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如说:「位同于大我」;「彼能有知此,内心之大我」(23)。『密严经』说到:金刚藏菩萨住在密严国土中,「复见解脱藏,住在于宫中,身量如指节,色相甚明朗,如空净满月,如阿恒思花」(24)。不禁联想到,『大般涅槃经』所说:「凡夫愚人所计我者,或言大如拇指,或如芥子,或如微尘」;「我相大如拇指,或言如来,或如稗子;有言我相住在心中,炽然如日」(25)。如来藏是我,为了表示与外道说不同,多少予以理性化;但为了适应世俗,又回到神我式了。「身量如指节」而明净如满月[心]的,与「大如拇指」而「炽然如日」的,差别应该是不太多的。
『华严』、『法华』等大乘经,对佛果的功德,赞叹不已。但对应机的教化来说,缺少具体的综合说明。以法相分别见长的瑜伽行派,对佛果有了具体的说明。唯识是八识(及心所),转染成净,也就是转八识为四智:大圆镜智a^dars/a-jn~a^na,平等性智samata^-jn~a^na,妙观察智 pratyaveks!an!a-jn~a^na,成所作智kr!tya$nus!t!ha^na-jn~a^na:这是无着的『大乘庄严经论』、『摄大乘论』所说的(26)。真如与智慧,瑜伽行派是作差别说的,所以『佛地经』的「有五种法,摄大觉地」(27),清净法界dharma-dha^tu-svabha^va与四智,还是如智差别的。但『密严经』说 [P409] :「如来清净藏,亦名无垢智」(28)。如来清净藏,是清净法界的异名,不只是清净如,也是无垢智,这是如智不二的,如与智不二,那『佛地经』的五法,可以称为五智;清净法界就是(或作法界体性)清净法界智dharma-dha^tu-svabha^va-jn~a^na了。四智与五法,瑜伽行派的说明佛德,为秘密行者所融摄,如以五智配五佛,彰显佛的果德。又如如来藏说的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,是深受瑜伽行派影响的。『论』的主题是:「佛性[界],佛菩提,佛法及佛业」(29)。『论』明四事,以众生本有的佛性buddha-dha^tu──如来藏为依,经修证而成佛的大菩提,佛的功德法,而起佛的利生事业。四法与「秘密大乘」的四种曼荼罗man!d!ala,四种印mudra^,在次第与名义上,都有部分的共同。「秘密大乘」的主要理论,决定是以如来藏为本,融摄瑜伽行派的果德而展开的。
「秘密大乘」立本初佛a^dibuddha,依文义说,是本来佛,根本佛,最初佛。这一名词,应该是从如来藏我,在众生身心相续中,具足如来那样的智慧,如来那样的色相端严。众生本有如来藏,常住不变,也就本来是佛,是最初的根本佛,而有「本初佛」一词。世亲注释『大乘庄严论』,说到了本初佛:「若言唯有最初一佛,是佛应无福智二聚而得成佛,是义不然」(30)!「最初一佛」,就是本初佛。世亲评破「本初佛」的不合理,是「虚妄唯识论」的见解。佛是修成的,以般若、大悲,广集无边福智功德而后成佛,怎能说有本初佛呢!但如来藏说是本有论者 [P410] ,众生本有如来藏,常恒不变,可说本初就是佛了。众生颠倒,所以说发心、修行、成佛,那只是显出本有佛性而己。进一步说,佛无在无不在,众生世间的一切,可说没有一法而不是佛的。生佛不二,是「大乘佛法」所能到达的理境。「秘密大乘」依佛的果德起修,以观佛(菩萨、天)为主,所以说法的、观想的本尊,都可说是本初佛。如『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』──『大日经』卷三(大正一八.二二中──下)说:
「我一切本初,号名世所依,说法无等比,本寂无有上」。
这是说,毗卢遮那Vairocana是本初佛。本初佛发展到顶峰的,是时轮ka^la-cakra法门。在印度摩酰波罗Mahi^pa^la王时(西元八四0──八九九),毗!9龤波Vit!opa^开始传来时轮法门。当时,在那烂陀Na^landa^寺门上,贴出那样的文字:
「不知本初佛者,不知时轮教。不知时轮教者,不知标帜的正说。不知标帜正说者,不知持金刚的智身。不知持金刚的智身者,不知真言乘。不知真言乘是迷者,是离世尊持金刚之道的」。
『时轮』以为:本初佛是一切的本源,是本初的大我。超越一切而能出生一切,主宰一切。本初佛思想是如来藏说,发展为:约众生说,是众生自我;约世间说,是万化的本源,宇宙的实体;约宗教的理想说,是最高的创造者a^dideva,时轮思想达到了顶峰。本初佛也名持金刚 [P411] Vajradhara,金刚萨埵。本具五智,所以又名五智我性pan~cajn~a^na$tmika。怛特罗所说的五佛,是本初佛所显现的,所以本初佛──持金刚,是五部佛的总持(31)。「后期大乘」的如来藏我,自性清净心,唯心的念佛观,融摄了『般若』的平等不二,『华严』的涉入无碍,及中观、瑜伽学,成为「秘密大乘」的根本思想。发展到『时轮』,也就是印度「秘密大乘」的末后一着。
