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與十二分教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切結句──一切偈頌,都是「諷頌」所攝的。而「自說」(優陀南),著重于無問自說,這是對下文的「因緣」而說。「因緣」是:「謂于是中,顯示補特伽羅名字種姓,因請而說」。所以這是與「感興」無關的「自說」,可通于長行及偈頌,爲瑜伽論系的特有傳說。『雜集論』的「祇夜」(應頌),是重頌,同于『大毗婆沙論』的附義。「諷頌」(伽陀)也是一切結句說。而「自說」的意義,如『論』卷一一(大正叁一‧七四叁下)說:

  

   「自說者,謂諸經中,或時如來悅意自說,如伽他曰:若于如是法,發勇猛精進,靜慮谛思惟,爾時名梵志」。

  

  定義爲「悅意自說」,與『大毗婆沙論』相近。所引的偈頌,是「優陀那」,與『小部』『法句』偈相近(8)。所以,『雜集論』對「應頌」、「諷頌」、「自說」──叁者的差別說明,與說一切有部晚期的論師傳說相合。 [P543]

  

  『大智度論』與『成實論』,對「伽陀」與「優陀那」的解說,最爲難解。『大智度論』卷叁叁(大正二五‧叁0七上──中)說:

  

   「一切偈名祇夜,六句、叁句、五句,句多少不定。亦名祇夜,亦名伽陀」。 「優陀那者,名有法佛必應說而無有問者,佛略開問端。……自說優陀那,所謂無我無我所,是事善哉!……如是等,雜阿含中廣說」。 「又如……善哉善哉!希有世尊!難有世尊!是名優陀那」。 「又如佛涅槃後,諸弟子抄集要偈:諸無常偈等作無常品,乃至婆羅門偈等作婆羅門品,亦名優陀那。諸有集衆妙事,皆名優陀那」。

  

  「祇夜」與「伽陀」,都可以通稱一切偈頌,那在「九分」與「十二分教」中,這二者有什麼差別?『成實論』解說了這一問題(如前「祇夜」中說):「祇夜」是共世間的(但是不順煩惱的),「伽陀」是非世間的,是聖教內宣說佛法的偈頌。至于「優陀那」,『大智度論』有叁義:1.無問自說的「優陀那」(與瑜伽的爲了正法久住,不請而自說相近):所舉的頌,如『雜阿含』所說(9)。然「優陀那」,僅是經中,「無我無我所,是事善哉」二句。「略開問端」,以引起弟子的請說,是重在無問自說。不過,「是事善哉」,也是稱贊的話,與『大般涅槃經』所說相近(10)。2.引『大般若經』說,這雖是大乘經,但所取的意義,只是贊歎辭。贊歎,是「感興 [P544] 語」。3.所說的「抄集要偈」,內容與「法句」偈合。『法句』dhammapada,梵本作 Uda^navarga(「優陀那品」)。漢譯有『法集要頌經』;「集要頌」,是「優陀那」的意譯(「法優陀那」)。「諸有集衆妙事,皆名優陀那」,「優陀那」已成爲偈頌集的通稱。稱偈頌集爲「優陀那」,雖不知始于什麼時候,但僧伽羅剎Sam!gharaks!a(約西元一世紀人)的『修行道地』──禅觀偈集,是稱爲「優陀那」的(作品于西元一六0年頃譯出)。「優陀那」是「集施」、「集散」的意思(11)。『大智度論』所傳述的叁義,前二義只是「自然說」與「感興語」二類。感興語,原是不限于偈頌的,所以『大智度論』所說,雖主要爲偈頌,而是可通于長行的。『成實論』說:「除二種偈,余非偈經,名憂陀那」(12)。論文一定有錯字。除二種偈──「祇夜」與「伽陀」,或「伽陀」與「路伽」,其余的(非?)偈經,名爲「憂陀那」。即使這麼說,「憂陀那」的特色,還是不曾說明。

  

