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與佛教

  第五章 阿恕迦王與佛教

  

  第一節 法阿育與黑阿育

  佛元百十六年,摩竭陀王阿恕迦(即阿育)立。迦王出佛滅百年後,爲大小各宗所共信。自上而下,佛滅于阿阇世王八年,阇王子曰郁多耶跋陀羅王。自下而上,則阿恕王以前,有頻頭沙羅王、旃陀掘多王、難陀王。其間之王統不詳,信古而阙疑,如此而已。銅鍱部者則謂王即位于佛滅二百十八年。自郁多耶跋陀羅王以下,有阿!2鲳樓陀王、闵蹰王、那迦逮寫迦王、修修佛那迦王、迦羅阿育王、迦王十兒,此下乃與難陀王接。詳記諸王在位之年,合于錫蘭王統,五師傳承,一若信而可征者,宜今之學者多依之。然常傳迦王出百年後,銅鍱者亦傳此時有迦羅(黑)阿育王其人,並謂七百結集時之助跋耆比丘者,即此王雲。彼于黑阿育後,隔百年別有達磨(法)阿育出,二阿育之說可疑。考迦王之初立,脅父 [P82] 于死,陷兄于坑,置地獄之刑;其伐羯!B雕伽也,虜殺無算。鐵輪王以鐵血定閻浮,暴力可畏,人皆稱之爲「旃陀阿育」;旃陀,暴惡可畏義也(黑亦惡義)。迨熏陶佛化,一變力政而爲德化,人複以法阿育稱之,猶言賢德者阿育也。是則迦羅阿育,言其即位之初;達磨阿育,指其信佛以後。銅鍱傳誤以爲二人,視爲有百余年之隔,非也。或者雖覺二阿育之無稽,猶以銅鍱傳之年代爲可信,以迦王爲佛元二百年後人。尋統一閻浮之迦王,與優婆!5鵋多、末闡地同時,銅鍱部之『善見律』亦作此說。末闡地爲阿難弟子,!5鵋多則其再傳(『分別功德論』謂阿難傳優多羅,優多羅弟子善覺,與迦王同時),迦王與之同時,其不能後于佛滅二世紀無疑。即以五師傳承而論:七百結集之阿難弟子耶舍,即第二師之須那拘,此可于『善見律』知之。彼稱耶舍爲耶須拘迦,次又曰「第二、須那拘集毗尼藏」。須那拘于優婆離爲再傳(律),于阿難爲弟子(法),與阿難弟子商那和修同時。優婆!5鵋多出商那和修之門,與須那拘再傳之帝須同時。雖銅鍱部所傳,詳五師傳承之年,使合于二百余年之說,然此數人與迦王並世,其不能後于佛元二 [P83] 世紀,可斷言也。

  

  圖片

   ┌阿難─┬───優多羅─────→善 覺

   │ ├───(晚年弟子)──→末闡地

   │ ├───商那和修────→優婆!5鵋多

   佛─┤ │ :

   │ │ ︵

   │ │ 同

   │ │ 時

   │ │ ︶

   │ └────:

   └優波離→馱寫拘→須那拘→悉伽婆→帝須

  

  

  

  銅鍱部之傳說,求于迦王之仁暴而疑,求于同時之大德而疑;其似若可信者,則印度、錫蘭之王統年代耳。然印度爲無曆史國,銅鍱者何知之獨詳?此蓋由誤會而以意爲之,非事實也。『大史』及錫蘭『島史』亦銅鍱傳也,詳記王統之年代;然准彼推算,則佛滅于西元前五百四十叁年,與『善見律』亦有五十余年之差。如彼等所傳錫蘭建國于佛滅之年,托始雲爾,何必可信!七百結集,舊傳在佛滅百年(概說);此後百十余年,有阿恕迦王出。銅鍱之學者,必誤以此爲 [P84] 百年後之百十余年,乃有「阿育王自拜爲王,時佛涅槃已二百十八年」之說。迦王出于佛後百年,亦爲彼等所熟聞,而無以明其故,乃誤會迦羅阿育與達磨阿育爲二人,取傳說中之諸王、諸師,製年譜以自圓其說。百年之差,其以是欤!于聲聞四大派中,于分別說系四部中,惟銅鍱部作此說。吾信古以阙疑(王統不明),曰:阿恕迦王惟一,登位于佛滅百十六年也(1)。

