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‧中觀之對抗與合流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部的有形象論,勝過有部的見解。寂護依瑜伽行派的觀 [P379] 點:知識與外界物質──心與色的本質是不同的,心識不可能認識與自已相異的對象,所以對承認外界存在的部派,都批評爲不能成立。瑜伽行派是心外無物的唯心論,但也分爲二派:陳那、護法、法稱等,是有形象論sa^ka^rava^da,也稱爲形象真實論satya^ka^rava^da。外界是不存在的。剎那的心體,表現爲所知的形象[相分],這是二分說。或所了的形象[相分],與能了的作用 [見分],及覺知了境作用的識自體[自證分],是一心的叁分說。了別的相與見,也是(從種子生的)依他起性,不能說是沒有的,所以也被稱爲「有相唯識」。安慧等是無形象論ana^ka^ra-va^da,也稱爲形象虛僞論ali^ka^ka^ra-va^da。這是唯識無境,或唯有虛妄分別而沒有能取所取;在唯識現中,唯有識體而已。在這一次第中,寂護是以瑜伽唯識爲優越的;顯然以形象虛僞論,是更勝于形象真實論的。寂護對有部,經部,唯識有形象論,無形象論,一一加以批判,更上一層的,當然是極無自性的中觀了。在寂護的批判中,表示了後後的勝于前前。依此而論,「隨瑜伽行」的寂護,應該是:世俗谛中,是無形象的唯識說;勝義谛中,是自立量派的中觀說:寂護真的是這樣綜合了瑜伽與中觀──二大乘嗎!在「隨瑜伽行中觀派」的發展中,有的更分爲二系:與形象真實派一致的中觀者,如寂護、蓮華戒、解脫軍;與形象虛僞派一致的中觀者,如師子賢。後者又分爲二系:如急達裏Jita^ri是有垢論,迦姆波羅Kambala是無垢論者。這些傳說,是比較遲些的。 [P380]

  

  在修行次第中,寂護引『入楞伽經』的叁頌(一0‧二五六──二五八頌)來表示。依『空之哲學』所引,略述如下:

  

   「瑜伽行者體會到唯有心,便不以外界爲有。住于真相中,更超越了唯心」。 「他超越了唯心,更超越了都無顯現;安住于無顯現的瑜伽中,見到了大乘的真理」。 「不用勉力[無功用]所達到的,是寂靜,依本願而清淨。由于沒有顯現,故能體會到最高智慧的無本體性」。

  

  對于這叁頌,蓮華戒有解說。著作『般若波羅蜜多論』的寶作寂Ratna^karas/a^nti,也引用這叁頌而有所解釋;文句與意義,都與蓮華戒有所不同。『入楞伽經』的「偈頌品」,是後起的(宋譯本缺)。我國魏、唐二譯,大致相同,而與寂護、寶作寂所引的,卻不一致。經文與論師的意見,都在變化發展中。但可以肯定的,這叁頌的次第修行,是唯心(也就是唯識)觀,與『辯中邊論頌』說,非常的接近。如說:「依識有所得,境無所得生;依境無所得,識無所得生。由識有所得,亦成無所得,故知二──有得,無得性平等」(16)。頌文大意,是唯心(唯識)觀:依唯心而境不可得;進而(與境相對的)心也無所得。心境不現時,有空相(無顯現的)顯現;進一步,空相也泯寂了,就是「都無顯現的瑜伽」──空(所顯)性。寶作寂強調,作爲最高真實的空,不是別的,(正是清淨光輝心的本質(17)。從佛教思想發展來說:『般若經』說一切法空 [P381] ,一切如幻。也說到心清淨(prabha^svara^,可譯爲光明、清淨),但「是心非心」,不落有、無,一切法也是這樣。龍樹的『中論』,一切是緣起即空性,一切如幻化。「隨瑜伽行」的中觀者,脫離了法法平等的立場。瑜伽行派以虛妄分別識爲依止,說唯識現。一分說,二分說,叁分說,都是生滅識。也說到心性淨,如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六(大正叁一.六二叁上)說:

