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七中)。
注【29-008】『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』(大正一二‧二二二中)。
注【29-009】『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四八九中)。
注【29-010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一一(大正叁0‧叁叁二下)。
注【29-011】『論事』(南傳五七‧叁八八──叁九一)。『入中論』卷叁(漢院刊本一五)。
注【29-012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五下)。『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』卷叁(大正一八‧一九上)說:「以我功德力,如來加持力,及與法界力」叁力,可與『般舟叁昧經』叁力參閱。
注【29-01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六(大正九‧六九五上)。
注【29-014】『解深密經』卷叁(大正一六‧六九八上──中)。
注【29-015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八二八上──中)。
注【29-016】『大乘密嚴經』卷下(大正一六‧七七六上)。
注【29-017】『大乘密嚴經』卷中(大正一六‧七六六上)。卷上(大正一六‧七五叁上)。
注【29-018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五(大正一二‧叁九五中)。『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』(大正一二‧二二一下)。 [P415]
注【29-019】『大乘入楞伽經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五九八下)。
注【29-020】『大乘密嚴經』卷上(大正一六‧七二四中)。卷下(大正一六‧七七一上)。
注【29-021】『大乘密嚴經』卷中(大正一六‧七六叁上)。
注【29-022】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第十分)卷五七八(大正七‧九九0中)。『遍照般若波羅蜜經』(大正八‧七八叁上)。
注【29-023】『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』卷一(大正一八‧五下)。卷六(大正一八‧四0下)。
注【29-024】『大乘密嚴經』卷中(大正一六‧七六叁下)。
注【29-025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叁七八下)。卷八(大正一二‧四一二下)。
注【29-026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六0六下──六0七中)。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下(大正叁一‧一四九下)。
注【29-027】『佛說佛地經』(大正一六‧七二一上)。
注【29-028】『大乘密嚴經』卷下(大正一六‧七七六上)。
注【29-029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八四六下)。
注【29-030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七下)。
注【29-031】本初佛,參閱拇尾祥雲『密教史』(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』七二‧五八──六0)。『望月佛教大辭典』(叁六下──叁七上)。 [P416]
注【29-032】『密宗道次第』(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』七叁‧二六四)。
注【29-033】『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』卷一(大正一八‧叁上──中)。
注【29-034】『無畏叁藏禅要 』(大正一八‧九四五中)。
第叁節 金剛乘與天行