  

  釋尊入滅之年代,且附此一論。佛滅之年代,傳有七十余家。我國古德惑于星隕地動之變,多用周穆王壬申入滅說,然此實渺茫難憑,時賢無信之者。推論佛滅之年,莫如依迦王即位之年而逆算之。蓋迦王即位于周赧王四十叁年,已爲史學所公認,則加以去佛之年代,即佛滅之年矣。近人多信『善見律』、『衆聖點記』(銅鍱部所傳)等,故出入于西元前四百八十年左右。今衡以迦王時代住持佛教之大德,派遣之傳教師,不立迦羅阿育王,固有小乘各派之共說(除銅鍱部),馬鳴(『大莊嚴論』)、龍樹(『大智度論』)之說,信迦王惟一人,出佛後百年。此佛後百年,『部執異論』及『十八部論』,明定爲「百十六年」, [P85] 則知釋尊入滅之年,應爲周安王十四年(西元前叁百八十八年),本書據此爲佛元,與拉斯之西元前四百年頃,克引及威士達之叁百七十年頃說略同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節 阿恕迦王之政教

  佛元六十一年,馬其頓名王亞曆山大,以呾叉斯羅王之請(時印度內亂甚),引兵侵印度。抵五河已,更欲東窺恒河之平原,後以將士不欲東行,乃留守而歸。時有旃陀羅掘多(月護)者,出冒狸(孔雀)種姓,乘間糾合西北印之士族,逐馬其頓守兵而獨立。又東下廢難陀王,統一中、西、北叁印,再建摩竭陀帝國,是爲孔雀王朝,都于波咤厘子城,時佛元六十七年也。越四年,敘利亞王塞留克斯,爲旃王所敗,退還阿富汗斯坦以和,並遣使美迦斯疊累斯駐波咤厘子城。其人記當時見聞爲一書,殘篇猶存,故得考見旃王之年代。旃王力護佛教,政治修明,治國凡二十四年。子賓頭沙羅王,克承厥業,又二十五年而阿恕迦王立,時佛滅已百十六年矣。迦王未立頃,嘗平呾叉斯羅之事變,頗得臣民之好評。 [P86] 賓王病笃,群臣擁立迦王,拒太子修私摩而死之,賓王用是憤憾死。迦王承祖父之余緒,雄才大略,討伐不臣,開印度統一之局。威聲驚域外,東之緬甸,南之錫蘭,西北之馬其頓、敘利亞、埃及等,並畏威懷德,遠承其聲教。

  

  孔雀王朝大業之成,外由希臘文明之輸入,而得力于佛教者尤多。嚴階級、崇祠祀、信咒禁、尚苦行,凡此印度文明之積弊而幾乎無可救藥者,初期佛教無不反其所行。佛教初行于恒河流域,次及西北印,孔雀王朝則據此而崛興者。亞曆山大來侵,受恒河流域聯軍之抗拒,卒阻其東進之心。亞曆山大去,北印即起謀獨立。以視二百年來,一任波斯王朝之蹂躏剝削,印度民族之融合精神,已有極大之進步,非佛教民族平等論之影響而何?印度民族沐佛百年之化而孔雀王朝興,其盛衰與佛教相終始。吾人于此,不特引爲佛教之光榮,亦引此爲後期佛教之遺憾也!

