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度教複興,使「大乘佛法」衰落的,鸠摩羅梨羅與商羯羅,正是重要人物。憑法稱辯論的神話傳說,是不能改變印度佛教沒落的事實!
中觀者說一切法無自性空nih!svabha^va-s/u^nyata^,是究竟了義的;瑜伽者說一切法無自性空是不了義的。如上文所說,「大乘佛法」內部,诤論不已。依一般思想進展的情形,雙方對立,論诤不已,總會有第叁者──折中、綜貫的思想出來。「大乘佛法」的折中綜貫者,首先是聖解脫軍Vimuktasena傳出的『現觀莊嚴論』。聖解脫軍,傳說生于中印、南印的交界處,耆婆羅Jva^la洞窟附近,是(世親弟子)覺使Buddhada^sa的外甥,從雞胤部Kukkut!i^ka 出家。解脫軍的傳承,極不明白。有的說:從世親Vasubandhu聽受『般若經』,般若論義是從僧護Sam!gharaks!a學的。有的說:解脫軍是陳那Din%na^ga的弟子,般若論義是從清辨學習的。傳說『現觀莊嚴論』是彌勒Maitreya)造的,所以一般就說解脫軍是世親的弟子。『現觀莊嚴論』是「中本般若」經的論,分八品,七十義,但與「中本般若」的二萬五千頌本,有些地方不大合適。後來,解脫軍在波羅奈Va^ra^n!asi^,遇到奔陀伐彈那Pun!d!avardhana [P374] 地方的寂铠S/a^ntivarman優婆塞;寂铠從奔陀伐彈那,到南印度的普陀洛Potala,從觀自在Avalokites/vara菩薩處取來的二萬頌『般若經』,是分作八品的。聖解脫軍這才造了一部『二萬五千頌般若經現觀莊嚴論釋』。也有人說:寂铠到普陀洛去,共有叁次,第叁次才取到了二萬頌的『般若經』;取經的旅程,充滿了神秘的氣息。後來,聖解脫軍在東方一小王國中,叁十年弘揚『般若』(6)。聖解脫軍的事迹,暗昧而富傳奇性:一、師承不明確。二、八品『般若經』的來曆太離奇。二萬頌、八品的『般若經』,末後有「彌勒問品」,說叁性,是其他經本所沒有的。叁、玄奘與義淨,都沒有說到解脫軍與『現觀莊嚴論』,西方來的大德也沒有說起。四、聖解脫軍以後的傳承,在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中,直到達磨波羅Dharmapa^la王時(西元七六六──八二九年在位),說到師子賢Sim!habhadra從遍照賢Vairocanabhadra 受學『現觀莊嚴論』,那已是義淨去印度後一百年了。如解脫軍真是世親弟子,那從解脫軍到遍照賢,叁百年間的傳承不明!傳說解脫軍是陳那弟子,從清辨受學,可能與護法、月稱同一時代(西元五、六世紀間)。解脫軍在東方弘傳(奔陀伐彈那也在恒河東岸,與東印度相鄰接的);『現觀莊嚴論』在東方興盛起來,這是值得注意的!從傳說佛身說,是從二身、叁身而進展到四身的。無著的『大乘莊嚴經論』立叁身:「敬佛品」的叁身,是自性身,受用身,化身;「菩提品」的叁身,受用身作「法食」──法受用身。dharma-sam!bhoga(7)。法受用身,泛說受用, [P375] 如『攝大乘論』所說:「大乘法樂爲所受故」。但『攝論』又說:「但爲成熟諸菩薩故」(8),那又偏重在他受用了。『楞伽經』說叁身,也不一致。經立法(性)佛dharmata^-buddha,從法(性)佛而頓現的報佛nis!yanda-b.與化佛──叁(身)佛。報佛,又名爲法性所流佛 dharmata^-nis!yanda-b.。nis!yanda是「等流」的意思,不應該譯作「報佛」的(9)。但在經初的偈問中,又立變化佛,報佛vipa^kaja-buddha,真如智慧佛tathata^-jn~a^na-buddha(10)。vipa^ka 是異熟,通俗譯爲報,與等流不同。而真如智慧佛,如智不二,也比法(性)佛的含義要廣些。約法身說,有約法性及如智不二的差別;約修行(色究竟天)成佛說,有從法性等流所起(符合如來藏說),及福智莊嚴的報得(符合阿賴耶識爲依止說)不同。『楞伽經』後出的「偈頌品」,立四身:「所有法、報(等流義)佛,化身及變化」;「自性及受用,化身複現化」(11)。化身 nirma^^n!a-ka^ya,而『楞伽經』又依化身而立變化nairma^nika,大抵化身如釋尊,變化是隨類現身了。以護法說爲主的『成唯識論』立四身,是分別「受用身」爲自受用與他受用。『楞伽經』「偈頌品」所立四身,是分別化身爲化身與變化身。『現觀莊嚴論』立四身,是分別法(性)身爲自性身與智法身。用意不同而安立各別,但同樣是從叁身而進入四身說。這應該是同時代所成立的,所以推定『現觀莊嚴論』,成立于西元五世紀末(或六世紀初),應該是非常可能的!傳說『現觀莊嚴論』是彌勒造的,與瑜伽行派應有相當的關系,但思想是歸宗于中觀派的。 [P376] 如論文是攝『般若經』義而造頌的,卻多了(經文所沒有的)二頌,如『論』(12)說:
「無滅自性中,謂當以見道,盡何分別種,得何無生相」? 「若有余實法,而于所知上,說能盡彼障,吾以彼爲奇」!
