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性清净心,虽不了义,却富有启发鼓励的作用。如来藏自性清净,但在众生位中,为贪瞋痴等烦恼所染污,与经说的「心性本净,为客尘所染」,意趣相同,所以『胜鬘经』等,如来藏与自性清净心,也就合而为一了(8)。「为众生故」,说自性清净心;「开引计我诸外道故,说如来藏」(9)。类似神教的真我、真心,部分的经师、论师,多少加以净化,但深受印度神教影响的,一分重信仰、重修行、重神秘的佛弟子,却如贫人得宝藏一样,正为这一法门而努力。
「大乘佛法」的「念佛」与「唯心」,开展出一崭新的境界。佛法是重于止s/amatha、观vipas/yana^,或定sama^dhi、慧prajn~a^修持的,通称为瑜伽yoga。修止的,如修四根本禅dhya^na,与身体──生理有密切关系,所以有「禅支」功德,而无色定是没有的。修观慧,有胜解作意与真实作意。胜解作意adhimoks!a-manaska^ra是假想观,如不净观[念] as/ubha^=-smr!ti成就,见到处是青瘀脓烂。真实作意中,有自相作意svalaks!an!a-manasika^ra,如念出入息;共相作意sa^ma^nya-laks!an!a-manaska^ra,如观「诸行无常」等。真如作意tathata^-manasika^ra [P403] ,如观「一切法空」,「不生不灭」等(10)。胜解作意对修持有助益的,但不能得解脱。胜解观成就,自心所见的不净或清净色相,与事实不符,所以是「颠倒作意」(11)。这种「三摩地[定]所行色」,大乘瑜伽者是看作「现量」、「性境」的。念佛(观)与唯心,与瑜伽行者的胜解观有关,「初期大乘」经已说到了,如汉(西元一七九年)支娄迦谶Lokaraks!a译出的『佛说般舟三昧经』(大正一三.八九九下)说:
「欲见佛,即见。见即问,问即报[答],闻经大欢喜。作是念:佛从何所来?我为到何所?自念:佛无所从来,我亦无所至。自念:欲处,色处,无色处,是三处[界]意所作耳,(随)我所念即见,心作佛,心自见,心是佛,心(是如来)佛,心是我身。(我)心见佛,心不自知心,心不自见心。心有想为痴,心无想是涅槃」。
般舟三昧pratyutpanna-buddha-sam!mukha$vasthita-sama^dhi,是「现在佛悉立在前」的三昧。如三昧修习成就,定中能见十方现在的一切佛。经中举念阿弥陀佛Amita^bhabuddha ──当时盛行西北方的佛为例,如观想成就,能见阿弥陀佛;渐渐增多,能见十方一切佛,如夜晚见虚空中的繁星一样。在这段经文中,可以理解到:一、念(观想)佛成就,能见佛现前。二、见了佛,可以问佛,佛为行者解答说法。无着Asan%ga观想弥勒Maitreya,见弥勒菩萨,而有瑜伽『十七地论』的传出;「秘密大乘」的本尊现前,能答能说,都是这一类宗教的事实 [P404] 。三、见到佛,佛没有来了,自已也没有去;明明的佛现在前,因此理解到「意所作」──唯心所作,连三界也都是自心所作的。四、从自心作佛,理解到心是佛,心是如来。中国禅者的自心是佛,即心即佛,都不出这一意义。五、可以见佛,与佛问答,可以求生净土,但「心有想是痴 [无明],心无想是涅槃」,要达到解脱、成佛,还是离不了真实──真如作意的。『般舟三昧经』说到:(见佛)「于三昧中立者,有三事:持佛威神力,持(念)佛三昧力,持本功德力」(12)。见佛现在前的三昧成就,要具备三项条件。在自己(过去及今生)所集的功德善根力,修念佛三昧的定力以外,还有「佛威神力」,也就是佛的加持adhit!!t!ha^na力;念佛见佛的法门,「他力」是不可或缺的。『华严经』「入法界品」,善财Sudhana所参访的解脱Mukta长者,成就的「如来无碍庄严」法门,也见十方佛:「一切诸佛,随意即见。彼诸如来不来至此,我不往彼,知一切佛无所往来,我无所至。知一切佛及与我心,悉皆如梦」(13)。所说与般舟三昧相近,但没有说「唯心所作」,而说「悉皆如梦」,『般舟三昧经』也是以如梦来解说随意见佛的。这一法门,在西元四世纪,发展出瑜伽行派Yoga^ca^ra。『解深密经』的「分别瑜伽品」,正是从瑜伽行者的修验,得出「我说识所缘,唯识所现故」的结论(14),引出「虚妄唯识」的大流。在一般修行瑜伽的实行中,念佛观兴盛起来。西元五世纪初,姚秦鸠摩罗什Kuma^raji^va所译的『思惟要略法』;东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所译的『观佛三昧海经』;宋昙摩蜜 [P405] 多Dharmamitra所译的『五门禅经要用法』等,都说到念佛见佛。当时的佛教界──「声闻佛法」与「大乘佛法」,由于「佛像」的流行,而观佛见佛的法门,正或浅或深的在流行。这还是代表声闻行与「初期大乘」行,而与「后期大乘」如来藏说相结合的,如宋!7痳良耶舍 Ka^layas/as所译『佛说观无量寿经』(大正一二.三四三上)说:
「诸佛如来是法界身,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。是故汝等心想佛时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诸佛正遍知海,从心想生,是故应当一心系念,谛观彼佛」!
