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度教复兴,使「大乘佛法」衰落的,鸠摩罗梨罗与商羯罗,正是重要人物。凭法称辩论的神话传说,是不能改变印度佛教没落的事实!
中观者说一切法无自性空nih!svabha^va-s/u^nyata^,是究竟了义的;瑜伽者说一切法无自性空是不了义的。如上文所说,「大乘佛法」内部,诤论不已。依一般思想进展的情形,双方对立,论诤不已,总会有第三者──折中、综贯的思想出来。「大乘佛法」的折中综贯者,首先是圣解脱军Vimuktasena传出的『现观庄严论』。圣解脱军,传说生于中印、南印的交界处,耆婆罗Jva^la洞窟附近,是(世亲弟子)觉使Buddhada^sa的外甥,从鸡胤部Kukkut!i^ka 出家。解脱军的传承,极不明白。有的说:从世亲Vasubandhu听受『般若经』,般若论义是从僧护Sam!gharaks!a学的。有的说:解脱军是陈那Din%na^ga的弟子,般若论义是从清辨学习的。传说『现观庄严论』是弥勒Maitreya)造的,所以一般就说解脱军是世亲的弟子。『现观庄严论』是「中本般若」经的论,分八品,七十义,但与「中本般若」的二万五千颂本,有些地方不大合适。后来,解脱军在波罗奈Va^ra^n!asi^,遇到奔陀伐弹那Pun!d!avardhana [P374] 地方的寂铠S/a^ntivarman优婆塞;寂铠从奔陀伐弹那,到南印度的普陀洛Potala,从观自在Avalokites/vara菩萨处取来的二万颂『般若经』,是分作八品的。圣解脱军这才造了一部『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现观庄严论释』。也有人说:寂铠到普陀洛去,共有三次,第三次才取到了二万颂的『般若经』;取经的旅程,充满了神秘的气息。后来,圣解脱军在东方一小王国中,三十年弘扬『般若』(6)。圣解脱军的事迹,暗昧而富传奇性:一、师承不明确。二、八品『般若经』的来历太离奇。二万颂、八品的『般若经』,末后有「弥勒问品」,说三性,是其他经本所没有的。三、玄奘与义净,都没有说到解脱军与『现观庄严论』,西方来的大德也没有说起。四、圣解脱军以后的传承,在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中,直到达磨波罗Dharmapa^la王时(西元七六六──八二九年在位),说到师子贤Sim!habhadra从遍照贤Vairocanabhadra 受学『现观庄严论』,那已是义净去印度后一百年了。如解脱军真是世亲弟子,那从解脱军到遍照贤,三百年间的传承不明!传说解脱军是陈那弟子,从清辨受学,可能与护法、月称同一时代(西元五、六世纪间)。解脱军在东方弘传(奔陀伐弹那也在恒河东岸,与东印度相邻接的);『现观庄严论』在东方兴盛起来,这是值得注意的!从传说佛身说,是从二身、三身而进展到四身的。无着的『大乘庄严经论』立三身:「敬佛品」的三身,是自性身,受用身,化身;「菩提品」的三身,受用身作「法食」──法受用身。dharma-sam!bhoga(7)。法受用身,泛说受用, [P375] 如『摄大乘论』所说:「大乘法乐为所受故」。但『摄论』又说:「但为成熟诸菩萨故」(8),那又偏重在他受用了。『楞伽经』说三身,也不一致。经立法(性)佛dharmata^-buddha,从法(性)佛而顿现的报佛nis!yanda-b.与化佛──三(身)佛。报佛,又名为法性所流佛 dharmata^-nis!yanda-b.。nis!yanda是「等流」的意思,不应该译作「报佛」的(9)。但在经初的偈问中,又立变化佛,报佛vipa^kaja-buddha,真如智慧佛tathata^-jn~a^na-buddha(10)。vipa^ka 是异熟,通俗译为报,与等流不同。而真如智慧佛,如智不二,也比法(性)佛的含义要广些。约法身说,有约法性及如智不二的差别;约修行(色究竟天)成佛说,有从法性等流所起(符合如来藏说),及福智庄严的报得(符合阿赖耶识为依止说)不同。『楞伽经』后出的「偈颂品」,立四身:「所有法、报(等流义)佛,化身及变化」;「自性及受用,化身复现化」(11)。化身 nirma^^n!a-ka^ya,而『楞伽经』又依化身而立变化nairma^nika,大抵化身如释尊,变化是随类现身了。以护法说为主的『成唯识论』立四身,是分别「受用身」为自受用与他受用。『楞伽经』「偈颂品」所立四身,是分别化身为化身与变化身。『现观庄严论』立四身,是分别法(性)身为自性身与智法身。用意不同而安立各别,但同样是从三身而进入四身说。这应该是同时代所成立的,所以推定『现观庄严论』,成立于西元五世纪末(或六世纪初),应该是非常可能的!传说『现观庄严论』是弥勒造的,与瑜伽行派应有相当的关系,但思想是归宗于中观派的。 [P376] 如论文是摄『般若经』义而造颂的,却多了(经文所没有的)二颂,如『论』(12)说:
「无灭自性中,谓当以见道,尽何分别种,得何无生相」? 「若有余实法,而于所知上,说能尽彼障,吾以彼为奇」!
