偈集,是称为「优陀那」的(作品于西元一六0年顷译出)。「优陀那」是「集施」、「集散」的意思(11)。『大智度论』所传述的三义,前二义只是「自然说」与「感兴语」二类。感兴语,原是不限于偈颂的,所以『大智度论』所说,虽主要为偈颂,而是可通于长行的。『成实论』说:「除二种偈,余非偈经,名忧陀那」(12)。论文一定有错字。除二种偈──「祇夜」与「伽陀」,或「伽陀」与「路伽」,其余的(非?)偈经,名为「忧陀那」。即使这么说,「忧陀那」的特色,还是不曾说明。

  

  「伽陀」与「祇夜」,『大智度论』与『成实论』,都传说为通于一切偈颂,似乎含混不明。从圣典集成的过程去理解,这是可以解说的。原始结集,「结集文」与「结集品」(「八众诵」),被称为「祇夜」。习惯上,「祇夜」也被泛称一切偈颂。如瑜伽师所说:「祇夜」是不了义经。而「有余说」(不了义的别名)的经偈,被分别解说的,就是「优陀那」、「义品」、「波罗延那」(如上「祇夜」中说)。可见这些偈颂,起初都曾被称为「祇夜」的。此后,长行中 [P545] 渐形成着有特色的「记说」:而没有集入『相应部』的偈颂,如「优陀那」、「义品」、「波罗延那」,虽不与现存的完全相同,但的确是早已存在。偈颂的流传,孳生流衍,一天天增多,成为传诵中的一大部分。于是称之为「伽陀」,「伽陀」为结句颂说的通称。但在分教中,被集入于「相应教」的,仍旧称为「祇夜」。没有被集入(一直到四部、四阿含的集成,大部分偈颂,始终没有被集录进去)的,泛称为「伽陀」。而「伽陀」中的感兴语──「优陀那」,当时应已类集而形成一分,这就是被称为「优陀那」的,原始的『法句』。『法句』的集成,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佛涅槃后,诸弟子抄集要偈」。『法句经序』说:「五部沙门,各自钞釆经中,四句六句之偈,……故曰法句」(13)。『法句』为法救Dharmatra^ta所集,这是说一切有部所传本的编成。『法句』是古已有之,而又各部自行重编的。以『法句』为「优陀那」,这不仅是说一切有部的传说。传为化地部Mahi^s/a^saka或法藏部Dharmaguptaka诵本的『长阿含经』,「十二部经」的「优陀那」,就直译为『法句经』(14)。『四分律』也译为「句经」或「法句经」(15)。「法句」就是「优陀那」,可见也是分别说系Vibhajyava^din的共同传说。『小部』有『法句』,又有「自说」──「优陀那」,分为八品,附以事缘,是后代的新编。如以『小部』的『自说』,为九分教中的「优陀那」,那是不妥当的。「优陀那」是感兴语的类集,『法句』的原型。传布最为普遍,而又是早期的偈颂集;所以习惯上,也就以一切偈颂集为 [P546] 「优陀那」了!

  

  感兴语,当然是自然舒发的,不待请问的。在部分的佛教中,不待请问的意义加强了。如瑜伽师,对「因缘」的因请而说,解说「优陀那」为无问自说。在现有的契经中,没有人请问而佛自为宣说的,不在少数。比对「因缘」的有请而说,称这类为「自说」。感兴语的特色,也就消失了。关于感兴语,佛只有喜悦而没有悲感,大致基于这种信仰,而『顺正理论』、『杂集论』、『大智度论』,只说「睹希奇事」、「悦意自说」、「赞叹」,而没有说忧感。其实,佛没有忧感,但可以面对悲伤的事实而有所感兴。这都是后代多少演变了的解说。对「祇夜」、「伽陀」、「优陀那」──三分的解说,没有比『大毗婆沙论』更精确的了!

  

  

  注【62-001】『小部』『经集』(南传二四‧一四)。

  注【62-002】『小部』『自说』「弥酰品」(南传二三‧一五一)。

  注【62-003】『杂阿含经』卷四二(大正二‧三一0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62-004】『小部』『法句』(一五五颂)(南传二三‧四一)。汉译『法句』各译,都有此颂。

  注【62-005】「此那伽由彼那伽」,「由」可能为「犹」字的假借。似乎与『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二四所说:「二龙自同心,俱患群众恼,皆已舍独逝,今乐此空林」颂相合(大正二二‧一六0中)。

  注【62-006】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偈颂集──「杂藏」,如本论第七章第一节第二项说。 [P547]

  注【62-007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八一(大正三0‧七五三上)。『显扬圣教论』卷六(大正三一‧五0九上)。又卷一二(大正三一‧五三八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62-008】『小部』 『法句』(三八六颂) (南传二三‧七七)。『法集要颂经』卷四(大正四‧七九九中):「出生诸深法,梵志习入禅」,也大略相当。

  注【62-009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三(大正二‧一六下)。

  注【62-010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一五(大正一二‧四五一下)。

  注【62-011】参考拙作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』(四0二)。

  注【62-012】『成实论』卷一(大正三二‧二四五上)。

  注【62-013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七(大正五五‧四九下)。

  注【62-014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三(大正一‧一六下)。

  注【62-015】『四分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五六九中一)。又卷五四(大正一‧九六八中)。

  

  第四节 本事,本生‧方广‧未曾有法

  第一项 本事(如是语)

  [P548]

  在部派传承中,对「九分」与「十二分教」,有意见非常不同,而又不容易得到定论的,是「本事」与「方广」。「本事」,为「九分教」的第六分。梵语ityuktaka,itivr!ttaka,一般译为「本事」。巴梨语itivuttaka,译为「如是语」。由于原语传说不同,解说不同,形成二大流。在固有的传说中,『大智度论』明确的说到这二类。鸠摩罗什Kuma^raji^va所译,虽传有二说,而以「如是语经」为主。或写讹为「如是诸经」(1);音译为「一筑多」(2),「伊帝渭多伽」(3)。惟『成实论』的「伊帝曰多伽」,是「本事」的意思。属于分别说系Vibhajyavadin 的经律,如『长阿含经』作「相应」(4);『四分律』作「善导」(5),『五分律』作「育多伽」(6),都是「如是语」的别译。

  

  「如是语」,铜鍱部Ta^mras/a^t!i^ya现有『如是语』,为『小部』中的一种。玄奘所译的『本事…

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