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示我的意見。「九分教」的類別,是逐漸形成而後綜合組成的。「四阿含」,在原始結集時,就有部分的集成。當然,原始集成的,並不是四部,也未必稱爲阿含,但確是阿含部的根源。在這集成的原形中,又不斷的集錄、分化,最後形成四部,而確立「四阿含」的部類。「四阿含」不是一下子編成的;也不是先組成九分教,然後重組改編的。所以嚴格說來,依「九分教」而集成「四阿含」,是一項意義模糊的傳說。然在「四阿含」沒有完成以前,「九分教」的類別,已經組成。在『中部』,尤其是『增支部』,所集錄的經法中,充分表示了「九分教」的已經成立。在這一意義上,可能成爲先有「九分教」,後有「四阿含」的傳說。所以說,依「九分教」而集成四阿含,僅有相對的部分意義。原始結集所集成的,就是阿含的根源部分。那時還沒有組成「九分教」,而有其中的一部分(幾支)。從這一意義來說,「九分教」與「四阿含」,應該說是同時發展,而(「九分教」)先、(「四阿含」)後完成。在下面論究「九分教」,及「四阿含」的成立時,將本著這一原則,從事實而予以闡明。
注【55-001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二六(大正二七‧六五九下)。
注【55-002】晉白法祖所譯『佛般泥洹經』,爲此經的同本異譯。 [P482]
注【55-003】前田惠學『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』(一九一──一九四)。
注【55-004】『銅鍱律』文,『摩诃僧祇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二二七中);『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 一下);『四分律』卷一(大正二二‧五六九中──下):都有同樣的記載。
注【55-005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四一(大正二‧叁00下),『長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一‧七四中),都有「十二部經」說。然與之相當的『相應部』「迦葉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二九九──叁0二);『長部』『清淨經』(南傳 八‧一六叁──一六五),都沒有分教的明文。
注【55-006】『增支部』「七集」(南傳二0‧叁六七──叁六八)。『中阿含經』卷一(大正一‧四二一上)。
注【55-007】『中部』『蛇喻經』(南傳九‧二四六)。參考『中阿含經』卷五四(大正一‧七六四中)。
注【55-008】『增支部』「四集」(南傳一八‧叁一二)。
注【55-009】『增支部』「四集」(南傳一八‧叁二四)。
注【55-010】『增支部』「六集」(南傳二0‧一一一──一一二)。
注【55-011】「有十法行:一、書寫;二、供養;叁、施他;四、若他誦讀專心谛聽;五、自披讀;六、受持;七、正爲他開演文義;八、諷誦;九、思惟;十、修習」:見『辯中邊論』卷下(大正叁一‧四七四中)。
注【55-012】『增支部』「五集」(南傳一九‧叁二九)。
注【55-013】『島史』(南傳六0‧二六)。
注【55-014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六五七上)。 [P483]
注【55-015】『般泥洹經』卷下(大正一‧一八八上)。
注【55-016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四一(大正二‧叁00下)。
注【55-017】『大集法門經』卷上(大正一‧二二七中)。
注【55-018】『毗尼母經』卷叁(大正二四‧八一八上)。
注【55-019】宇井伯壽『印度哲學研究』卷叁「原始佛教資料論」(叁一二──叁一五)。
注【55-020】前田惠學『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』列舉諸說(四八六──四八八)。
第叁節 四部阿含的次第與宗趣
第一項 阿含與傳承
「經藏」的內容,有五部與四部的差別。名稱上,有稱爲阿含A^^gama,稱爲尼迦耶 Nika^ya的差別。尼迦耶──部,是部類,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所傳的巴梨語聖典,是稱爲尼迦耶的(也有稱爲阿含的),這應該是佛教界初期的稱謂。然在經法的流傳中,各部派大都稱之爲阿含,因爲阿含有著更深一層的意義。阿含,古來或音譯爲阿鋡暮、阿笈摩。義譯不一,一般以玄奘等傳譯爲正。如『瑜伽師地論』卷八五(大正叁0‧七七二下──七七叁上)說: [P484] 「如是四種,師弟展轉傳來于今;由此道理,是故說名阿笈摩」。
