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七章 经典部类概论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中」‧「杂」;与「杂」‧「中」‧「长」──次第恰好相反的不同。而「增一」的列在最后,是彼此一致的。这二类传说,我以为都是对的。大众部等传说,是四部完成的排列次第──后来居先,是部派未分以前的一般意见。而说一切有部所传,是次第形成的开展过程,代表更古老的传说。

  

  第二类后起的传说,是: 根本说一切有部说─(一)杂‧(二)长‧(三)中‧(四)增一大众部末派说───(一)增一‧(二)中‧(三)长‧(四)杂

  

  『根有律杂事』所说(10),与说一切有部旧义,「长」与「中」的次第变化了。大众部末派说,见『增壹阿含经』序(11),与大众部的古义不合。这是特重「增一」的一派,是将根本说一切有部的传说,全部颠倒过来。在这二类不同的传说中,初期的二种传说,将受到本书的重视。

  

  

  注【56-001】『增支部』「三集」(南传一七‧一九0)。又「四集」(南传一八‧二五九)。又「五集」(南传一九‧二五0──二五二)。又「六集」(南传二0‧一一一──一一二)。

  注【56-002】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四八三下)。『入楞伽经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五二二下)。 [P488]

  注【56-003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四下)。

  注【56-004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三中)。

  注【56-005】『望月大辞典』卷一(二0下)。

  注【56-006】『增壹阿含经』卷一(大正二‧五五一上)。

  注【56-007】前田惠学『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』(六九二)。

  注【56-008】『摩诃僧祇律』卷三二(大正二二‧四九一下)。『毗尼母经』卷四(大正二四‧八一八上)。『铜鍱律』「小品」(南传四‧四三0)。『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三0(大正二二‧一九一上)。『四分律』卷五四(大正二二‧九六八中)。

  注【56-009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八五(大正三0‧七七二下)。

  注【56-010】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』卷三九(大正二四‧四0七中)。

  注【56-011】『增壹阿含经』卷一(大正二‧五五一上)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项 四部阿含的宗趣

  「四阿含」,无论是先后成立,或者是同时形成的,总之是有了四部阿含的存在。锡兰佛教,是传说「五部」或「五阿含」的,但以第一结集的「阿含藏」,分为四部:「品、五十集、相 [P489] 应、集」──四阿含,也是『岛史』(西元四五纪间作)所说(1)。四部的地位,显然不是『小部』所可及的。然而,为什么集成四部?这四部有什么不同的特殊意义?起初,也许没有考虑到,但在四部形成的阶段,古人是应有这一构想的。近代的学者,当然可以从现存的部类中,探索其不同的目的。但在古代,那就是从传承而来的古说了。说一切有部的『萨婆多毗尼毗婆沙』卷一(大正二三‧五0三下──五0四上),曾这样说:

  

  「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,集为增一,是劝化人所习。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,名中阿含,是学问者所习。说种种禅法,名杂阿含,是坐禅人所习。破诸外道,是长阿含」。

  

  大体说来,这一分类,是有实际意义的。在说一切有部中,「增壹阿含」是(持经)「譬喻师」,「中阿含」是「阿毗达磨者」,「杂阿含」是「禅师」所特重,近于事实。说一切有部论义特色,多半依(说一切有部的)「中阿含」而成立;「中阿含」重于分别法义,所以说是「学问者所习」。从『瑜伽师地论』,以「杂阿含」为佛法本源来说,「杂阿含」是「坐禅人所习」,也非常适合。这一传说,应有古老的传说为依据的。觉音Buddhaghos!a有四部的注释,从注释的书名中,表现了「四阿含」(四部)的特色。 长部注:Suman%galavila^sini^ (吉祥悦意)中部注:Papan~ca-su^dani^ (破斥犹豫) [P490] 相应部注:Sa^ratthapaka^sini^(显扬真义)增支部注:Manorathapu^ran!i^(满足希求)

  

  龙树Na^ga^rjuna 有「四悉檀」的教说,如『大智度论』卷一(大正二五‧五九中)说:

  

  「有四种悉檀:一者,世界悉檀;二者,各各为人悉檀;三者,对治悉檀;四者,第一义悉檀。四悉檀中,总摄一切十二部经,八万四千法藏,皆是实,无相违背」。

  

  「悉檀」,梵语siddha^nta,译为成就、宗、理。四种悉檀,是四种宗旨,四种道理。四悉檀可以「总摄一切十二部经,八万四千法藏」。龙树四悉檀的判摄一切佛法,到底根据什么?说破了,这只是依于「四阿含」的四大宗旨。以四悉檀与觉音的四论相对比,就可以明白过来。「吉祥悦意」,是「长阿含」,「世界悉檀」。如『阇尼沙经』、『大典尊经』、『大会经』、『帝释所问经』、『阿咤囊胝经』等,是通俗的适应天神信仰(印度教)的佛法。思想上,「长含」破斥了外道,而在民众信仰上融摄他。诸天大集,降伏恶魔;特别是『阿咤囊胝经』的「护经」,有「守护」的德用。「破斥犹豫」,是「中阿含」,「对治悉檀」。「中阿含」的分别抉择以断疑情,净除「二十一种结」等,正是对治的意义。「显扬真义」,是「杂阿含」,「第一义悉檀」。『增壹阿含』的「满足希求」,是「各各为人悉檀」。适应不同的根性,使人生善得福,这是一般教化,满足一般的希求。龙树的四悉檀,与觉音四论的宗趣,完全相合,这一定有古 [P491] 老的传承为依据的。彻底的说起来,佛法的宗旨,佛法化世的方法,都不外乎这四种。每一阿含,都可以有此四宗;但就每一部的特色来分别,那就可说「长阿含」是「世界悉檀」,「增一阿含」是「为人悉檀」;「中阿含」是「对治悉檀」;「杂阿含」是「第一义悉檀」了。这一佛法的四大方针,在佛法的实际应用中,也是一样。所以教人修习禅观,就有「四随」,如『摩诃止观』卷一上(大正四六‧四下)说:

  

   「佛以四随说法:随(好)乐,随(适)宜,随(对)治,随(胜)义」。

  

  天台学者,早就以「四随」解说「四悉檀」。集一切佛法为四阿含,在古代的传承中,显然有一明确的了解。『萨婆多毗尼毗婆沙』,也是同一传说。由于说一切有部论师,过分重视「中阿含」,这才以究明「深义」为「中阿含」,而有小小的差异。千百年传来的四含宗义,在现在看来,仍不失为理解佛法开展的指针(2)。

  

  

  注【57-001】『岛史』(南传六0‧二六)。

  注【57-002】本节的内容,曾表示于拙讲的『阿含讲要』第一章,载『海潮音』二五卷。 [P493]

  

《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七章 经典部类概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