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梨;其后并授以化导一方之命。此足见迦王之于佛教,虽或尊帝须,而实无所偏党。『付法藏传』谓:一曾犯逆罪而精通三藏之比丘(与『婆沙论』之说大天相合),往见优婆!5鵋多,!5鵋多不与语。有部学者之于大天,备极毁訾,并谓迦王党于大天,圣众相率西避迦湿弥罗云。此又可见深入西北之波利系,与跋耆系积不相容。当迦王之时,王意平等,而有部系为跋耆系及波利东 [P90] 系之协调所抑,实不胜其愤慨也!目犍连子帝须,旧传所不详。惟『识身足论』破目犍连之过未无体,似即此人。『善见律』之名帝须者不一;王弟毗地输迦,『善见律』亦作帝须,然则帝须即毗「地输」迦之音转。『大悲经』云:「摩偷罗优楼蔓荼山,有僧伽蓝,名那驰迦,于彼当有比丘名毗地奢,广行流布我之正法」。其即指此帝须欤!说一切有者,传迦叶至优波!5鵋多,凡五师相承。铜鍱部重律,传优波离至帝须之五师(见上表),实则帝须即阿难之三传弟子。初与有部同以摩偷罗为中心;迨后一东下,一西上,乃分裂为二,若不相涉耳!

  

  铜鍱部者说(真谛浮海来,所传亦当本此):迦王尊信佛教,外道穷于衣食,多滥迹佛门,以外道义入佛法中。佛教因此起诤,摩竭陀大寺鸡园内,不能和合说戒者凡七年。王遣使劝和,不听,使者怒杀僧众。王闻之大惊,至寺悔过,问使者以应得之罪。或曰:依王所命,应王得罪。或曰:王无杀意,使者得罪。或曰:两俱得罪。王大惑曰:谁断我疑?诸比丘推目犍连子帝须,于是遣使迎之于阿烋河山。王从之谘受佛教,知其为分别说者,即依之沙汰僧侣,贼住比丘多 [P91] 逐归本宗。时博达者犹数百人,以外道朋党盛,恐剪除之为害佛法,乃别建寺以处之。僧众清净已,集学德兼备者千人,和合说戒,并结集三藏,即铜鍱部所传之第三结集也。然此事可疑,试举其异说而辨之。

  

  图片

 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
  │ 铜 鍱 部 传 说 │ 诸学派传说(除大众系)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佛灭百年 毗舍离七百结集 迦罗阿育王│佛灭百年 毗舍离七百结集 国王不明 │

  │ 时分二部 │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 │佛灭百十 舶主儿大天诤五 阿育王时分│

  │ │六年后 事 二部 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佛灭二百 贼住比丘起诤 达磨阿育王│佛灭二百 大天诤五事 国王不明或│

  │三十年顷 时 │年满 作妙云王时│

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 大众部分出东山等六 │ 大众部分出东山 │

  │ 部华氏城第三结集 │ 等三部 │

 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
  

  

  

  铜鍱者所传贼住比丘之争,为东山部等之因,为佛灭二百年许事,与有部者所说大同。然有部以此为后于迦王四五十年,亦不言贼住。铜鍱者以此为法阿育王时颇不合。详东山等部,铜鍱者目为安达罗学派。安达罗为大天教化之区,时大天未行,何得有安达罗学派之分?且铜鍱者传佛灭百年至二百年,佛法成十八 [P92] 部,则十八部之分,先于迦王矣。迦王所遣之传教师与五部等分裂有关,灼然可见。迦王既不应后于佛元二世纪,当时之争,亦不应与安达罗学派之争相滥。旧传优婆!5鵋多后,律分五部;时!5鵋多犹在,五部将分,应为分出东山等末部之争也。虽然,迦王之世有诤论,则无可疑者,在所诤何事耳!有部系与犊子系,并说佛元百年后,有五事之争,分根本二部。然据大众系所传者察之,此实三系(大众、分别说、一切有)或四派(大众、上座、一切有、犊子)之分争也。此不具论,当于下学派分裂中辨之。铜鍱者(分别说)之在当时,实与大天等相提携;合力以除大众系之极端者,或亦有之。如共许「杂藏」,即是其例。现存之『僧祇律』,亦与铜鍱者相近,波逸提九十二,众学法仅七十左右。大众系称「惟大天一人是大士,诸余皆小节」;铜鍱者亦尊为名德之一。有部传当时王党大天;帝须亦取得迦王之尊信,而有所论说。迦王时佛教之争,乃大众系与分别说系相协调,与波利之西系共争五事也。铜鍱者误迦王为二百年后人,因与二百年后之争相混。传说帝须于此时集千比丘结集三藏,余部无此说,似亦渺茫难信。或可 [P93] 共论三藏之义,遮他立自以成书,如所传『论事』之类。