  「伽陀」與「祇夜」,『大智度論』與『成實論』,都傳說爲通于一切偈頌,似乎含混不明。從聖典集成的過程去理解,這是可以解說的。原始結集,「結集文」與「結集品」(「八衆誦」),被稱爲「祇夜」。習慣上,「祇夜」也被泛稱一切偈頌。如瑜伽師所說:「祇夜」是不了義經。而「有余說」(不了義的別名)的經偈,被分別解說的,就是「優陀那」、「義品」、「波羅延那」(如上「祇夜」中說)。可見這些偈頌,起初都曾被稱爲「祇夜」的。此後,長行中 [P545] 漸形成著有特色的「記說」:而沒有集入『相應部』的偈頌,如「優陀那」、「義品」、「波羅延那」,雖不與現存的完全相同,但的確是早已存在。偈頌的流傳,孳生流衍,一天天增多,成爲傳誦中的一大部分。于是稱之爲「伽陀」,「伽陀」爲結句頌說的通稱。但在分教中,被集入于「相應教」的,仍舊稱爲「祇夜」。沒有被集入(一直到四部、四阿含的集成,大部分偈頌,始終沒有被集錄進去)的,泛稱爲「伽陀」。而「伽陀」中的感興語──「優陀那」,當時應已類集而形成一分,這就是被稱爲「優陀那」的,原始的『法句』。『法句』的集成,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佛涅槃後,諸弟子抄集要偈」。『法句經序』說:「五部沙門,各自鈔釆經中,四句六句之偈,……故曰法句」(13)。『法句』爲法救Dharmatra^ta所集,這是說一切有部所傳本的編成。『法句』是古已有之,而又各部自行重編的。以『法句』爲「優陀那」,這不僅是說一切有部的傳說。傳爲化地部Mahi^s/a^saka或法藏部Dharmaguptaka誦本的『長阿含經』,「十二部經」的「優陀那」,就直譯爲『法句經』(14)。『四分律』也譯爲「句經」或「法句經」(15)。「法句」就是「優陀那」,可見也是分別說系Vibhajyava^din的共同傳說。『小部』有『法句』,又有「自說」──「優陀那」,分爲八品,附以事緣,是後代的新編。如以『小部』的『自說』,爲九分教中的「優陀那」,那是不妥當的。「優陀那」是感興語的類集,『法句』的原型。傳布最爲普遍,而又是早期的偈頌集;所以習慣上,也就以一切偈頌集爲 [P546] 「優陀那」了!

  

  感興語,當然是自然舒發的,不待請問的。在部分的佛教中,不待請問的意義加強了。如瑜伽師,對「因緣」的因請而說,解說「優陀那」爲無問自說。在現有的契經中,沒有人請問而佛自爲宣說的,不在少數。比對「因緣」的有請而說,稱這類爲「自說」。感興語的特色,也就消失了。關于感興語,佛只有喜悅而沒有悲感,大致基于這種信仰,而『順正理論』、『雜集論』、『大智度論』,只說「睹希奇事」、「悅意自說」、「贊歎」,而沒有說憂感。其實,佛沒有憂感,但可以面對悲傷的事實而有所感興。這都是後代多少演變了的解說。對「祇夜」、「伽陀」、「優陀那」──叁分的解說,沒有比『大毗婆沙論』更精確的了!

  

  

  注【62-001】『小部』『經集』(南傳二四‧一四)。

  注【62-002】『小部』『自說』「彌酰品」(南傳二叁‧一五一)。

  注【62-003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四二(大正二‧叁一0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62-004】『小部』『法句』(一五五頌)(南傳二叁‧四一)。漢譯『法句』各譯,都有此頌。

  注【62-005】「此那伽由彼那伽」,「由」可能爲「猶」字的假借。似乎與『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二四所說:「二龍自同心,俱患群衆惱,皆已舍獨逝,今樂此空林」頌相合(大正二二‧一六0中)。

  注【62-006】說一切有部所傳的偈頌集──「雜藏」,如本論第七章第一節第二項說。 [P547]

  注【62-007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八一(大正叁0‧七五叁上)。『顯揚聖教論』卷六(大正叁一‧五0九上)。又卷一二(大正叁一‧五叁八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62-008】『小部』 『法句』(叁八六頌) (南傳二叁‧七七)。『法集要頌經』卷四(大正四‧七九九中):「出生諸深法,梵志習入禅」,也大略相當。

  注【62-009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叁(大正二‧一六下)。

  注【62-010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一五(大正一二‧四五一下)。

  注【62-011】參考拙作『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』(四0二)。

  注【62-012】『成實論』卷一(大正叁二‧二四五上)。

  注【62-013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七(大正五五‧四九下)。

  注【62-014】『長阿含經』卷叁(大正一‧一六下)。

  注【62-015】『四分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五六九中一)。又卷五四(大正一‧九六八中)。

  

  第四節 本事,本生‧方廣‧未曾有法

  第一項 本事(如是語)

  [P548]

  在部派傳承中,對「九分」與「十二分教」,有意見非常不同,而又不容易得到定論的,是「本事」與「方廣」。「本事」,爲「九分教」的第六分。梵語ityuktaka,itivr!ttaka,一般譯爲「本事」。巴梨語itivuttaka,譯爲「如是語」。由于原語傳說不同,解說不同,形成二大流。在固有的傳說中,『大智度論』明確的說到這二類。鸠摩羅什Kuma^raji^va所譯,雖傳有二說,而以「如是語經」爲主。或寫訛爲「如是諸經」(1);音譯爲「一築多」(2),「伊帝渭多伽」(3)。惟『成實論』的「伊帝曰多伽」,是「本事」的意思。屬于分別說系Vibhajyavadin 的經律,如『長阿含經』作「相應」(4);『四分律』作「善導」(5),『五分律』作「育多伽」(6),都是「如是語」的別譯。

  

  「如是語」,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現有『如是語』,爲『小部』中的一種。玄奘所譯的『本事…

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與十二分教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