後一頌,顯然通于評責瑜伽行派,說依他起是有自相的。師子賢努力『現觀莊嚴論』的弘揚,作『二萬五千頌般若合論』,『八千般若現觀莊嚴光明釋』,『般若經論現觀莊嚴釋』等。弘揚『現觀莊嚴論』,也是弘揚『般若經』。在波羅王朝時代,『現觀莊嚴論』大大的發揚;傳入西藏,成爲學者必修的要典。
傳說爲彌勒造的『現觀莊嚴論』,有綜貫瑜伽與中觀的意趣,但自成一家。勉強說綜合中觀與瑜伽的,是寂護,或譯靜命S/a^ntiraks!ita系。寂護是東印度人,從智藏Jn~a^nagarbha學,造了一部智藏『二谛分別論』的釋論,智藏是東(南)方歐提毗舍Od!ivis/a人,在藩伽羅 Ban%gala,從室利崛多S/ri^gupta聞法。室利崛多,智藏,寂護,都是東(南)印度人,都以爲依他緣生法,在世俗谛中是自相有的,所以可依自立比量來破他,也被稱爲自續──自立量派Sva^tantrika,可說是繼承清辨的學風。寂護的主要著作,是『中觀莊嚴論』(頌),及自己的注釋。寂護的弟子蓮華戒Kamalas/i^la,著『中觀莊嚴論精釋』,『中觀光明論』等。西元七四七年,寂護應西藏乞栗雙提贊王Khri-sron%-lde-btsan的禮請,與弟子蓮華戒到西藏, [P377] 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初基。師子賢也是寂護的弟子,弘揚『般若』與『現觀莊嚴論』。西元六六0年開創的東方波羅Pa^la王朝,崇信佛法,寂護這一綜合學派,發展起來。但那時,印度教越來越盛,「大乘佛法」在各處衰落下來。在東方波羅王朝的護持下,維持了一段較長時期。不過已進入「秘密大乘佛法」時代,「密主顯從」,「大乘佛法」與「秘密佛法」深深的結合而流傳。
寂護是自立量派,在世俗自相有中,取「唯識」說,所以不同于清辨,而被稱爲「隨瑜伽行」。『中觀莊嚴論釋』(13)說:
「應觀何義爲世俗事?唯心心所爲自體耶?抑爲亦有外法體耶?此中有依後義者,如說:經說唯心,破作者、受者故。有余思雲:雖諸因果法,亦皆唯有識;諸自所成立,亦皆住唯識」。
心外有法體的,是清辨說。「有余思雲」,是寂護自已的意見。寂護在世俗谛中,成立唯識似外境現;進觀勝義,那是心也無自性了。如『中觀莊嚴論』說:「由依止唯心,當知無外事;次由依此理,當知心無我」。這是比較容易會通「後期大乘」的「唯心」說。寂護以爲:世俗唯識而勝義皆空,也是龍樹的意見,如『中觀莊嚴論』引(『六十頌如理論』)文說:「此中皆無生,亦皆無有滅,故知生滅法,當知唯是識。宣說大種等,皆是識所攝,彼離智所見,豈非皆顛倒」(14)!這樣,世俗唯心,勝義心空,瑜伽行與中觀的綜合,是龍樹的本意。不過這二頌,在宋 [P378] 施護所譯『六十頌如理論』,文意並不是這樣的(15)。
「隨瑜伽行中觀派」的寂護,對瑜伽行派法稱Dharmaki^rti的七部量論,是相當推崇的,曾爲法稱的『論義正理論』作注釋。法稱是瑜伽行中的「隨理行」者,從量論──認識論的論究中,論定唯識是究竟的,寂護深受法稱的影響,雖遠源于清辨的中觀自立量派,而在所造的『中觀莊嚴論』,也是以認識論來論法義淺深的。自世親造『俱舍論』,衆賢Sam!ghabhadra 造『順正理論』,有部──薩婆多部Sarva^stiva^din與經部Sautra^ntika的思想,經論辯而明確。瑜伽行派以這二部爲聲聞法的代表,如世親的『唯識二十論』,陳那的『觀所緣(緣)論』,都評破了這二家(其實部派思想複雜,這只是代表當時的重要思想而已)。中觀派與瑜伽行派,又論诤不已,形成當時佛教界的四大思想──有部見,經部見,唯識見,中觀見。『中觀莊嚴論』,就是以這樣的次第,敘述評論,而以中觀最爲究竟的。有部與經部,繼承「佛法」的現實立場,主張外界(物質[色]世界)是存在的。有部以爲:心識的認識外界,外界的形相是存在于外界,而不是存在于心識中的。這一見解,被稱爲無形象[行相]知識論ana^ka^rajn~a^na-va^da 。經部以爲:外界是存在的,但心識不能直接認知外界,在心識的認識中,識上現起色等行相[形象]而後了解;行相是識的一分,所以知識到的,只是識自身的一分。這一見解,被稱爲有形象知識論sa^ka^rajn~a^na-va^da。寂護以爲經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‧中觀之對抗與合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