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梨;其後並授以化導一方之命。此足見迦王之于佛教,雖或尊帝須,而實無所偏黨。『付法藏傳』謂:一曾犯逆罪而精通叁藏之比丘(與『婆沙論』之說大天相合),往見優婆!5鵋多,!5鵋多不與語。有部學者之于大天,備極毀訾,並謂迦王黨于大天,聖衆相率西避迦濕彌羅雲。此又可見深入西北之波利系,與跋耆系積不相容。當迦王之時,王意平等,而有部系爲跋耆系及波利東 [P90] 系之協調所抑,實不勝其憤慨也!目犍連子帝須,舊傳所不詳。惟『識身足論』破目犍連之過未無體,似即此人。『善見律』之名帝須者不一;王弟毗地輸迦,『善見律』亦作帝須,然則帝須即毗「地輸」迦之音轉。『大悲經』雲:「摩偷羅優樓蔓荼山,有僧伽藍,名那馳迦,于彼當有比丘名毗地奢,廣行流布我之正法」。其即指此帝須欤!說一切有者,傳迦葉至優波!5鵋多,凡五師相承。銅鍱部重律,傳優波離至帝須之五師(見上表),實則帝須即阿難之叁傳弟子。初與有部同以摩偷羅爲中心;迨後一東下,一西上,乃分裂爲二,若不相涉耳!
銅鍱部者說(真谛浮海來,所傳亦當本此):迦王尊信佛教,外道窮于衣食,多濫迹佛門,以外道義入佛法中。佛教因此起诤,摩竭陀大寺雞園內,不能和合說戒者凡七年。王遣使勸和,不聽,使者怒殺僧衆。王聞之大驚,至寺悔過,問使者以應得之罪。或曰:依王所命,應王得罪。或曰:王無殺意,使者得罪。或曰:兩俱得罪。王大惑曰:誰斷我疑?諸比丘推目犍連子帝須,于是遣使迎之于阿烋河山。王從之谘受佛教,知其爲分別說者,即依之沙汰僧侶,賊住比丘多 [P91] 逐歸本宗。時博達者猶數百人,以外道朋黨盛,恐剪除之爲害佛法,乃別建寺以處之。僧衆清淨已,集學德兼備者千人,和合說戒,並結集叁藏,即銅鍱部所傳之第叁結集也。然此事可疑,試舉其異說而辨之。
圖片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銅 鍱 部 傳 說 │ 諸學派傳說(除大衆系)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佛滅百年 毗舍離七百結集 迦羅阿育王│佛滅百年 毗舍離七百結集 國王不明 │
│ 時分二部 │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佛滅百十 舶主兒大天诤五 阿育王時分│
│ │六年後 事 二部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佛滅二百 賊住比丘起诤 達磨阿育王│佛滅二百 大天诤五事 國王不明或│
│叁十年頃 時 │年滿 作妙雲王時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大衆部分出東山等六 │ 大衆部分出東山 │
│ 部華氏城第叁結集 │ 等叁部 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銅鍱者所傳賊住比丘之爭,爲東山部等之因,爲佛滅二百年許事,與有部者所說大同。然有部以此爲後于迦王四五十年,亦不言賊住。銅鍱者以此爲法阿育王時頗不合。詳東山等部,銅鍱者目爲安達羅學派。安達羅爲大天教化之區,時大天未行,何得有安達羅學派之分?且銅鍱者傳佛滅百年至二百年,佛法成十八 [P92] 部,則十八部之分,先于迦王矣。迦王所遣之傳教師與五部等分裂有關,灼然可見。迦王既不應後于佛元二世紀,當時之爭,亦不應與安達羅學派之爭相濫。舊傳優婆!5鵋多後,律分五部;時!5鵋多猶在,五部將分,應爲分出東山等末部之爭也。雖然,迦王之世有诤論,則無可疑者,在所诤何事耳!有部系與犢子系,並說佛元百年後,有五事之爭,分根本二部。然據大衆系所傳者察之,此實叁系(大衆、分別說、一切有)或四派(大衆、上座、一切有、犢子)之分爭也。此不具論,當于下學派分裂中辨之。銅鍱者(分別說)之在當時,實與大天等相提攜;合力以除大衆系之極端者,或亦有之。如共許「雜藏」,即是其例。現存之『僧祇律』,亦與銅鍱者相近,波逸提九十二,衆學法僅七十左右。大衆系稱「惟大天一人是大士,諸余皆小節」;銅鍱者亦尊爲名德之一。有部傳當時王黨大天;帝須亦取得迦王之尊信,而有所論說。迦王時佛教之爭,乃大衆系與分別說系相協調,與波利之西系共爭五事也。銅鍱者誤迦王爲二百年後人,因與二百年後之爭相混。傳說帝須于此時集千比丘結集叁藏,余部無此說,似亦渺茫難信。或可 [P93] 共論叁藏之義,遮他立自以成書,如所傳『論事』之類。
