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西藏,都說到從南天竺的鐵塔,得到了密法。鐵塔,古稱馱那羯磔迦Dha^nyakat!aka 大塔,就是krishna^河南岸的阿摩羅婆底Amara^vati^大塔。據近代考證,這是『大唐西域記』中,馱那羯磔迦國的西山──阿伐羅勢羅Aparas/aila寺的大塔。在大塔西北五十公裏處,就是吉祥山,當地仍稱之爲龍樹山。馱那羯磔迦城南的大山岩,就是清辨持誦執金剛Vajradhara 真言的地方(176)。在安達羅Andhra王朝下,南印度都接受了印度的神教。南印度民族,凡不是阿利安A^rya人,通稱爲達羅毗荼Dra^vid!a人。『大唐西域記』,別有一達羅毗荼國。『一切經音義』卷二叁(大正五四.四五一中)說: [P397] 「達利鼻荼……其國在南印度境,此翻爲銷融。謂此國人生無妄語,出言成咒。若鄰國侵迫,但共咒之,令其滅亡,如火銷膏也」。
達羅毗荼的語音,與梵語系不同,聽來隱密而不易了解。加上神秘咒術的信仰,所以傳說得非常神秘。『瑜伽師地論』也說:「非辯聲者,于義難了種種音聲,謂達羅弭荼種種明咒」(18)。達羅毗荼,在唐譯(四十)『華嚴經』中,就譯作「咒藥」。這裏的彌伽Megha醫師,了知一切「語言秘密」,也與密語有關。「秘密大乘」的內容,當然不限于明咒,但這是「叁密」之一,與夜叉yaks!a的語音隱密有關,到底是「秘密大乘」發展的重要因素。南印度佛教,對于「秘密大乘」的傳出,決不能說是無關的。四、印度東方值得注意的,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中的歐提毗舍Od!ivis/a,古稱烏荼Od!ra,就是現在的奧裏薩。『西域記』說:多學大乘法,外道也不少(19)。這裏,是『華嚴經』「入法界品」,善財Sudhana童子的故鄉,福城Bhaddiya 的所在地(20)。在「入法界品」中,執金剛神的地位,在十地菩薩以上;婆須蜜Vasumitra 善知識,有「以欲離欲」的方便,都與後起的「無上瑜伽」意趣相合。民國五十年前幾年,臺灣的『拾穗』雜志,登載了一篇「古剎亂神記」的文字。地點是奧裏薩,事實是誘惑王女。從文字中,不能斷定是印度教的性力派S/a^kta,或是「秘密大乘」的「無上瑜伽」,但情況總是相近的。從以上的略述,可論定「秘密大乘佛法」,傳出是不限于一處的。由于各地的佛法衰落 [P398] ,大乘與秘密大乘,集中到波羅王朝的護持下,形成一枝獨秀。然從「秘密大乘佛法」的傳出來說,北印度的塞迦族,南印度的達羅毗荼族,是不應忽略他的重要地位!
注【28-001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四(大正二五‧八四下──八五上)。卷六五(大正二五‧五一七上──中)。
注【28-002】四續的內容,依法尊所譯的,克主所造的『密宗道次第』(原名『續部總建立廣釋』)所說。
注【28-003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譯本一七0──一七一、二七叁)。
注【28-004】『入楞伽經』卷九(大正一六‧五七四中)。『大乘入楞伽經』卷七(大正一六‧六叁一下)。
注【28-005】『大乘入楞伽經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五九六中)。
注【28-006】以上,參考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二二章以下。
注【28-007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二,已說到摩酰首羅天,韋紐天,鸠摩羅Kuma^ra天──梵童子等叁天(大正二五 ‧七叁上)。
注【28-008】『印度密教學序說』(五四──五八)。『望月佛教大辭典』「補遺」一(叁一九上──叁二0上)。
注【28-009】『阿育王傳』卷五(大正五0‧一二0中)。
注【28-010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譯本二六0──二六一)。
注【28-011】『印度密教學序說』所引(五六)。
注【28-012】『往五天竺國傳』(大正五一‧九七七下)。
注【28-01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五(大正一0‧二四一下)。 [P399]
注【28-014】以上參閱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第七章(四叁八──四六一)。!3鏔尾祥雲『秘密佛教史』 (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』七二)『密宗教史』(五五──六0)。
注【28-015】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一0(大正五一‧九叁一上)。
注【28-016】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』卷下(大正五一‧六下──七上)。