「秘密大乘」是佛法的潜流,依「大乘佛法」的发展而渐渐流行起来。西元四世纪,无着的大乘论流行。从此,「大乘佛法」倾向于义理的开展(如「佛法」的阿毗达磨),那烂陀寺的讲学风气,主要是龙树的中观系,无着的瑜伽系;论到大乘,就以「中观见」、「唯识见」为准量。阿赖耶(妄)识为依止的唯识说,为如来藏说者引入自宗,成为「真常唯心论」,思想与中观不同,也与瑜伽唯识不合。而唯识学者,如『成唯识论』,引『楞伽』与『密严经』以成立自宗。随瑜伽行的中观者──寂护S/a^ntiraks!ita,竟引『楞伽经』「偈颂品」文,作为大乘正见的准量。印度晚期佛教,为大乘论义所拘束,对如来藏说缺乏合理的处理,不及中国佛教的判别了!西元七四七年,寂护应西藏乞栗双赞王Khri-sron%-lde-btsan的邀请,进入西藏;又有莲华生Padma-sambhava入藏。当时的密法,是与寂护的(随瑜伽行)中观相结合的。西元一0二六年,阿提沙Atis/a入藏,所传是月称Candraki^rti系的中观。在西藏,中观派受到特别 [P412] 的尊重,尽管彼此的意见不一致,而大都以「中观见」自居。对如来藏系经论,异说纷纭,如『密宗道次第』所说(32)。其实,觉曩巴或译爵南Jo-nan%-pa派,说依他起自性 paratantra-svabha^va如兔角,如来藏「他空」说为究竟了义,正是(如来)「藏心见」。但受到经说「三转*轮」所拘,与『解深密经』同一*轮,自称「唯识见」,造成矛盾!「唯识见」也是「他空」说,但所空的是遍计所执自性,依他起自性是不能说是空的。「秘密大乘」多说本有的显发,如俱生欢喜sahaja^nanda,俱生瑜伽sahajayoga,只是如来藏的性具功德,是纯正的中观与唯识所不许的。代表印度晚期的西藏,高推「中观见」,以如来藏为不了义说,却又推与如来藏思想相契合的「秘密大乘」为最上,不免采取二重标准了!
四部怛特罗──四续,是次第成立的。「事续」都是事相的修法。「行续」,如善无畏译出的『大日经』「住心品」(33)说:「出世间心」是唯蕴无我的共二乘行;「无缘」──「他缘乘心」,是「法无我性」的。无缘疑是无所缘境(他缘或是依他缘生),因而能「觉心不生」(境空心寂),是共「大乘行」。「空性」,「极无自性心」,是「真言行」。唯蕴而没有人我,是二乘知见。无缘而「阿赖耶自性如幻」,是「唯识见」。「极无自性空」(而观缘起),是「中观见」;『大日经』显然是中观与真言行相结合了。这一次第,与随瑜伽行的中观者相合。善无畏与寂护的时代相同,这一浅深次第,怕寂护也是有所承受而不是自创的。「瑜伽续」以下,都是(如 [P413] 来)「藏心见」;善无畏所传,也不纯是中观的极无自性空义,如『无畏三藏禅要』说:「三摩地者,更无别法,直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,名为大圆镜智。上自诸佛,下至蠢动,悉皆同等,无有增灭」(34)。这不是佛智本具吗(取『金刚顶经』意)?近见『曲肱斋丛书』中,『大手印教授抉微』(『现代佛学大系』三九.一0五五)说:
「大手印属俱生智见(或曰「法身见」),对于前唯识见,中观见,皆有不共特异之处。 ……或称如来藏心,或称圆觉妙心,或曰自性清净心,或曰真如妙心,或曰涅槃妙心,此属佛教果位法身的」。
作者是修学西藏密法的,揭出与「唯识见」、「中观见」不同的「法身见」,可见在西藏,「中观见」与「唯识见」以外的(如来)「藏心见」,也是存在的。不过,如来藏,我,自性清净心等,起初着重在众生本具,是「后期大乘」的一流。倾向如来,以此为果德而起修,才成为「秘密大乘」的特法。
注【29-001】参阅拙作『印度之佛教』(重刊本四──八)。
注【29-002】『大法鼓经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七中)。
注【29-003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五(大正九‧六二四上)。
注【29-004】『大方等如来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五七中──下)。 [P414]
注【29-005】『佛说不增不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上──中)。
注【29-006】以上,参阅拙作『如来藏之研究』(一一0──一三九)。
注【29-007】『佛说不增不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十章 「秘密大乘佛法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