迦王之前,佛教猶局促于恒河流域,間及印度河;以迦王之誠護,佛教乃一躍而爲世界之宗教。迦王之賜予佛教,不可謂不深且厚矣!迦王初置正法官,融道德宗教于政治,以促進民生之和樂。次派傳教師,專力于弘布佛教,努力于國際之和平。王與敘利亞、埃及等王國,締結友善之邦交;並藉佛教以宣達國際間之信義和平,雖維持和平僅五十年,然實開國際和平運動之先聲也。迦王之傳教事業,以西北及東南爲最成功。正法官所至之國家及國王之名,見于敕令之刻文者,有敘利亞之安提柯斯,埃及之度萊梅,馬其頓之安提谷那斯,克萊奈之馬迦斯,愛毗勞斯之曆山王(此上即希臘五王國);以及北印之健馱羅,南印之安達羅、錫蘭等,可見此皆佛教宣揚之地也。佛教傳入希臘五國,頗爲時衆所歡迎;遠至佛元千年,波斯猶有佛教僧在。晚近各該處之考古及發掘,並發現久已湮失之佛教。希臘五國乃耶、回發祥之地,彼二之自猶太教而演化爲世界宗教,不應忽略佛教深大之影響。尤以基督教爲甚,不特博愛、和平,即耶蘇及彼得等之獨 [P94] 身,亦染有濃厚之佛教色彩也。或謂基督教稱上帝爲喬達,亦即喬達摩之音轉雲。其在東南者,南印佛教日發達,促成安達羅民族之勃興。王子摩曬陀,王女僧迦密他之去錫蘭,其成功尤大。錫蘭王國接受佛教,且更傳播于緬甸、暹羅等地。巴利語系聖典之保存,維持初期佛教之形式以迄現在,皆難能可貴也。其東北方,隔于崇山峻嶺,弘布稍難。舊傳秦始皇時,有室利房等十八人來化,雖傳說無征,然適與迦王之時代相當,或即所派傳教師之一也!
佛教至迦王而一變,前此之雖有二部,猶能大體和合者,此後則學派分流,不複如前矣。蓋學者之間,已有不同之見,迨受命而分化一方,適應不同之民族文化,學派乃競興。迦王所派之傳教師,亦不必盡爲受命而後成行;在一方弘化之名德,即因而授以一方化導之命,如末闡提等,應是此類。諸上座受命已,各率其弟子以行,此與學派之分裂,顯灼可見。如摩诃提婆之與大衆末系;昙無德(王弟帝須之師)之與昙無德部;迦葉波之與迦葉波部;摩哂陀之與銅鍱部;末闡提之與薩婆多部。在當時雖未有學派之形成,然經一期之分化,即形成分立。舊傳優婆!5鵋多後,律分五部,蓋紀實也。以此,銅鍱者以達摩阿育出十八派分裂 [P95] 之後,非吾所敢信!茲附迦王派遣之傳教師及其教化區于下:
圖片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布 教 師 │布 教 地 │ 即 今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末闡提 │罽賓、犍陀羅 │ 北印之克什米爾等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摩诃提婆 │摩酰娑漫陀羅 │ 南印之賣索爾等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勒棄多 │婆那婆私 │ 未詳,或雲在南印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昙無德 │阿波蘭多迦 │ 西印之蘇庫爾以北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摩诃昙無德 │摩诃刺陀 │ 南印之孟買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摩诃勒棄多 │臾那世界 │ 阿富汗以西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末示摩、迦葉波 │雪山邊 │ 尼泊爾等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須那迦、郁多羅 │金地 │ 緬甸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摩哂陀等 │師子 │ 南印之錫蘭(2) 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注【4-001】參閱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第七章(四0八──四一四)。
注【4-002】參閱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第七章(四0四──四0八)。 [P97]
《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與佛教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