「大乘佛法」興起,傳出十方現在的無數佛名。現在有佛在世,可以滿足「佛涅槃後,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」。但佛名衆多,佛弟子的信心,散漫而不容易歸一。(佛法)中,釋尊有二大弟子。在大乘流行中,東方妙喜Abhirati世界的阿!B粊Aks!obhya佛,西方極樂Sukha^vati^ 國土的阿彌陀Amita^bha佛,受到特別尊重,等于釋尊(法身)的兩大!6虎侍。阿!B粊佛,是從「大目」如來聽法而發心的(1)。『賢劫經』說:阿彌陀佛前身,也是大目如來前生的弟子(2) 。「大目」,唐譯『不動如來會』,是譯作「廣目」的,大目與廣目。推定爲盧舍那Rocana ,「廣眼藏」的意思。盧舍那就是毗盧遮那Vairocana,只是大乘初期,使用不純的梵語,所以稱爲盧舍那。這樣阿!B粊與阿彌陀,是(約二身說,釋尊的法身)毗盧遮那佛的兩大!6虎侍。東方金剛部Vajrakula,阿!B粊如來爲部尊;西方蓮華部Padma-kula,阿彌陀佛爲部尊;中央如來部Tatha^gata-kula,釋尊也就是毗盧遮那爲部尊。「大乘佛法」雖沒有這一組合,而 [P417] 事續kriya^-tantra的叁部說,無疑是由此而來的。行續carya^-tantra也還是叁部說。大乘經中,如來法會,每有十方菩薩(也有佛)來會,隨來的方向而坐。下方來的,不知是坐在那裏的!在衆多十方佛中,具有代表性的四方四佛,在「後期大乘」經中出現。南方與北方的,沒有東西二土佛那樣受到普遍推崇的,所以四方四佛,起初是多種多樣的(3);『大日經』也有不同的二說(4)。瑜伽續yoga-tantra『金剛頂經』說:東方阿!B粊[不動]佛,南方寶生Ratnasam!bhava 佛,西方阿彌陀[無量壽](或「觀自在王」)佛,北方不空成就Amoghasiddhi佛,毗盧遮那──大日如來在中間,爲以後密乘的定論。『金剛頂經』中,從佛出現的菩薩,都名爲金剛Vajra;受了灌頂abhis!ecana後,就取一某某金剛的名字;「秘密大乘」也被稱爲金剛乘Vajraya^na了。到底金剛是什麼意義?金剛是金剛杵,印度因陀羅Indra神(即佛教的帝釋)所持的武器,有堅固、不壞、能摧破一切的意義。「秘密大乘」的金剛,可從四方來者四方坐的集會說起。
佛教說:須彌Sumeru山頂,有忉利Tra^yastrim!s/a天,帝釋S/akradeva^na^m indra 是忉利天王。低一些,須彌山四方山上,有四大王衆天Caturmaha^ra^jaka^yika-deva。忉利天集會時,帝釋在中間;東方提頭賴咤Dhr!tara^s!t!ra天王在東方坐,南方毗樓勒叉Viru^d!haka 天王在南方坐,西方毗樓博叉Viru^pa^ks!a天王在西方坐,北方毗沙門Vais/ravan!a天王在北 [P418] 方坐。這一集會方式,如『長阿含經』(叁)『典尊經』,(四)『阇尼沙經』所說,與五方五佛的集會方式,不是一致嗎?特別是中間的帝釋,手持金剛杵,是地居天──夜叉yaks!a、龍na^ga等鬼神的統攝者。帝釋自身也是夜[藥]叉,如『大毗婆沙論』引『帝釋問經』說:「此藥叉天[帝釋],于長夜其心質直」(5)。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叁叁(大正二七.六九一下──六九二上)說:
「蘇迷盧[須彌]頂,是叁十叁[忉利]天住處。山頂四角,各有一峰。……有藥叉神,名金剛手,于中止住,守護諸天。于山頂中,有城名善見。……城有千門,嚴飾壯麗。門有五百青衣藥叉,……防守城門」。
金剛手Vajrapa^n!i就是執金剛Vajradhara,以手持金剛杵得名。四角都有金剛手,可見金剛手是不止一位的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有人言:天帝[帝釋]九百九十九門,門皆以十六青衣夜叉守之」(6)。帝釋是夜叉,守護者也都是夜叉;帝釋統攝四天王,而北方的毗沙門,也是夜叉。夜叉多數是持金剛杵的,所以須彌山上的地居天,真可說是(夜叉)金剛王國了。夜叉── 執金剛神,在印度的傳說中,是分爲五部族的,如『大般若經』說:「一切不退轉菩薩,……常有五族執金剛神,隨逐守護」(7)。 從集會的方式說,分爲五部[族]說,「秘密大乘」而稱金剛乘,與帝釋統攝的金剛王國,是有深切關系的!進一步說:「佛法」一向傳說, 有一位護持釋尊的 [P419] 金剛神。這位護持者,大乘的『密迹金剛力士經』,說是天菩薩── 密迹金剛,並說到了「叁密」。 帝釋坐六牙白象,與普賢Samantabhadra菩薩是一樣的;普賢是綜合釋尊弟子──目犍連Maha^maudgalya^yana與帝釋而大乘化的菩薩(8)。依『華嚴經』「入法界品」,十地以上的菩薩,是執金剛神(9),與普賢行地相當。「秘密大乘」的組織,是適應印度神教,取象于夜叉王國而成的。五方五佛,作爲十方一切佛的代表。在「大乘佛法」中,「一切佛是一佛」,「是一佛而不礙一切佛」,所以不只代表一切佛,而只要是表征一佛的佛德(每一佛都可以爲主尊而表征一切)。起初,以毗盧遮那佛爲主,四方四佛爲伴,就以四德來表征佛德,如四佛表征常樂我淨四德,表征四曼陀羅、四印等法門。在發展中,毗盧遮那佛與四佛平等,那就表征一佛的五德,如五智等。五佛、五部,所以由持金剛來統攝。「秘密大乘」攝取種種事相而興起,采取表征主義,成爲「秘密大乘佛法」的特色。
「秘密大乘」的集會,取法于諸天(鬼神)的集會方式。「佛法」中,『長部』(二0)『大會經』(『長阿含』一九『大會經』):有四位淨居S/uddha$va^sa天人來,說偈贊歎叁寶。于是佛爲比丘說:有無量數的天族來會,各地區的夜叉衆; 四方四大天王衆天王所統攝的,龍,夜叉,犍達婆gandharva等,地天,水天,火天,風天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十章 「秘密大乘佛法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