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七觉支(55);无量心解脱(56);『相应部』「禅定相应」,末结为「五十五记说」(57)。这些修法,都非外道所能知的。还有一再问答,而终归结于解脱的,如『长部』『帝释所问经』,『中部』『满月大经』(58)。
2.证得的记说:对于圣者所证得的「记说」中,如「记说」如来的无上智德成就(59);戒定慧解脱增上(60);佛没有令人憎厌的三业(61)。或「记说」沙门的现法果(62)。至于「记说」预流及阿罗汉的果证,如上「自记」所说的,那就很多了。这是约法而通说的,更有分别「记说」佛弟子死后的境地,如记富兰那Pura^n!a弟兄,同得一来果,同生兜率天(63)。记频婆沙罗王Bimbisa^ra 得一来果,生毗沙门天(64)。记那提迦Na^dika的四众弟子,或现证解脱(不再受生) [P531] ,或证不还,或得预流果(65)。这一类,以所证为主而说到了所生处,正如『大毗婆沙论』所说的:「所证所生处等」。
3.业报的记说:「记说」,本是以甚深的教、证为主的。由于证得而或者生死未尽,所以「记说」到未来的生处。三世业报,是深隐难见的事,也就成为「记说」的内容。如佛记提婆达多 Devadatta,堕地狱一劫(66)。如前所引,『相应部』「勒叉那相应」,摩诃目犍连「记说」夜叉鬼的形状。『相应部』「龙相应」,说四生龙的业报。『相应部』的「干闼婆相应」、「金翅鸟相应」、「云(天)相应」,也应该是「记说」的一分。如来于三世,有无碍智见,但不一定「记说」。如于有情有利的,有时就因问而略为「记说」(67)。三世不现见事,都是「记说」的内容,因而宣说将来要发生的事情,有点近于预言。如『长部』『波梨经』,佛对外道死亡所作的「记说」(68)。
4.未来与过去佛的记说:圣者的证德,结合于三世,而有未来佛与过去佛的「记说」。『中阿含经』『说本经』,佛记弥勒Maitreya当来成佛(69)。『长部』『转轮圣王师子吼经』,有未来弥勒佛出世的说明(70),与『长阿含经』『转轮圣王修行经』相同(71)。过去佛的「记说」,就是『长部』的『大本缘经』,说过去七佛事(72)。『出跃经』卷六(大正四‧六四三中)说:
「三者记,谓四部众;七佛七世族姓出生;及大般泥洹;复十六!1庉形梵志,十四人取般泥 [P532] 洹,二人不取,弥勒、阿耆是也」。
据『出曜经』说,「记说」是:四部众的记说,如『阇尼沙经』、『大般泥洹经』。七佛七世族姓出生的「记说」,是『大本经』。这是说一切有部中,持经譬喻师的解说。如依『大毗婆沙论』──阿毗达磨论师,『大本经』是「阿波陀那」(譬喻)。所说的「大般泥洹」,除为四部众的「记说」外,应是如来「三月后当入涅槃」的「记说」。「十六裸形梵志」,是弥勒受记。未来成佛及未来事的「记说」,是「为他记说」,所以有「授记」或「受记」的意义。「记说」,本为甚深的「证德」与「教说」的说明。经师们倾向佛德的崇仰;大乘偏重于菩萨的授记作佛,也只是这一特性的开展。
从甚深的教说与证德,而通于因果业报,未来佛德的「记说」,在宗教解脱的立场,是非常重要的!对信者来说,这不是「世论」,不是学者的研究、演说,也不是辩论,而是肯定的表达佛法的「真实义言」,能使听者当下断疑生信,转迷启悟的;这是充满感化力的「记说」。所以听了「记说」的,当然是欢喜,得到内心的满足。而部分经典,末说「说此记说时」(表示是分教的「记说」),更表示了非常深广的巨大影响,如说:
「远尘离垢法眼生」(73)。 「心无所取,于诸漏得解脱」(74)。 [P533] 「六十比丘(或一千比丘)心无所取,于诸漏得解脱」(75)。 「数千诸天,远尘离垢法眼生」(76)。 「远尘离垢法眼生;八万诸天亦然」(77)。 「一千世界震动」(78)。
这些,表示了称为「记说」的,对信众的影响力,是非常的巨大!有「说此记说时」文句的圣典,都不是短篇。在上几种外,还有明白称之为「记说」的,名『自欢喜经』、『梵天请经』。这些,主要是编入『长阿含』与『中阿含』的。在「记说」的集成过程中,这是较迟的,不属于「如来所说」、「弟子所说」。
「记说」,本只是说明、分别、解答的意义。在圣典的成立过程中,渐重于『甚深教说与证德」的显示,因而「记说」有了「对于深秘的事理,所作明显决了(无疑)的说明」的特殊意义。从甚深的教说与证德,更有了「三世业报与过未佛德」的倾向。
末了,觉音Buddhaghos!a以「记说」为:「全部论藏,无偈经,及余八分所不摄的佛语」(79)。以「论藏」为「记说」,也许因为「记说」有分别、解答的意义吧!以「无偈经」为「记说」,从「有偈品」为「祇夜」来说,应指『相应部』的长行。这也有部分的正确,因为『相应部』中,如来及弟子所说部分,确是属于「记说」的。 [P534]
注【61-001】前田惠学『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』(二八二──二八四)。
注【61-002】前田惠学『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』(三0五──三0六)。
注【61-003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二五(大正三0‧四一八下)。