注【28-017】『密宗教史』(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』七二‧四二──四七)。
注【28-018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叁七(大正叁0‧四九四中)。
注【28-019】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一0(大正五一‧九二八中)。
注【28-020】參閱拙作『佛教史地考論』(『妙雲集』「下編」九‧二一一──二二一)。
第二節 如來(藏)本具與念佛成佛
「秘密大乘佛法」,是「大乘佛法」而又「秘密」化的。是「大乘」,所以也以發菩提心 bodhi-citta爲因,圓滿成就如來tatha^gata爲果。「秘密大乘」也根源于「佛涅槃後,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」,只是距離釋尊的時代越長,理想與信仰的成分越強,在「大乘佛法」孕育中,終于成爲富有特色的「秘密大乘」。本來,發菩提心,修菩薩行,成如來果;菩薩bodhisattva 爲因,如來爲果,是大乘法的通義。但從大乘而演化爲「秘密大乘」:依如來果德而修,修如來因,成如來果;對修菩薩因行的大乘,也就稱「秘密大乘」爲果乘phalaya^na [P400] 了。我在『印度之佛教』中,稱「後期大乘」爲「如來傾向之菩薩分流」。傾向如來的進一步發展,就是「如來爲本之佛梵一如」──「秘密大乘佛法」(1)。
「秘密大乘佛法」,論法義,本于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與清淨心prabha^svara-citta ;論修行,本于念佛buddha$nusmr!ti、唯心cittama^trata^。在發展中,融攝中觀 ma^dhyamaka與唯識vijn~a^na-ma^trata^,更廣泛的融攝印度神教,成爲「秘密大乘」。不斷的發展,所以有事續kriya^-tantra,行續carya^-tantra,瑜伽續yoga-tantra,無上瑜伽續 anuttara-yoga-tantra,四部續──怛特羅tantra的不同層次的成立。
「佛法」說無我nira^tman,否定各種自我說,也否定「奧義書」以我a^tman爲主體的「梵我不二」說。「無我」說是佛法的特色所在,爲佛教界所共信共行,「初期大乘」也還是這樣。部派佛教中立「我」的,只是爲了解說記憶、業報等問題,而不是以「我」爲體證的谛理。到了「後期大乘」,又提出了與「我」有關的問題,如『大般涅槃經』(「前分」)卷七(大正一二.四0七上、中)說:
「佛法有我,即是佛性」。 「我者,即是如來藏義。一切衆生悉有佛性,即是我義」。
衆生是有我的,我就是如來藏,也就是佛性。在衆生身(心相續)中有如來藏、我,與神教 [P401] 的神我思想相近。在印度世俗語言中,如來與我是有同樣意義的,衆生身中是有如來(我)的,只是如人還在胎藏中,沒有誕生而已。所以衆生有如來藏,就是衆生有能成佛的佛性。佛性在梵語中,是buddha-dha^tu──佛界,是佛的體性或因性;或是buddha-gotra──佛種姓,如世間的血統一樣,有佛的種姓,所以能夠成佛。依此,說一切衆生都能成佛,一性、一乘(2)。說得具體些,衆生有佛那樣的智慧,如『華嚴經』說:「如來智慧,無相智慧,無礙智慧,具足在于衆生身中,……與佛無異」(3)。衆生不但有如來的智慧,而且是如來那樣的相好莊嚴,如『如來藏經』說:「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,有如來智,如來眼,如來身,結跏趺坐,俨然不動。 ……有如來藏,常無染汙,德相備足,如我[如來]無異」(4)。稍後傳出的『不增不減經』,說到衆生與如來的關系:衆生界sattva-dha^tu就是如來藏,如來藏就是法身dharma-ka^ya。法身(如來藏)在生死流轉中,名爲衆生;發心修菩提行,名爲菩薩;如出離一切障礙,就是如來 (5)。這樣,衆生有如來藏,就有如來法身,常住不變,如來與衆生的界性,是沒有差別的。約在纏、出纏說,有衆生、菩薩、如來等名字;如約體性說,衆生就是如來。說得徹底些,衆生本來是佛。這是如來藏、我,在契經中的本義(6)。『不增不減經』說:「法身即衆生界」;「依此清淨真如、法界,爲衆生故,說爲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」(7)。『經』約真如tathata^,法界 dharma-dha^tu來解說衆生界與法身;爲什麼又要說爲不可思議自性清淨心呢?自性清淨心 [P402] prakr!ti-prabha^svara-citta,就是心性本淨。「爲衆生故」,在四悉檀中是「爲人生善悉檀」。佛法(第一義)太深了,衆生每「自卑」、「懈怠」,覺得這不是自己所能修學的,所以「爲衆生故」,說衆生有如來藏,如來藏就是本清淨心。心本清淨(有「光明」的意義),衆生這才覺得易學易成,激發向上希求的精進。所以,「爲衆生故」說自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十章 「秘密大乘佛法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