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十章 「秘密大乘佛法」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如說:「位同于大我」;「彼能有知此,內心之大我」(23)。『密嚴經』說到:金剛藏菩薩住在密嚴國土中,「複見解脫藏,住在于宮中,身量如指節,色相甚明朗,如空淨滿月,如阿恒思花」(24)。不禁聯想到,『大般涅槃經』所說:「凡夫愚人所計我者,或言大如拇指,或如芥子,或如微塵」;「我相大如拇指,或言如來,或如稗子;有言我相住在心中,熾然如日」(25)。如來藏是我,爲了表示與外道說不同,多少予以理性化;但爲了適應世俗,又回到神我式了。「身量如指節」而明淨如滿月[心]的,與「大如拇指」而「熾然如日」的,差別應該是不太多的。

  

  『華嚴』、『法華』等大乘經,對佛果的功德,贊歎不已。但對應機的教化來說,缺少具體的綜合說明。以法相分別見長的瑜伽行派,對佛果有了具體的說明。唯識是八識(及心所),轉染成淨,也就是轉八識爲四智:大圓鏡智a^dars/a-jn~a^na,平等性智samata^-jn~a^na,妙觀察智 pratyaveks!an!a-jn~a^na,成所作智kr!tya$nus!t!ha^na-jn~a^na:這是無著的『大乘莊嚴經論』、『攝大乘論』所說的(26)。真如與智慧,瑜伽行派是作差別說的,所以『佛地經』的「有五種法,攝大覺地」(27),清淨法界dharma-dha^tu-svabha^va與四智,還是如智差別的。但『密嚴經』說 [P409] :「如來清淨藏,亦名無垢智」(28)。如來清淨藏,是清淨法界的異名,不只是清淨如,也是無垢智,這是如智不二的,如與智不二,那『佛地經』的五法,可以稱爲五智;清淨法界就是(或作法界體性)清淨法界智dharma-dha^tu-svabha^va-jn~a^na了。四智與五法,瑜伽行派的說明佛德,爲秘密行者所融攝,如以五智配五佛,彰顯佛的果德。又如如來藏說的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,是深受瑜伽行派影響的。『論』的主題是:「佛性[界],佛菩提,佛法及佛業」(29)。『論』明四事,以衆生本有的佛性buddha-dha^tu──如來藏爲依,經修證而成佛的大菩提,佛的功德法,而起佛的利生事業。四法與「秘密大乘」的四種曼荼羅man!d!ala,四種印mudra^,在次第與名義上,都有部分的共同。「秘密大乘」的主要理論,決定是以如來藏爲本,融攝瑜伽行派的果德而展開的。

  

  「秘密大乘」立本初佛a^dibuddha,依文義說,是本來佛,根本佛,最初佛。這一名詞,應該是從如來藏我,在衆生身心相續中,具足如來那樣的智慧,如來那樣的色相端嚴。衆生本有如來藏,常住不變,也就本來是佛,是最初的根本佛,而有「本初佛」一詞。世親注釋『大乘莊嚴論』,說到了本初佛:「若言唯有最初一佛,是佛應無福智二聚而得成佛,是義不然」(30)!「最初一佛」,就是本初佛。世親評破「本初佛」的不合理,是「虛妄唯識論」的見解。佛是修成的,以般若、大悲,廣集無邊福智功德而後成佛,怎能說有本初佛呢!但如來藏說是本有論者 [P410] ,衆生本有如來藏,常恒不變,可說本初就是佛了。衆生顛倒,所以說發心、修行、成佛,那只是顯出本有佛性而己。進一步說,佛無在無不在,衆生世間的一切,可說沒有一法而不是佛的。生佛不二,是「大乘佛法」所能到達的理境。「秘密大乘」依佛的果德起修,以觀佛(菩薩、天)爲主,所以說法的、觀想的本尊,都可說是本初佛。如『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』──『大日經』卷叁(大正一八.二二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我一切本初,號名世所依,說法無等比,本寂無有上」。

  

  這是說,毗盧遮那Vairocana是本初佛。本初佛發展到頂峰的,是時輪ka^la-cakra法門。在印度摩酰波羅Mahi^pa^la王時(西元八四0──八九九),毗!9龤波Vit!opa^開始傳來時輪法門。當時,在那爛陀Na^landa^寺門上,貼出那樣的文字:

  

   「不知本初佛者,不知時輪教。不知時輪教者,不知標幟的正說。不知標幟正說者,不知持金剛的智身。不知持金剛的智身者,不知真言乘。不知真言乘是迷者,是離世尊持金剛之道的」。

  

  『時輪』以爲:本初佛是一切的本源,是本初的大我。超越一切而能出生一切,主宰一切。本初佛思想是如來藏說,發展爲:約衆生說,是衆生自我;約世間說,是萬化的本源,宇宙的實體;約宗教的理想說,是最高的創造者a^dideva,時輪思想達到了頂峰。本初佛也名持金剛 [P411] Vajradhara,金剛薩埵。本具五智,所以又名五智我性pan~cajn~a^na$tmika。怛特羅所說的五佛,是本初佛所顯現的,所以本初佛──持金剛,是五部佛的總持(31)。「後期大乘」的如來藏我,自性清淨心,唯心的念佛觀,融攝了『般若』的平等不二,『華嚴』的涉入無礙,及中觀、瑜伽學,成爲「秘密大乘」的根本思想。發展到『時輪』,也就是印度「秘密大乘」的末後一著。

