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西藏,都说到从南天竺的铁塔,得到了密法。铁塔,古称驮那羯磔迦Dha^nyakat!aka 大塔,就是krishna^河南岸的阿摩罗婆底Amara^vati^大塔。据近代考证,这是『大唐西域记』中,驮那羯磔迦国的西山──阿伐罗势罗Aparas/aila寺的大塔。在大塔西北五十公里处,就是吉祥山,当地仍称之为龙树山。驮那羯磔迦城南的大山岩,就是清辨持诵执金刚Vajradhara 真言的地方(176)。在安达罗Andhra王朝下,南印度都接受了印度的神教。南印度民族,凡不是阿利安A^rya人,通称为达罗毗荼Dra^vid!a人。『大唐西域记』,别有一达罗毗荼国。『一切经音义』卷二三(大正五四.四五一中)说: [P397] 「达利鼻荼……其国在南印度境,此翻为销融。谓此国人生无妄语,出言成咒。若邻国侵迫,但共咒之,令其灭亡,如火销膏也」。
达罗毗荼的语音,与梵语系不同,听来隐密而不易了解。加上神秘咒术的信仰,所以传说得非常神秘。『瑜伽师地论』也说:「非辩声者,于义难了种种音声,谓达罗弭荼种种明咒」(18)。达罗毗荼,在唐译(四十)『华严经』中,就译作「咒药」。这里的弥伽Megha医师,了知一切「语言秘密」,也与密语有关。「秘密大乘」的内容,当然不限于明咒,但这是「三密」之一,与夜叉yaks!a的语音隐密有关,到底是「秘密大乘」发展的重要因素。南印度佛教,对于「秘密大乘」的传出,决不能说是无关的。四、印度东方值得注意的,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中的欧提毗舍Od!ivis/a,古称乌荼Od!ra,就是现在的奥里萨。『西域记』说:多学大乘法,外道也不少(19)。这里,是『华严经』「入法界品」,善财Sudhana童子的故乡,福城Bhaddiya 的所在地(20)。在「入法界品」中,执金刚神的地位,在十地菩萨以上;婆须蜜Vasumitra 善知识,有「以欲离欲」的方便,都与后起的「无上瑜伽」意趣相合。民国五十年前几年,台湾的『拾穗』杂志,登载了一篇「古剎乱神记」的文字。地点是奥里萨,事实是诱惑王女。从文字中,不能断定是印度教的性力派S/a^kta,或是「秘密大乘」的「无上瑜伽」,但情况总是相近的。从以上的略述,可论定「秘密大乘佛法」,传出是不限于一处的。由于各地的佛法衰落 [P398] ,大乘与秘密大乘,集中到波罗王朝的护持下,形成一枝独秀。然从「秘密大乘佛法」的传出来说,北印度的塞迦族,南印度的达罗毗荼族,是不应忽略他的重要地位!
注【28-001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四(大正二五‧八四下──八五上)。卷六五(大正二五‧五一七上──中)。
注【28-002】四续的内容,依法尊所译的,克主所造的『密宗道次第』(原名『续部总建立广释』)所说。
注【28-003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译本一七0──一七一、二七三)。
注【28-004】『入楞伽经』卷九(大正一六‧五七四中)。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七(大正一六‧六三一下)。
注【28-005】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五九六中)。
注【28-006】以上,参考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二二章以下。
注【28-007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二,已说到摩酰首罗天,韦纽天,鸠摩罗Kuma^ra天──梵童子等三天(大正二五 ‧七三上)。
注【28-008】『印度密教学序说』(五四──五八)。『望月佛教大辞典』「补遗」一(三一九上──三二0上)。
注【28-009】『阿育王传』卷五(大正五0‧一二0中)。
注【28-010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译本二六0──二六一)。
注【28-011】『印度密教学序说』所引(五六)。
注【28-012】『往五天竺国传』(大正五一‧九七七下)。
注【28-013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五(大正一0‧二四一下)。 [P399]
注【28-014】以上参阅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第七章(四三八──四六一)。!3鏔尾祥云『秘密佛教史』 (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』七二)『密宗教史』(五五──六0)。
注【28-015】『大唐西域记』卷一0(大正五一‧九三一上)。
注【28-016】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』卷下(大正五一‧六下──七上)。