  

  迦王初立,群臣以擁戴功,多有以此驕王者,乃大殺以清反側。兄弟多被殺,即毗地輸迦(亦作帝須)出家爲道,似亦不得其善終。兵烽所至,虜殺無算, [P87] 初期之暴力政治,縱不若記載之甚,要亦無容諱飾者。王灌頂之第九年,始歸叁寶爲優婆塞,並刻石以志悔:「爲王者,必先自治而後能伏敵,人而不能勝自身之欲,焉能勝敵人」?啓發其信心者,或雲護比丘;或雲善覺;或雲修私摩稚兒泥瞿陀,出家爲沙彌,王見而有感,乃歸心佛教雲。就王于佛教事業熱誠觀之,則王之正信佛教無可疑,然于婆羅門教,耆那教等,亦予以尊重維護。蓋迦王之心目中,宗教乃廣義之道德,雖有淺深其間,而同以導人爲善。心胸廣大,信佛而能予異教徒之信仰自由以尊重,非褊急政治家可及也。王沐佛之化已,誠信爲法,仁慈爲政,寬刑賦,施醫藥,廢漁獵,睦友邦。爲正法之興隆、人民之安甯與幸福計,曆訪各地之名德沙門及婆羅門,于國內國外置正法大官以主其事。自灌頂後之十叁年至二十八年,凡數發敕令,謂真正之勝利,在宗教而不在武力雲。王有爲佛教四衆弟子特發之敕令,名婆伯那者,敕刻石于巴羅特帝附近之山頂。敕文舉佛說之七種法門,以勸弟子修學者,1.「毘奈耶要略」,2.「聖者之自在」,3.「未來之怖畏」,4.「牟尼歌」,5.「寂默經」,6.「邬波底沙之問」 [P88] ,7.「始于妄語之羅!7畝羅教誡」。王灌頂後二十年,巡禮佛陀及佛弟子之聖迹:自波咤厘子城北上,經毗舍離,至釋尊誕生之藍毗尼園;後循釋尊最後遊行之舊道,至拘屍那之佛涅槃處,于道中建大石柱五處。其藍毗尼園之石柱,上刻馬像,今猶存下截,刻文亦明白可辨,略爲:某年,王自來禮釋迦牟尼誕生之處。此巡禮之事,備載于『阿育王經』,蓋從優婆!5鵋多之教而爲之。今得刻文,益見巡禮之說不虛。王禮菩提樹,廣施供養,並建八萬四千塔,分置佛舍利,遍布閻浮。王所建之佛教精舍,今無有存者。所造之塔婆,唐代玄奘目擊者,不下五百余;現已發現者,惟桑琪之一聚,婆爾呼之一塔。又王所建之石柱,分有銘、無銘二類。玄奘所見者,凡十六處,現存止九處。其中六柱,各刻敕令七條,其他刻全同或全別之敕令。王之石刻,于印度之宗教宣傳,至今仍有極大之價值也。王信佛法切,叁以閻浮施;兒摩哂陀,女僧迦密,婿阿耆,並先後出家;派名德宣化于各地。晚年,王被抑于王子及大臣,怅怅不得志,以半庵摩羅果奉雞園寺僧而卒。「崇高必墮落,合會要當離」,無常法爾,迦王之所信所行爲不虛矣!時 [P89] 佛元百六十二年也。

  

  

  

  第叁節 阿恕迦王時代之佛教

  七百結集時,某王助跋耆系,而有大衆之結集。迦王都波咤厘子城,波利系大興,然跋耆系亦日形活躍。說一切有部傳:王因耶舍之說,迎優婆!5鵋多于摩偷羅之優留蔓荼山;王之禮聖迹,建塔婆,胥!5鵋多等教之。『善見律』僅謂因婆!5鵋 多知僧事,助王營建雲。銅鍱部傳:王因積疑求決,迎摩偷羅阿烋河山之目犍連子帝須。凡此,皆波利系也。王子摩哂陀出家,奉帝須爲和上,有部之末闡地,大衆部之大天爲阿阇…

《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與佛教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