  

  「秘密大乘」是佛法的潛流,依「大乘佛法」的發展而漸漸流行起來。西元四世紀,無著的大乘論流行。從此,「大乘佛法」傾向于義理的開展(如「佛法」的阿毗達磨),那爛陀寺的講學風氣,主要是龍樹的中觀系,無著的瑜伽系;論到大乘,就以「中觀見」、「唯識見」爲准量。阿賴耶(妄)識爲依止的唯識說,爲如來藏說者引入自宗,成爲「真常唯心論」,思想與中觀不同,也與瑜伽唯識不合。而唯識學者,如『成唯識論』,引『楞伽』與『密嚴經』以成立自宗。隨瑜伽行的中觀者──寂護S/a^ntiraks!ita,竟引『楞伽經』「偈頌品」文,作爲大乘正見的准量。印度晚期佛教,爲大乘論義所拘束,對如來藏說缺乏合理的處理,不及中國佛教的判別了!西元七四七年,寂護應西藏乞栗雙贊王Khri-sron%-lde-btsan的邀請,進入西藏;又有蓮華生Padma-sambhava入藏。當時的密法,是與寂護的(隨瑜伽行)中觀相結合的。西元一0二六年,阿提沙Atis/a入藏,所傳是月稱Candraki^rti系的中觀。在西藏,中觀派受到特別 [P412] 的尊重,盡管彼此的意見不一致,而大都以「中觀見」自居。對如來藏系經論,異說紛纭,如『密宗道次第』所說(32)。其實,覺曩巴或譯爵南Jo-nan%-pa派,說依他起自性 paratantra-svabha^va如兔角,如來藏「他空」說爲究竟了義,正是(如來)「藏心見」。但受到經說「叁轉*輪」所拘,與『解深密經』同一*輪,自稱「唯識見」,造成矛盾!「唯識見」也是「他空」說,但所空的是遍計所執自性,依他起自性是不能說是空的。「秘密大乘」多說本有的顯發,如俱生歡喜sahaja^nanda,俱生瑜伽sahajayoga,只是如來藏的性具功德,是純正的中觀與唯識所不許的。代表印度晚期的西藏,高推「中觀見」,以如來藏爲不了義說,卻又推與如來藏思想相契合的「秘密大乘」爲最上,不免采取二重標准了!

  

  四部怛特羅──四續,是次第成立的。「事續」都是事相的修法。「行續」,如善無畏譯出的『大日經』「住心品」(33)說:「出世間心」是唯蘊無我的共二乘行;「無緣」──「他緣乘心」,是「法無我性」的。無緣疑是無所緣境(他緣或是依他緣生),因而能「覺心不生」(境空心寂),是共「大乘行」。「空性」,「極無自性心」,是「真言行」。唯蘊而沒有人我,是二乘知見。無緣而「阿賴耶自性如幻」,是「唯識見」。「極無自性空」(而觀緣起),是「中觀見」;『大日經』顯然是中觀與真言行相結合了。這一次第,與隨瑜伽行的中觀者相合。善無畏與寂護的時代相同,這一淺深次第,怕寂護也是有所承受而不是自創的。「瑜伽續」以下,都是(如 [P413] 來)「藏心見」;善無畏所傳,也不純是中觀的極無自性空義,如『無畏叁藏禅要』說:「叁摩地者,更無別法,直是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,名爲大圓鏡智。上自諸佛,下至蠢動,悉皆同等,無有增滅」(34)。這不是佛智本具嗎(取『金剛頂經』意)?近見『曲肱齋叢書』中,『大手印教授抉微』(『現代佛學大系』叁九.一0五五)說:

  

   「大手印屬俱生智見(或曰「法身見」),對于前唯識見,中觀見,皆有不共特異之處。 ……或稱如來藏心,或稱圓覺妙心,或曰自性清淨心,或曰真如妙心,或曰涅槃妙心,此屬佛教果位法身的」。

  

  作者是修學西藏密法的,揭出與「唯識見」、「中觀見」不同的「法身見」,可見在西藏,「中觀見」與「唯識見」以外的(如來)「藏心見」,也是存在的。不過,如來藏,我,自性清淨心等,起初著重在衆生本具,是「後期大乘」的一流。傾向如來,以此爲果德而起修,才成爲「秘密大乘」的特法。

  

  

  注【29-001】參閱拙作『印度之佛教』(重刊本四──八)。

  注【29-002】『大法鼓經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七中)。

  注【29-00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五(大正九‧六二四上)。

  注【29-004】『大方等如來藏經』(大正一六‧四五七中──下)。 [P414]

  注【29-005】『佛說不增不減經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29-006】以上,參閱拙作『如來藏之研究』(一一0──一叁九)。

  注【29-007】『佛說不增不減經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十章 「秘密大乘佛法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