后一颂,显然通于评责瑜伽行派,说依他起是有自相的。师子贤努力『现观庄严论』的弘扬,作『二万五千颂般若合论』,『八千般若现观庄严光明释』,『般若经论现观庄严释』等。弘扬『现观庄严论』,也是弘扬『般若经』。在波罗王朝时代,『现观庄严论』大大的发扬;传入西藏,成为学者必修的要典。
传说为弥勒造的『现观庄严论』,有综贯瑜伽与中观的意趣,但自成一家。勉强说综合中观与瑜伽的,是寂护,或译静命S/a^ntiraks!ita系。寂护是东印度人,从智藏Jn~a^nagarbha学,造了一部智藏『二谛分别论』的释论,智藏是东(南)方欧提毗舍Od!ivis/a人,在藩伽罗 Ban%gala,从室利崛多S/ri^gupta闻法。室利崛多,智藏,寂护,都是东(南)印度人,都以为依他缘生法,在世俗谛中是自相有的,所以可依自立比量来破他,也被称为自续──自立量派Sva^tantrika,可说是继承清辨的学风。寂护的主要著作,是『中观庄严论』(颂),及自己的注释。寂护的弟子莲华戒Kamalas/i^la,着『中观庄严论精释』,『中观光明论』等。西元七四七年,寂护应西藏乞栗双提赞王Khri-sron%-lde-btsan的礼请,与弟子莲华戒到西藏, [P377] 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初基。师子贤也是寂护的弟子,弘扬『般若』与『现观庄严论』。西元六六0年开创的东方波罗Pa^la王朝,崇信佛法,寂护这一综合学派,发展起来。但那时,印度教越来越盛,「大乘佛法」在各处衰落下来。在东方波罗王朝的护持下,维持了一段较长时期。不过已进入「秘密大乘佛法」时代,「密主显从」,「大乘佛法」与「秘密佛法」深深的结合而流传。
寂护是自立量派,在世俗自相有中,取「唯识」说,所以不同于清辨,而被称为「随瑜伽行」。『中观庄严论释』(13)说:
「应观何义为世俗事?唯心心所为自体耶?抑为亦有外法体耶?此中有依后义者,如说:经说唯心,破作者、受者故。有余思云:虽诸因果法,亦皆唯有识;诸自所成立,亦皆住唯识」。
心外有法体的,是清辨说。「有余思云」,是寂护自已的意见。寂护在世俗谛中,成立唯识似外境现;进观胜义,那是心也无自性了。如『中观庄严论』说:「由依止唯心,当知无外事;次由依此理,当知心无我」。这是比较容易会通「后期大乘」的「唯心」说。寂护以为:世俗唯识而胜义皆空,也是龙树的意见,如『中观庄严论』引(『六十颂如理论』)文说:「此中皆无生,亦皆无有灭,故知生灭法,当知唯是识。宣说大种等,皆是识所摄,彼离智所见,岂非皆颠倒」(14)!这样,世俗唯心,胜义心空,瑜伽行与中观的综合,是龙树的本意。不过这二颂,在宋 [P378] 施护所译『六十颂如理论』,文意并不是这样的(15)。
「随瑜伽行中观派」的寂护,对瑜伽行派法称Dharmaki^rti的七部量论,是相当推崇的,曾为法称的『论义正理论』作注释。法称是瑜伽行中的「随理行」者,从量论──认识论的论究中,论定唯识是究竟的,寂护深受法称的影响,虽远源于清辨的中观自立量派,而在所造的『中观庄严论』,也是以认识论来论法义浅深的。自世亲造『俱舍论』,众贤Sam!ghabhadra 造『顺正理论』,有部──萨婆多部Sarva^stiva^din与经部Sautra^ntika的思想,经论辩而明确。瑜伽行派以这二部为声闻法的代表,如世亲的『唯识二十论』,陈那的『观所缘(缘)论』,都评破了这二家(其实部派思想复杂,这只是代表当时的重要思想而已)。中观派与瑜伽行派,又论诤不已,形成当时佛教界的四大思想──有部见,经部见,唯识见,中观见。『中观庄严论』,就是以这样的次第,叙述评论,而以中观最为究竟的。有部与经部,继承「佛法」的现实立场,主张外界(物质[色]世界)是存在的。有部以为:心识的认识外界,外界的形相是存在于外界,而不是存在于心识中的。这一见解,被称为无形象[行相]知识论ana^ka^rajn~a^na-va^da 。经部以为:外界是存在的,但心识不能直接认知外界,在心识的认识中,识上现起色等行相[形象]而后了解;行相是识的一分,所以知识到的,只是识自身的一分。这一见解,被称为有形象知识论sa^ka^rajn~a^na-va^da。寂护以为经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‧中观之对抗与合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