注【28-017】『密宗教史』(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』七二‧四二──四七)。
注【28-018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三七(大正三0‧四九四中)。
注【28-019】『大唐西域记』卷一0(大正五一‧九二八中)。
注【28-020】参阅拙作『佛教史地考论』(『妙云集』「下编」九‧二一一──二二一)。
第二节 如来(藏)本具与念佛成佛
「秘密大乘佛法」,是「大乘佛法」而又「秘密」化的。是「大乘」,所以也以发菩提心 bodhi-citta为因,圆满成就如来tatha^gata为果。「秘密大乘」也根源于「佛涅槃后,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」,只是距离释尊的时代越长,理想与信仰的成分越强,在「大乘佛法」孕育中,终于成为富有特色的「秘密大乘」。本来,发菩提心,修菩萨行,成如来果;菩萨bodhisattva 为因,如来为果,是大乘法的通义。但从大乘而演化为「秘密大乘」:依如来果德而修,修如来因,成如来果;对修菩萨因行的大乘,也就称「秘密大乘」为果乘phalaya^na [P400] 了。我在『印度之佛教』中,称「后期大乘」为「如来倾向之菩萨分流」。倾向如来的进一步发展,就是「如来为本之佛梵一如」──「秘密大乘佛法」(1)。
「秘密大乘佛法」,论法义,本于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与清净心prabha^svara-citta ;论修行,本于念佛buddha$nusmr!ti、唯心cittama^trata^。在发展中,融摄中观 ma^dhyamaka与唯识vijn~a^na-ma^trata^,更广泛的融摄印度神教,成为「秘密大乘」。不断的发展,所以有事续kriya^-tantra,行续carya^-tantra,瑜伽续yoga-tantra,无上瑜伽续 anuttara-yoga-tantra,四部续──怛特罗tantra的不同层次的成立。
「佛法」说无我nira^tman,否定各种自我说,也否定「奥义书」以我a^tman为主体的「梵我不二」说。「无我」说是佛法的特色所在,为佛教界所共信共行,「初期大乘」也还是这样。部派佛教中立「我」的,只是为了解说记忆、业报等问题,而不是以「我」为体证的谛理。到了「后期大乘」,又提出了与「我」有关的问题,如『大般涅槃经』(「前分」)卷七(大正一二.四0七上、中)说:
「佛法有我,即是佛性」。 「我者,即是如来藏义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即是我义」。
众生是有我的,我就是如来藏,也就是佛性。在众生身(心相续)中有如来藏、我,与神教 [P401] 的神我思想相近。在印度世俗语言中,如来与我是有同样意义的,众生身中是有如来(我)的,只是如人还在胎藏中,没有诞生而已。所以众生有如来藏,就是众生有能成佛的佛性。佛性在梵语中,是buddha-dha^tu──佛界,是佛的体性或因性;或是buddha-gotra──佛种姓,如世间的血统一样,有佛的种姓,所以能够成佛。依此,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,一性、一乘(2)。说得具体些,众生有佛那样的智慧,如『华严经』说:「如来智慧,无相智慧,无碍智慧,具足在于众生身中,……与佛无异」(3)。众生不但有如来的智慧,而且是如来那样的相好庄严,如『如来藏经』说:「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,有如来智,如来眼,如来身,结跏趺坐,俨然不动。 ……有如来藏,常无染污,德相备足,如我[如来]无异」(4)。稍后传出的『不增不减经』,说到众生与如来的关系:众生界sattva-dha^tu就是如来藏,如来藏就是法身dharma-ka^ya。法身(如来藏)在生死流转中,名为众生;发心修菩提行,名为菩萨;如出离一切障碍,就是如来 (5)。这样,众生有如来藏,就有如来法身,常住不变,如来与众生的界性,是没有差别的。约在缠、出缠说,有众生、菩萨、如来等名字;如约体性说,众生就是如来。说得彻底些,众生本来是佛。这是如来藏、我,在契经中的本义(6)。『不增不减经』说:「法身即众生界」;「依此清净真如、法界,为众生故,说为不可思议法自性清净心」(7)。『经』约真如tathata^,法界 dharma-dha^tu来解说众生界与法身;为什么又要说为不可思议自性清净心呢?自性清净心 [P402] prakr!ti-prabha^svara-citta,就是心性本净。「为众生故」,在四悉檀中是「为人生善悉檀」。佛法(第一义)太深了,众生每「自卑」、「懈怠」,觉得这不是自己所能修学的,所以「为众生故」,说众生有如来藏,如来藏就是本清净心。心本清净(有「光明」的意义),众生这才觉得易学易成,激发向上希求的精进。所以,「为众生故」说自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十章 「秘密大乘佛法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