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部的有形象论,胜过有部的见解。寂护依瑜伽行派的观 [P379] 点:知识与外界物质──心与色的本质是不同的,心识不可能认识与自已相异的对象,所以对承认外界存在的部派,都批评为不能成立。瑜伽行派是心外无物的唯心论,但也分为二派:陈那、护法、法称等,是有形象论sa^ka^rava^da,也称为形象真实论satya^ka^rava^da。外界是不存在的。剎那的心体,表现为所知的形象[相分],这是二分说。或所了的形象[相分],与能了的作用 [见分],及觉知了境作用的识自体[自证分],是一心的三分说。了别的相与见,也是(从种子生的)依他起性,不能说是没有的,所以也被称为「有相唯识」。安慧等是无形象论ana^ka^ra-va^da,也称为形象虚伪论ali^ka^ka^ra-va^da。这是唯识无境,或唯有虚妄分别而没有能取所取;在唯识现中,唯有识体而已。在这一次第中,寂护是以瑜伽唯识为优越的;显然以形象虚伪论,是更胜于形象真实论的。寂护对有部,经部,唯识有形象论,无形象论,一一加以批判,更上一层的,当然是极无自性的中观了。在寂护的批判中,表示了后后的胜于前前。依此而论,「随瑜伽行」的寂护,应该是:世俗谛中,是无形象的唯识说;胜义谛中,是自立量派的中观说:寂护真的是这样综合了瑜伽与中观──二大乘吗!在「随瑜伽行中观派」的发展中,有的更分为二系:与形象真实派一致的中观者,如寂护、莲华戒、解脱军;与形象虚伪派一致的中观者,如师子贤。后者又分为二系:如急达里Jita^ri是有垢论,迦姆波罗Kambala是无垢论者。这些传说,是比较迟些的。 [P380]
在修行次第中,寂护引『入楞伽经』的三颂(一0‧二五六──二五八颂)来表示。依『空之哲学』所引,略述如下:
「瑜伽行者体会到唯有心,便不以外界为有。住于真相中,更超越了唯心」。 「他超越了唯心,更超越了都无显现;安住于无显现的瑜伽中,见到了大乘的真理」。 「不用勉力[无功用]所达到的,是寂静,依本愿而清净。由于没有显现,故能体会到最高智慧的无本体性」。
对于这三颂,莲华戒有解说。著作『般若波罗蜜多论』的宝作寂Ratna^karas/a^nti,也引用这三颂而有所解释;文句与意义,都与莲华戒有所不同。『入楞伽经』的「偈颂品」,是后起的(宋译本缺)。我国魏、唐二译,大致相同,而与寂护、宝作寂所引的,却不一致。经文与论师的意见,都在变化发展中。但可以肯定的,这三颂的次第修行,是唯心(也就是唯识)观,与『辩中边论颂』说,非常的接近。如说:「依识有所得,境无所得生;依境无所得,识无所得生。由识有所得,亦成无所得,故知二──有得,无得性平等」(16)。颂文大意,是唯心(唯识)观:依唯心而境不可得;进而(与境相对的)心也无所得。心境不现时,有空相(无显现的)显现;进一步,空相也泯寂了,就是「都无显现的瑜伽」──空(所显)性。宝作寂强调,作为最高真实的空,不是别的,(正是清净光辉心的本质(17)。从佛教思想发展来说:『般若经』说一切法空 [P381] ,一切如幻。也说到心清净(prabha^svara^,可译为光明、清净),但「是心非心」,不落有、无,一切法也是这样。龙树的『中论』,一切是缘起即空性,一切如幻化。「随瑜伽行」的中观者,脱离了法法平等的立场。瑜伽行派以虚妄分别识为依止,说唯识现。一分说,二分说,三分说,都是生灭识。也说到心性净,如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六(大正三一.六二三上)说:
「已说心性净,而为客尘染;不离心真如,别有心性净」。 「不离心之真如,别有异心,谓依他相,说为自性清净。此中应知!说心真如名之为心」。
说心清净,是约心的真如性说,没有依他起的心,而可说为清净的。『辩中边论颂』也说:心性本净,是「空性异门」(18)。「后期大乘」别有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,自性清净心 citta-prakr!ti-prabha^svarata^一流,瑜伽行派以空性s/u^^nyata^去解说,其实如来藏与自性清净心法门,是别有见解的。『楞伽』与『密严经』等,使如来藏与阿赖耶识a^layavijn~a^na相结合,到达:「如来清净藏,亦名无垢智,常住无始终,离四句言说」;「如来清净藏,世间阿赖耶,如金与指环,展转无差别」(19)。这不只是空(所显)性与心性的统一,而是空性与真心的统一。世俗安立是:不离如来藏的阿赖耶识,变现一切。(法称以后,重在认识论的唯识,所以每泛说六识了)。显示胜义,空性与真心──无垢识、无垢智的统一。晚期的印度佛教,偏重论 [P382] 议,只说中观派与瑜伽行派,而不知「如来藏我」、「清净心」,正发展为经典,潜流、渗入于二大乘中。被称为瑜伽行的中观者,努力弘扬般若,而主要是传为弥勒造的『现观庄严论』。追随「随理行」的瑜伽者;引『楞伽经』来表示观行次第,以中观的空为究竟。返观「初期大乘」的『般若经』与『中论』,距离是太遥远了!严格地说,这不是中观与无着、世亲的瑜伽行的综合,而是倾向真常唯心的,(还不是「如来藏自性清净心」的主流)与「秘密大乘」更接近的一流。
注【27-001】『大乘广百论释论』卷一0(大正三0‧二四六上──二四九下)。
注【27-002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译本二0六)。
注【27-003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译本二二四──二二五)。
注【27-004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译本二三0)。
注【27-005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译本二四九──二五五)。
注【27-006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译本二0八──二0九)。
注【27-007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一三(大正三一‧六六一中)。卷三(大正三一‧六0六上──下)。
注【27-008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下(大正三一‧一四九上──下)。
注【27-009】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五九六中)。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四八六上)。
注【27-010】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五九一下)。『入楞伽经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五二一上)。『楞伽阿跋 [P383] 多罗宝经』卷一,作四佛(大正一六‧四八一中)。
注【27-011】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六(大正一六‧六二七中);卷七(大正一六‧六三一下)。『入楞伽经』卷九(大正一 六‧五六八下、五七四中)。
注【27-012】『现观庄严论略释』卷三(汉院刊本三六)。
注【27-013】『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』卷三(汉院刊本一九)。
注【27-014】『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』卷三(汉院刊本一九──二0)。
注【27-015】宋施护所译『六十颂如理论』,此二颂作:「若生法灭法,二俱不可得,正智所观察,从无明缘生」 ;「大种等及识,所说皆平等,彼智现证时,无妄无分别」(大正三0‧二五四下、二五五中)。
注【27-016】『辩中边论颂』(大正三一‧四七七下)。
注【27-017】有关「随瑜伽行中观派」,参考吴汝钧所译,!3鼍山一雄『空之哲学』第四章(『中观与空义』三四三── 三七五)。李世杰所译,一乡正道『瑜伽行中观派』(『中观思想』二三九──二九五)。
注【27-018】『辩中边论颂』(大正三一‧四七八上)。
注【27-019】『大乘密严经』卷下(大正一六‧七四六上)。 [P385]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‧中观之对抗与合流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