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

 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

  

  第一节 二部、三系、四派

  佛世一味之教,以七百结集,初分为圣大众部及圣上座部,谓之根本二部。次于佛元百三十年顷,于上座部出分别说者,合为大众、上座分别说及上座之三系,成鼎立之势。迨大天等率众南行,其上座系之沿恒河北岸及雪山麓而东进者,别出犊子部。其在西北印者,自称说一切有部以别之,成四大派。『寄归传』云:「诸部流派,生起不同,西国相承,大纲唯四」,盖谓此也。其弘布之区域,略言之,则大众系在南印,说一切有系在西北印,分别说系在中印,犊子系则在中印之东北,亦间及西南也。

  

  图片

   ┌─上座系────┬──犊子部

   ┌─圣上座部──┤ └──说一切有部

   一味之佛教──┤ └─上座分别说系…………上座分别说部

   └─圣大众部…………大众系…………………大众部

  

  

  [P98]

  五百结集时,多闻第一之阿难,说小小戒可舍;辩才第一之富楼那,说内煮等八事可开。以视头陀第一之迦叶,持律第一之优波离,诚有间矣!经、律多不满阿难之辞,佛灭且数年,迦叶犹责阿难以不谙律制如童子;陀娑婆罗犹责其袒释种而启诤。不必有此事,而「戒胜于闻」,戒律第一者之上座获胜,则显然可见也。时释尊涅槃未久,未有部别之名,而戒、慧之各有所重,实启分化之绪矣。后之学者,法宗阿难,律推优波离,仰之如日月;法、律虽等学而未尝不轩轾其间。七百结集时,波利系与跋耆系相左,亦不出重戒、重慧之争。律典惟传其判决十事,一若圣教还复其和合清净者,然依铜鍱者所传,波利系未能屈跋耆系就范,且或受黜于毗舍离。跋耆系自行结集,初为二部之分:波利系多耆年上座,称上座部;跋耆系众至万人,称大众部。

  

  佛教僧制,尊上座而重大众。行、坐、食、宿,以戒腊为次,尊上座也。羯磨则集众,断诤则从众,重大众也。僧制尊上座而重大众,合之则健存,离之则两失,必相资相成而后可。以上座多耆年,急于己利;重律则贵乎受持,谨严笃 [P99] 实是所长,而常失于泥古。大众多少壮,重于为人;重慧则贵乎巧便,发皇扬厉是所长,而常失于好异。佛世之相资相成者,百年而相争,惜哉!僧事决于大众,大众之势必日张,非上座者传统之可限也。然轻上座而重大众,必至尚感情,薄理智,竞新好异,卤莽灭裂而后已!此二部之分,大众系及分别说系,谓因于戒律之歧见;说一切有及犊子系,则视为教理之争,理应兼有之。然二部分裂之初,律犹重于法,盖多闻者起与持律者异也。大众系于律,贵得其大体,而上座系深入其微。得大体则开遮贵通,作法务简,或不免于脱略。入微则开遮从严,作法惟密,未免拘滞琐碎。法则反是,大众好博,得力于归纳,直观;上座则尊旧,得力于推衍分别。一则多闻求悟,学贵化他;一则持律守寂,学务律己。此二系精神之异,其初甚机微,及其至也,已将背道而驰,而况加之于师承之别,语言、交通之碍,民族文化之激荡于其间哉!七百结集,乃分裂之一缘,非其本也。大众系所传,如『舍利弗问经』(参『僧祇律后记』)说:中印佛法,经一度破坏已,后有善王信佛,佛法乃复兴。一长老比丘增益迦叶结集大众常用之戒 [P100] 律,佛教以是起诤,行筹以公决之。「学旧者多,从以为名,为摩诃僧祇部。学新者少而是上座,从上座为名」。『舍利弗问经』置此事于弗沙密多罗灭法之后,固犯有时代之错误,然其以较简要者为旧来大众所常用,以上座之推衍繁密为后起,则深得其实。与上座者所传,若相反而实同也。锡兰『岛史』云:「大众之徒,违背佛教,破坏根本结集,别为结集,杂乱经文,坏五部(四含及杂)义。不知异门说、无异门说,了义、未了义及密意说,变更其义,附会解释。于是弃甚深经、律之一分,别作疑似之经、律。又废波利婆罗(律之眷属)、六分阿毗昙,波致参毗陀(无碍道),尼涕娑(解释)及本生一分,别为更作而用异名。别为僧服,条色皆异,各自集会」。上座学者责其废「波利婆罗」等,盖亦言其略也。此等典籍,若例以儒家,犹『易』之有翼,『春秋』之有传,『诗』之有序,『礼』之有记。学有师承而不无推衍附会,尊为根本结集之旧固不可,直弃之亦无当也。「本生」之别作,则传说之或异;服色各异,亦诸部同风;别为制作,即别为结集。得大者好略,入微者从详,正不必据此为是非也。 [P101]

  

