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十章 「秘密大乘佛法」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切字根本,而第一「阿」a 字,是一切字根本。「阿」是最初喉音,經頰、舌、齒、唇,而有種種語音,所以阿是最初的、根本的。「阿」──喉音,什麼意義都不是,所以被看作超越的──「不」,「無」。依「阿」而發展出四十二字,一切語文(所表示的),也就一切本質都是超越的,可從一切文字而通達實相。「阿提,秦言初;阿耨波陀,秦言不生」,所以「入阿字門,(能通達)一切法初不生故 [P426] 」。如羅ra是塵垢的意義,所以「入羅字門,一切法離塵垢故」。這樣的一一文字,能通達實相,是菩薩修行法門。(唱)誦字母而能通達深義,如『華嚴經』說:「唱如是字母時, ……入無量無數般若波羅蜜門」(29)。吳支謙所譯『無量門微密持[陀羅尼]經』,說到四十二字中的八字;其它大乘經,說到的不少(不限于四十二字),也與「密語」有關(30)。部分「後期大乘」與「秘密大乘」教典,改用五十字母(31),那與一般梵文相同,不過意義還是一樣的。一切不離四十二字,不離阿字本不生,那世間語文,即使是外道咒術,不一樣的可以即事入理(「當相即真」)嗎!這樣的唱念字阿陀羅尼,與一般誦持咒術的,形式上是沒有太多差別的。終于字門陀羅尼,演化爲佛菩薩等明咒,「秘密大乘」的教典,也被稱爲「陀羅尼藏」了(32)。聲本不生而顯出一切,一切是本來如此,在「秘密大乘」中,不但一切本來如是,也表征了佛(菩薩、金剛)德的本來如是。印度神教有「聲顯論」,以爲聲性常住不變,隨緣顯發爲無量音聲,而音聲當體常住。音聲的神秘力,神教的「聲顯論」,與佛教的「字門陀羅尼」,原理是相當接近的!

  

  「佛法」說「叁法印」,「大乘佛法」說「一實相印」。印mudra^或譯「印契」,是標相、標幟的意義。如說叁法印,證明這是「佛法」,與佛說相符合,是可信可行的,所以名爲「印」。大乘經中,有由此而契入「門句」;不可破壞,不可動轉的「金剛句」;與實相相符的「印句」。『大集經』「陀羅尼自在王品」,說「大海陀羅尼」,內容是「無所有印」到「頗印 [P427] 」(四十二字中的二十六字)(33)『大寶積經』「被甲莊嚴會」,說「虛空印」到「涅槃印」─ ─十六印(34)。『等集衆德叁昧經』,說「八種法句」,內容是「空印句」到「滅盡印句」(35)。「大乘佛法」的印,是印定甚深義的。在世俗中,印是「符信」:物品,書寫,雕刻,凡用作證明的,都是印;我國所用的印,玺,關防(近帶有簽字、指印),都是。在譯傳的教典中,傳出的明咒,起初是沒有「印」的。(傳爲東晉所譯的)『灌頂神咒經』,初說「文頭婁」mudra^ ──印:以圓木寫(應該是镂寫)五方神王的名字,以印印身,可以治病;隨印所向處,可以止風、火,退盜賊等(36)。梁代失譯的『阿咤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』,才見到以手指結成的種種印(有的伴有身體的動作)(37),這就是一般所說的「手印」,──身密ka^ya-guhya了。兩手、五指不同結合所成的不同手印,都是有所表征的,如定印、智印,轉*輪印,施無畏印等。一切咒語,與不同手印相結合。修持時,手結印契,口誦真言,心存觀想;佛、菩薩、金剛所說,有加持力,如修得「叁密相應」,就能深達如來內證功德,通達『大日經』所說:「乃至身分舉動住止,應知皆是密印;舌相所轉衆多言音,應知皆是真言」(38)。這是適應世俗(印度神教也有手印)所開展的秘密法,手印變化繁多,與語密的明咒一樣。西藏傳有「大印」,依「俱生智見」而進修成佛,一般稱之爲「大手印」, 可見「手印」在「秘密大乘」中的影響了!

  