  

  迦王之前,佛教犹局促于恒河流域,间及印度河;以迦王之诚护,佛教乃一跃而为世界之宗教。迦王之赐予佛教,不可谓不深且厚矣!迦王初置正法官,融道德宗教于政治,以促进民生之和乐。次派传教师,专力于弘布佛教,努力于国际之和平。王与叙利亚、埃及等王国,缔结友善之邦交;并藉佛教以宣达国际间之信义和平,虽维持和平仅五十年,然实开国际和平运动之先声也。迦王之传教事业,以西北及东南为最成功。正法官所至之国家及国王之名,见于敕令之刻文者,有叙利亚之安提柯斯,埃及之度莱梅,马其顿之安提谷那斯,克莱奈之马迦斯,爱毗劳斯之历山王(此上即希腊五王国);以及北印之健驮罗,南印之安达罗、锡兰等,可见此皆佛教宣扬之地也。佛教传入希腊五国,颇为时众所欢迎;远至佛元千年,波斯犹有佛教僧在。晚近各该处之考古及发掘,并发现久已湮失之佛教。希腊五国乃耶、回发祥之地,彼二之自犹太教而演化为世界宗教,不应忽略佛教深大之影响。尤以基督教为甚,不特博爱、和平,即耶苏及彼得等之独 [P94] 身,亦染有浓厚之佛教色彩也。或谓基督教称上帝为乔达,亦即乔达摩之音转云。其在东南者,南印佛教日发达,促成安达罗民族之勃兴。王子摩晒陀,王女僧迦密他之去锡兰,其成功尤大。锡兰王国接受佛教,且更传播于缅甸、暹罗等地。巴利语系圣典之保存,维持初期佛教之形式以迄现在,皆难能可贵也。其东北方,隔于崇山峻岭,弘布稍难。旧传秦始皇时,有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化,虽传说无征,然适与迦王之时代相当,或即所派传教师之一也!

  

  佛教至迦王而一变,前此之虽有二部,犹能大体和合者,此后则学派分流,不复如前矣。盖学者之间,已有不同之见,迨受命而分化一方,适应不同之民族文化,学派乃竞兴。迦王所派之传教师,亦不必尽为受命而后成行;在一方弘化之名德,即因而授以一方化导之命,如末阐提等,应是此类。诸上座受命已,各率其弟子以行,此与学派之分裂,显灼可见。如摩诃提婆之与大众末系;昙无德(王弟帝须之师)之与昙无德部;迦叶波之与迦叶波部;摩哂陀之与铜鍱部;末阐提之与萨婆多部。在当时虽未有学派之形成,然经一期之分化,即形成分立。旧传优婆!5鵋多后,律分五部,盖纪实也。以此,铜鍱者以达摩阿育出十八派分裂 [P95] 之后,非吾所敢信!兹附迦王派遣之传教师及其教化区于下:

  

  图片

  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
   │ 布 教 师 │布 教 地 │ 即 今 │

 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 │ 末阐提 │罽宾、犍陀罗 │ 北印之克什米尔等 │

 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 │ 摩诃提婆 │摩酰娑漫陀罗 │ 南印之卖索尔等 │

 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 │ 勒弃多 │婆那婆私 │ 未详,或云在南印 │

 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 │ 昙无德 │阿波兰多迦 │ 西印之苏库尔以北 │

 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 │ 摩诃昙无德 │摩诃刺陀 │ 南印之孟买 │

 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 │ 摩诃勒弃多 │臾那世界 │ 阿富汗以西 │

 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 │ 末示摩、迦叶波 │雪山边 │ 尼泊尔等 │

 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 │ 须那迦、郁多罗 │金地 │ 缅甸 │

 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 │ 摩哂陀等 │师子 │ 南印之锡兰(2) │

  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
  

  

  注【4-001】参阅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第七章(四0八──四一四)。

  注【4-002】参阅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第七章(四0四──四0八)。 [P97]

  

《印度之佛教 第五章 阿恕迦王与佛教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