據此,阿含是「展轉傳來」的意思,也可以簡譯爲「傳」。然所說的「展轉傳來」,不只是文句的師弟傳授,而更有實質的意義。後代學者的解說,似乎忘失了阿含的實質意義,而解說爲:集種種經爲四大部,而稱此大部爲阿含。其實,在大部集成以前,阿含一詞,早已在佛教界流行,如『中部』『牧牛者大經』(南傳九‧叁八五)說:
「彼比丘多聞,傳阿含、持法、持律、持母」。
同樣的文句,在『增支部』中,也有好幾處(1)。在持法者dhammadhara、持律者 vinayadhara、持母者ma^tika^dhara外,又別說傳阿含A^gata^gama。A^^gama是由彼而此──「來」的意義。如四果中的「一來」sakr!da^ga^min 、「不來」ana^ga^min,都是譯a^ga^mi爲來的。阿含是「來」,是「展轉傳來」,有傳授傳承的意思。如『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』所說:「從本已來,成事相承」;就是『入楞伽經』的「阿含」(梵本作A^^gama)(2)。在經法的展轉傳來中,師資授受,不僅是文句的暗誦。在經典的結集過程中,有的是短篇,異常複雜。或詳或略,或具足,或少分,甚或近乎矛盾。在師資的展轉傳來中,也傳承了經法的文義與意趣。傳授這種傳承的,名爲「傳阿含」者。「傳阿含」者,早在大部集成以前,因經法的傳通而得名。等到大部集成,還是由人傳承傳授下去,也就因此而被稱爲「阿含」了。 [P485]
我國古譯阿含爲「趣」與「歸」。如晉代道安,解爲「秦言趣無」(3)。僧肇「長阿含經序」說:「秦言法歸。……譬彼巨海,百川所歸,故以法歸爲名」(4)。『善見律毗婆沙」卷一(大正二四‧六七七上)說:
「容受聚集義名阿含。如修多羅說:佛告諸比丘:我于叁界中,不見一阿含,如畜生阿含,純是衆生聚集處也」。
『善見律毗婆沙』,舉「畜生阿含」爲例。畜生阿含,就是畜生趣tiryagyonigata tiraccha^nagatiyo。趣是趣向、去處,實與道安等傳說相近;是以gata(去的意思)轉釋阿含的。
在「阿含經」集成的研究中,有關傳承事項,本是可以不必說的。但在佛教中,尤其是對于「阿含經」的集成,而形成部派的過程中,傳承是有重要意義的。古人對于佛法的勝解,不是近代學者那樣,專從文字與意義上去研究,而是佛法宗要,經文意義,修持方法,與異文異義的解說會通,主要從傳授傳承中去獲得的。這是尊重古代聖賢的意見,認爲唯有這樣,才能理解經法的真意。雖然時間久了,傳承間會有多少不同,而逐漸形成派別。但口口相傳的佛法,到底這樣的流傳了下來。
覺音Buddhaghos!a在Suman%galavila^sini^(『長部』注)序中說:第一結集以後,『 [P486] 長部』由阿難A^nanda,『中部』由舍利弗S/a^riputra,『相應部』由大迦葉Maha^kasyapa ,『增支部』由阿那律Anuruddha系統的學者,分別傳承宏通(5)。漢譯的『增一阿含經』序,也說:「阿難以此增一,付授優多羅,不囑累余比丘」(6)。南北的不同傳說,未必與事實相符合,但說明了四部阿含,是由比丘們傳承下去,而傳承間存有不同學系的那個事實。由于傳承不同,容易引起分化。就在同一部派中,也會因所重不同而引起歧見。如Suman%galavila^sini^ 序說:長部師Di^ghabha^n!aka與中部師Majjhimabha^n!aka,對于『所行藏』、『譬喻』、『佛種姓』、『小誦』──四部,意見不同。長部師將這四部,從「經藏」(「小部」)中除去(7)。「四阿含」(四部)是公認的聖典;長部師與中部師,就是特重『長部』與『中部』的經師。
在古代的結集傳說中,四部阿含的次第,也有所不同。這不是偶然的,而是表示著一種意義。現存部派所傳的異說,共有四種,可分爲二類。第一類早期的傳說,是:
圖片
┌─(一)長‧(二)中。(叁)雜(相應)
大衆部等說─┴─(四)增一(增支)
說一切有部說─┬(一)相應‧(二)中。(叁)長
└(四)增一
[P487]
初是大衆部Maha^sa^m!ghika、雪山部Haimavata、銅鍱部、化地部Mahi^s/a^saka 、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共同傳說(8);次是『瑜伽師地論』,代表說一切有部 Sarva^stiva^din的古義(9)。這二說看來不同,而主要的不同,是「長」‧「…
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七章 經典部類概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