  叁密中的意密mano-guhya,以觀自身是佛爲主,是從(觀想)念佛發展而來的。在叁 [P428] 摩地sama^dhi中,見佛現在前,而理解到「叁界唯心」,「自心作佛」,「自心是佛」。念佛觀與衆生有如來智慧,本有如來莊嚴色相的如來藏我相會通,所以觀佛的,特重于色相莊嚴。如『金剛幕續』說:由「佛慢瑜伽,成佛非遙遠。佛具叁十二,八十隨好相,以彼方便修,方便謂佛形」(39)。修天[佛]色身爲方便而即身成佛,可說是「秘密大乘佛法」的特色所在。「秘密大乘」,一般分爲四部續。「事續」kriya^-tantra的傳出,是雜亂的;分爲叁部,每部又分部尊,部主,部母等,那是密乘發展以後所組成的。爲了治病,消災,求財富等;護持佛法,如法修行等現生利益,佛教界有了結壇,請神,供養,誦咒等事行,有些說不上是大乘的。由于陀羅尼而明咒流行起來。有些天神,已經是菩薩了:求天神的,也當然求菩薩,更進而求佛了──所求的主尊,稱爲本尊。執持金剛的夜叉(天),有重要的地位,而密咒又與夜叉的語音隱密有關,所以金剛手Vajrapa^n!i、金剛藏Vajragarbha等,每成爲密法的請問者、宣說者。天與佛的名義,在觀念上、使用上,也日漸融和。如『金剛幕續』所說的「佛慢瑜伽」,佛慢或作天慢,佛瑜伽也就是天瑜伽,修佛色身也稱爲修天色身。本來,天神等是佛異名,『楞伽經』已這樣說了。在印度神教複興中,天與佛的差距,越來越小了!念佛觀,般舟叁昧是觀阿彌陀佛Amita^bha 等,于自心中現起。起初求天、求佛的密法,也是這樣。等到與如來藏我思想相結合,那就不但觀本尊現在前,也要觀想自身是本尊,進而如『大日經』所說:「本尊即我,我即本尊」(40)。「 [P429] 事續」是否也自修爲天[佛,本尊]?是否修本尊入自身?「事續」所說是不一致的。『密宗道次第論』分爲叁類:「不自修爲天,唯于對方修本尊而取悉地」的,是旁機;也「自修本尊」的,是「事續」所化的正機;修「入智尊」,也就是修本尊入自身中的,是正機而修行支分圓滿的(41)。旁機與正機,只是後人的綜合會通,實際上,這是「事續」在發展中的先後曆程。「事續」與「行續」,在正修念誦時,不外乎修六天:真實天,聲天,字天,色天,印天,相天。觀自我與本尊 [天]的真實性,名真實天。緣本尊的真言音相,名聲天。想心如月輪,([梵文])咒字于空中顯現,次第安布(即「字輪觀」),名字天。于自心輪,修成本尊與自我不二的天慢(慢,是不自卑而觀自身是佛的自尊),名色天。以本尊的叁昧耶印,印心、額等身分,名印天。修已生起本尊相,堅固明了,名相天(42)。六天的修習,不外乎觀自身與本尊(意密),以咒聲、咒字(語密),以印印身(身密),叁密行的修持。「行續」的『大日經』,說到有相與無相。依經說,應有二類意義:一、如『經』說:「凡愚所不知,邪妄執境界,時、方相貌等,樂欲無明覆。度脫彼等故,隨順方便說。而實無時、方,……唯住于實相」(43)。這是密乘行者,在布置壇場──漫荼羅 man!d!ala時,要選擇地點,時間,說善說惡,所以引起問題:佛法是無相無爲,「何故大精進 [佛],……而說此有相」?依上文所引的經意:人類是愚癡愛著,迷信時間與地理的吉凶,爲了適應世間,引導衆生,也說應機的方便了。所以經末說:「甚深無相法,劣慧所不堪,爲(適)應 [P430] 彼等故,兼存有相說」(44)。二、『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』卷六(大正一八.四四上)說:

  

   「諸尊有叁種身,所謂字、印、形像。彼字有二種,謂聲及菩提心。印有二種,所謂有形、無形。本尊之身亦有二種,所謂清淨、非清淨。……有想故成就有想悉地,無想故隨生無相悉地」(45)。

  

  字、印、形像,也就是觀心中的語、身、意──叁密。于有相事上修持,成就也只是有相的成就──悉地siddhi;如不著相,那叁密的修持,能成無相悉地。「無相」,不只是離相,如約華嚴宗意,這是即事而理,理事無礙的無相。『無畏叁藏禅要』(大正一八.九四五中)說:

  

   「叁摩地者,更無別法,直是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,名爲大圓鏡智。上自諸佛,下至蠢動,悉皆同等。……假想一圓明,猶如淨月。……其色明朗,內外光潔。……此自性清淨心,以叁義故,猶如于月:一者,自性清淨義;……二者,清涼義;……叁者,光明義。… …觀習成就,不須延促,唯見明朗,更無一物。……性常清淨,依此修習,乃至成佛,唯是一道,更無別理」。

  

  善無畏S/ubhakara-sim!ha是『大日經』的傳譯者。弟子們記下來的禅要,是比「勝義菩提心」深一層的,修「叁摩地菩提心」的禅要,內容是修表征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「月輪觀」。「事續」與「行續」,都有月輪觀,可說是「密乘」修行的基石。「瑜伽續」的『金剛頂經』 [P431] ,修五相而成佛身,也還是這樣。『經』上說:一、「我見自心淨月輪相」;二、「如來如其所有淨月輪相,我亦得見自心淨月輪相」;叁、「見淨月輪中妙金剛[杵]相」;四、「見一切如來身即是己身」;五、「現成正覺」(46)。這五相,「一是通達心。二是菩提心。叁是金剛心。四是金剛身。五是證無上菩提,獲金剛堅固身」(47)。又如『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如來修行法』說:「見心圓明如淨月」;「于心中想一蓮華,能令心月輪圓滿益明顯住」;「于淨月輪觀五智金剛,… …自身即爲金剛界」;「想蓮華中出無量光明,……有觀自在王如來,與諸聖衆前後圍繞,…… 當知自身還爲彼佛,衆相具足」;「具薩婆若智,成等正覺」(48)。這也是「五相成身」,不過以蓮華部的觀自在王Avalokites/vara-ra^ja如來爲本尊,所以于月輪中先現起蓮華。月輪 candracakra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十章 「秘密大乘佛法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