注【61-004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八一(大正三0‧七五三上)。
注【61-005】『显扬圣教论』卷六(大正三一‧五0九上)。又卷一二(大正三一‧五三八中)。
注【61-006】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』卷一一(大正三一‧七四三下)。
注【61-007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一四(大正二‧九五中)。『相应部』「因缘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六七──七一)同。
注【61-008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三五(大正二‧二五五下)。『增支部』「三集」(南传一七‧二一六)同。
注【61-009】『杂阿合经』卷三五(大正二‧二五六上)。『增支部』「三集」(南传一七‧二一七)同。
注【61-010】『杂阿含经』卷四三(大正二‧三一0中)。『增支部』「六集」(南传二0‧一五八──一六一)同。
注【61-011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0(大正二‧一四四中──下)。『相应部』「蕴相应」(南传一四‧一三──一四)同。
注【61-012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三(大正二‧一六下)。『相应部』「蕴相应」(南传一四‧八七)同。
注【61-013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四九中)。此偈,近于『小部』『优陀那』(南传二三‧二一一)。
注【61-014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0(大正二‧一四三上──中)。『增支部』「十集」(南传二二上‧二七0──二七一) 同。
注【61-015】『中阿含经』卷四三(大正一‧六九七上──七00中)。『中部』与此相同的三经(南传一一下‧二五一 [P535] ──二七四)。又有佛自释的(南传一一下‧二四六──二五0)。
注【61-016】同上(8)、(9)、(10)。
注【61-017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八一(大正三0‧七五三上)。『显扬圣教论』卷六(大正三一‧五0九上)。又卷一二(大正三一‧五三八中)。『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』卷一一(大正三一‧七四三下)。
注【61-018】『中阿含经』卷二九(大正一‧六0九上)。『长阿含经』卷八(大正一‧五一中)。『长部』 『等诵经』(南传八‧三0八)。『增支部』「三集」(南传一七‧三二一)。
注【61-019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五(大正二七‧七六上)。
注【61-020】『阿毗达磨俱舍论』卷一九(大正二九‧一0三上──下)。『杂阿毗昙心论』卷一(大正二八‧八七四下)。
注【61-021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三三(大正二五‧三0六下──三0七上)。
注【61-022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一五(大正一二‧四五一下)。
注【61-023】『成实论』卷一(大正三二‧二四四下)。
注【61-024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二五(大正三0‧四一八中)。
注【61-025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八五──九八,为契经的摩呾理迦。主要依『杂阿笈摩』,但没有「如来所说」及「弟子所说分」,与「八众诵」。
注【61-026】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』卷三九(大正二四‧四0七中)。 [P536]
注【61-027】同上(7)──(14)。
注【61-028】『相应部』「勒叉那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三七七──三八七)。
注【61-029】『相应部』「龙相应」(南传一四‧三九七)。
注【61-030】『相应部』「禅定相应」(南传一四‧四五六)。
注【61-031】『显扬圣教论』卷六(大正三一,五0九…
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八章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