『观无量寿经』所说,是基于如来藏心的观佛。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,以三义解说众生有如来藏;『观经』的「如来是法界身,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」,与『宝性论』的初义──「佛法身遍满」(众生身)相合(15)。如来遍在众生身心中,所以观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的佛,就是观自心是佛,佛从自心中显现出来。众生本有如来藏,自性清净心,念自心是佛;三者的统一,为「秘密大乘佛法」的解行基础。
『楞伽经』说:「如来藏藏识心」,统一了自性清净如来藏与阿赖耶识a^layavijn~a^na。『大乘密严经』进一步的说:「如来清净藏,世间阿赖耶,如金与(金)指环,展转无差别」(16) 。如来藏法门,本意在说明众生在生死流转中,有清净的如来藏,『密严经』却用来解说阿赖耶 [P406] 识了,如说:「此识遍诸处,见之谓流转,不死亦不生,本非流转法」。阿赖耶识是非流转法,是常住不变清净的,所以说:「定者观赖耶,离能所分别,……住密严佛剎,清净如月轮」(17)。「真常唯心论」者的解说,与「秘密大乘」是一致的,如不空Amoghavajra『所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现证大教王经』卷上(大正一八.三一三下)说:
「藏识本非染,清净无瑕秽,长时积福智,喻如净月轮」。
阿赖耶识约在缠的清净说,那如来藏呢?『大乘密严经』卷上(大正一六.七二四下、七二五中)说:
「如来常住,恒不变易,是修念佛观行之境,名如来藏,犹如虚空,不可坏灭,名涅槃界,亦名法界」。 「三十二胜相,如来藏具有,是故佛非无,定者能观见」。
如来藏就是如来;涅槃界nirva^n!a-dha^tu与法界,是如来,也就是如的异名。这是修念佛[如来]观行者的境界。如来藏具有三十二胜相,就是佛,是「定者」(观行者)所见的;众生不能见,也就因此名为如来藏了。「修念佛观行者」一句,非常重要!如来藏是佛,智慧相好圆满,不能作理性去解说。『般舟三昧经』等,从观想念佛见佛,理解到一切唯心造。念如来藏,是观自身本有的佛。这是从唯心──(众生)阿赖耶识所现,进展到阿赖耶识自性清净,就是如来藏,如『大乘密严经』卷下(大正一六.七七一下、七七三下)说: [P407] 「若能入唯识,是则证转依;若说于空性,则知相唯识」。 「法性非是有,亦复非是空;藏识之所变,藏以空为相」。
依上一偈,「若说于空性,则知相唯识」,这不是世俗中安立唯识,胜义契入空性s/u^nyata^ ,「随瑜伽行中观者」的思想体系吗?依下一偈,法性dharmata^是非有非空的;空,是说藏识所变现的一切,这是如来藏空义,如说:「空者,谓无二十五有,……一切有为行」;「空如来藏,若离、若脱、若异,一切烦恼藏」(18)。如依瑜伽唯识,「空」是约遍计所执自性 parikalpita-svabha^va说的。『楞伽经』也说:「空者,即是妄计性句义」(19)。融摄唯识的「真常唯心论」──『密严经』,空是识藏在生死中变现的一切,是如来藏说。『密严经』与「秘密大乘」,关系极深,如说:「显示法性佛种最上瑜祇」;「瞻仰金刚藏,大力瑜伽尊」等(20)。一再说到瑜伽,瑜祇,还说:「当生摩尼宫,自在而游戏,与诸明妃众,离欲常欢娱」(21)。『密严经』的宣说者──金刚藏Vajragarbha,在「秘密大乘」中,是金刚萨埵Vajrasattva ,普贤Samantabhadra的别名;『楞伽经』中也说普贤王Samantabhadra-ra^ja如来。赵宋施护译『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』(大正八.七八五下)说:
「一切有情如来藏,以普贤菩萨一切我故」。
这部经的译本很多,与『大般若经』第十分(理趣分)相当。一切有情[众生]如来藏,是约普 [P408] 贤菩萨为众生的「我」体说的。玄奘译为「普贤菩萨自体遍故」;或译作「一切自性故」(22)。如来藏是「我」,始终流行在佛教界,上文是出现于『般若经』中。『大日经』是被认为近于般若思想的,但「我」也一直出现在「经」中,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十章 「秘密大乘佛法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