  

   「已說心性淨,而爲客塵染;不離心真如,別有心性淨」。 「不離心之真如,別有異心,謂依他相,說爲自性清淨。此中應知!說心真如名之爲心」。

  

  說心清淨,是約心的真如性說,沒有依他起的心,而可說爲清淨的。『辯中邊論頌』也說:心性本淨,是「空性異門」(18)。「後期大乘」別有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,自性清淨心 citta-prakr!ti-prabha^svarata^一流,瑜伽行派以空性s/u^^nyata^去解說,其實如來藏與自性清淨心法門,是別有見解的。『楞伽』與『密嚴經』等,使如來藏與阿賴耶識a^layavijn~a^na相結合,到達:「如來清淨藏,亦名無垢智,常住無始終,離四句言說」;「如來清淨藏,世間阿賴耶,如金與指環,展轉無差別」(19)。這不只是空(所顯)性與心性的統一,而是空性與真心的統一。世俗安立是:不離如來藏的阿賴耶識,變現一切。(法稱以後,重在認識論的唯識,所以每泛說六識了)。顯示勝義,空性與真心──無垢識、無垢智的統一。晚期的印度佛教,偏重論 [P382] 議,只說中觀派與瑜伽行派,而不知「如來藏我」、「清淨心」,正發展爲經典,潛流、滲入于二大乘中。被稱爲瑜伽行的中觀者,努力弘揚般若,而主要是傳爲彌勒造的『現觀莊嚴論』。追隨「隨理行」的瑜伽者;引『楞伽經』來表示觀行次第,以中觀的空爲究竟。返觀「初期大乘」的『般若經』與『中論』,距離是太遙遠了!嚴格地說,這不是中觀與無著、世親的瑜伽行的綜合,而是傾向真常唯心的,(還不是「如來藏自性清淨心」的主流)與「秘密大乘」更接近的一流。

  

  

  注【27-001】『大乘廣百論釋論』卷一0(大正叁0‧二四六上──二四九下)。

  注【27-002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譯本二0六)。

  注【27-003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譯本二二四──二二五)。

  注【27-004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譯本二叁0)。

  注【27-005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譯本二四九──二五五)。

  注【27-006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譯本二0八──二0九)。

  注【27-007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一叁(大正叁一‧六六一中)。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六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27-008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下(大正叁一‧一四九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27-009】『大乘入楞伽經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五九六中)。『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四八六上)。

  注【27-010】『大乘入楞伽經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五九一下)。『入楞伽經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五二一上)。『楞伽阿跋 [P383] 多羅寶經』卷一,作四佛(大正一六‧四八一中)。

  注【27-011】『大乘入楞伽經』卷六(大正一六‧六二七中);卷七(大正一六‧六叁一下)。『入楞伽經』卷九(大正一 六‧五六八下、五七四中)。

  注【27-012】『現觀莊嚴論略釋』卷叁(漢院刊本叁六)。

  注【27-013】『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』卷叁(漢院刊本一九)。

  注【27-014】『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』卷叁(漢院刊本一九──二0)。

  注【27-015】宋施護所譯『六十頌如理論』,此二頌作:「若生法滅法,二俱不可得,正智所觀察,從無明緣生」 ;「大種等及識,所說皆平等,彼智現證時,無妄無分別」(大正叁0‧二五四下、二五五中)。

  注【27-016】『辯中邊論頌』(大正叁一‧四七七下)。

  注【27-017】有關「隨瑜伽行中觀派」,參考吳汝鈞所譯,!3鼍山一雄『空之哲學』第四章(『中觀與空義』叁四叁── 叁七五)。李世傑所譯,一鄉正道『瑜伽行中觀派』(『中觀思想』二叁九──二九五)。

  注【27-018】『辯中邊論頌』(大正叁一‧四七八上)。

  注【27-019】『大乘密嚴經』卷下(大正一六‧七四六上)。 [P385]

  

  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‧中觀之對抗與合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