  次二部而起者,传说不一,以大众部之传说(藏传)为近似;即次成大众、分别说及上座三系。彼不明分别说之所出,然寻其流出之学派,证以锡兰之所传(分别说之一),可见其出于上座部,而取舍大众系之善说成之。次于上座出一切有及犊子,此即合于义净「大纲唯四」之说。上座系学者马鸣于『大庄严论』序云:「富那,胁比丘,弥织诸论师(北方分别说系之主流),萨婆室婆众(一切有部),牛王正道者(犊子),是等诸论师,我等皆随顺」。此亦于敬礼其师长富那及胁尊者而外,等视上座三系而尊敬之。上座有此三系,为探究学派源流者所不容忽略者。自二而三,三而四,其经过不详。分别说系之形成,即跋耆系之学说,影响于中印之波利系。当迦王之世,帝须即以「分别说者」自居,折中于东西之间,其成立应略早。学说之传承,铜鍱者自谓远承阿难、优波离,近接耶舍,悉伽婆之统也。犊子部(真谛译可住子弟子,勘梵文有弟子二字)之法系,真谛曾叙之:罗!7亩罗是舍利弗弟子,皤雌子(犊子)是罗!7亩罗弟子,此部众又是皤雌子弟子。藏传说一切有部律,传自罗!7亩罗。『婆沙论』谓犊子部所说,多 [P102] 同说一切有,惟五六事少异,则犊子与有部为同源者。然犊子系发扬之地,多初期大众游化之区。犊子之梵语婆蹉弗罗,与跋耆子之梵语同,亦与七百结集九代表之婆飒婆同;不可说之真我,亦略与大众系之一心同。古今之论学派者,无不以犊子为上座系,则殊可异也。今以犊子弟子部,为波利西系之东下,多少折中大众系者,当无大过。依有部之传说:迦王之世,因大天五事之诤,佛法初裂为二部。犊子系之正量部,亦谓佛灭百三十七年,魔化比丘,以五事破坏佛教成二部。实则分成两派,非初裂也。『宗轮论』以佛灭百十六年,迦王居位;正量以五事之诤在百三十七年;此与『善见律』之达磨阿育,灌顶于佛灭二百十八年,灭诤于二百三十六年,相距适为百年。当时有大德大天在,则知同其所指,惟铜鍱部多算百年之误耳。迦王之世,非三部初分,已破为四众,此如『异部宗轮论』云:「是时佛法大众初破,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,分为两部」。异译之『部执异论』云:「如是时中,大众破散,破散大众,凡有四种」(罗什古译唯三)。当时有四众之存在,固明甚者。调伏天、莲华等,并谓佛灭百十六年,佛 [P103] 弟子以四种语诵戒,佛教乃裂为大众、上座、说一切有、犊子四派,与「大众破散,凡有四种」之说合。其说四派云:一切有部以雅语诵戒,承罗!7亩罗之学统;大众部以俗语,承大迦叶之统;正量部(犊子系之盛行者)以杂语,承优波离之学;上座部以鬼语,承大迦旃延之学统。此以师承及言语之别,叙四部分裂之因,颇有合佛子内以师承之异,外缘不同民族之语言、文化,而圣教乃为离破之实。奘译『宗轮论』之四众,即「一、龙象众,二、边鄙众,三、多闻众,四、大德众」。『述记』或释之云:「即持律者名龙象众,尊者近执(优波离)之学徒也。惟是凡夫诸破戒者,名边鄙众,大天之类也。善持佛语诸经师等,名多闻众,尊者庆喜(阿难)之学徒也。深悟幽宗,有道可称,名大德众,即阿毗达磨诸大论师,尊者满慈(富楼那)之学徒也」。此以师承分四众,与藏传大似。或译龙象众为「大国众」,与边鄙众相待,尤富区域之色彩。此四众之别配四部,确定其师承,无关宏诣;知当时有师承、区域、语言不同之四众存在,可矣。四众诤五事而分二部者,以虽有四众共诤,其或赞或否,不出两大流也。有部与犊子 [P104] 部否决之,大众及分别说部(后之雪山部,许此有明文,饮光、法藏等或亦许之)赞同之。有两大流则可,直视为初分大众、上座二部,则非也。自二而三,三而四,四众诤五事,形成两大流之对峙。有部、犊子部被抑,迦王同情于大众及分别说系。五事之唱自大天,有部及犊子部,乃咒诅之如恶魔也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节 大众系末派之分裂

  自根本二部分流为十八部,传说多不同。略举其要者,世友之『异部宗轮论』所说,可简曰有部传;『文殊师利问经』、『舍利弗问经』、藏传之上座部说,并大同。锡兰『岛史』及『大史』等所载,可简曰(南方)分别说传。藏传犊子系之正量部,及大众部,各存一说,可简曰正量传,大众传。四大派之传说,犹大略具见。余若藏传调伏天及莲华之说,我国古三藏之说,并游说无稽,不足信。分别说传:大众部初出鸡胤、一说二部;又从鸡胤出多闻、说假二部;后又从大众出制多山,本末共六部。此与正量传之本末六部同;特正量传名鸡胤曰牛 [P105] 住,及以制多山为牛住部所出而已。有部传谓大众初出一说、说出世、鸡胤三部;又从大众出多闻部、说假部;后又从大众出说制多山、北山、西山三部。比观三传,则知有部传于初分出者,多说出世部。后多北山,西山者,真谛旧译缺西山;『文殊问经』有东山而无西山;藏传之上座部说,有东山、西北、无北山,殊出没不定。分别说者谓佛灭…

《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