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] 智,卻沒有引用;不取瑜伽學的種子說,不說唯識所現。這可能是學出瑜伽系而自成一派;更可能是如來藏說者,引用瑜伽學的法義來莊嚴自宗。『法界無差別論』以菩提心bodhi-citta爲主,以十二義來解說。菩提心是菩薩位中,依如來藏而修證圓滿的;內容與『寶性論』相通。『無上依經』的組織與內容,與『寶性論』相近,應該是參考過『寶性論』的,信(發菩提心)爲種子,般若爲生母,定爲胎藏,大悲爲乳母:在『大乘莊嚴經論』中,是菩薩善生的因(以福智二聚爲胎藏,小異)(2)。『無上依經』是「爲無上菩提作因」(3),比『寶性論』爲如來藏的因(4) ,似乎要適當些。『無上依經』不取如來藏九喻,如來事業九喻,要接近瑜伽學些,但的確是如來藏說。此外有真谛所譯,傳爲天親Vasubandhu造的『佛性論』,引用瑜伽學的叁性、叁無性等,解說如來藏,但保持如來藏說的立場。真谛譯的『攝大乘論釋』,引如來藏說去解釋『『攝論』。這都是折衷說,但由此可以了解,發展中的如來藏說,與瑜伽學的關系是很深切的。
『寶性論』的主體,是四法:「佛性,佛菩提,佛法及佛業,諸出世淨人,所不能思議」(5) 。四法是:佛所依止的因──界dha^tu;圓滿證得的(無上)菩提bodhi;佛所圓滿的一切法dharma,也就是功德gun!a;利益衆生的事業karman。『無上依經』也這樣說:「如來希有不可思議。所以者何?爲界爲性不可思議;爲菩提爲證得不可思議;爲功德爲法不可思議;爲利益爲作事不可思議」(6)。『寶性論』初,歸依叁寶,而以佛爲究竟歸依處。這是『論 [P314] 』的序分,「釋論」以叁寶爲佛性、佛菩提、佛法、佛事業,合稱「七金剛句」。四法中,佛性 ──佛界buddha-dha^tu,是如來藏異名,是佛所依因;一切衆生有此如來界tatha^gata-dha^tu ,所以衆生都能成佛。是一切衆生所有的,只是凡聖差別,有不淨、有(不淨中)淨、有究竟清淨,而本性是沒有差別的。佛界,可說是約衆生因位說;如依此而成佛,那末菩提是佛體,佛法是佛的功德,佛業是利益衆生的業用,列表如下:
圖片
╭─衆生因位(如來在纏名如來藏)─── 佛界
生佛不二─┤ ╭─ 實體(菩提)
╰─如來果位(衆生出纏名爲法身)─┼─ 德相
╰─ 業用
「佛性」章,說明「一切衆生有如來藏」,「爲煩惱所纏覆」。如來藏是依什麼說的?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.八二八上──中)說:
「法身遍,無差,皆實有佛性:是故說衆生,常有如來藏」。「一切衆生界,不離諸佛智;以彼淨無垢,性體不二故;依一切諸佛,平等法性身:知一切衆生,皆有如來藏」。
上引偈頌,依梵本,「一切衆生界」偈在前,是「本論」;「法身遍無差」偈在後,是解釋 [P315] 「本論」的「釋論」。一切衆生有如來藏,『論』依叁義來解說:一、佛法身dharma-ka^ya 遍在一切衆生身中,所以衆生不離如來智慧。二、真如tathata^是清淨無差別,佛與衆生,無二無別。叁、平等法性身,梵本爲佛種性buddha-gotra,是衆生確實有的。依此叁義,所以經上說:「一切衆生有如來藏」。叁義,只是一事的叁方面說明:從佛法身說到遍在衆生身中,是法身義;從衆生說到佛性,是種性義;衆生與佛平等無差別,是真如義。真如無差別義,是瑜伽學所同說的。依法身遍一切處,說衆生具有如來智慧;因爲衆生有如來藏,所以能厭苦樂求涅槃。法身與佛種性──二義,顯然的與瑜伽學不同。如來藏在纏的九種譬喻,解說爲:「衆生貪瞋癡、妄想煩惱等,塵勞諸垢中,皆有如來藏」(7):覆障如來藏的,約煩惱說。說如來藏有不淨、(不淨中)有淨、善淨──叁類,就是衆生、菩薩、佛。不淨是生死衆生;生死依如來藏而有,如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.八叁二下)說:
「地依于水住,水複依于風,風依于虛空,空不依地等。如是陰界根[處],住煩惱業中;諸煩惱業等,住不善思惟;不善思惟行,住清淨心中,自性清淨心,不住彼諸法。……淨心如虛空,無因複無緣」。
「陰界根」是報得的身心自體,依于業及煩惱而有;煩惱從不善思惟ayonis/o-manaska^ra 而起。這都是依于清淨心──如來藏,如地、水、風的依于虛空一樣。雜染生死──惑、 [P316] 業、苦,依于如來藏,如來藏卻不依生死,所以自性清淨心prakr!ti-prabha^svara-citta是不受染汙的。「淨心如虛空,無因複無緣」,如來藏是無所依住的。這與『維摩結所說經』的「無住爲本」,「無住則無本」,「從無住本立一切法」的意義相合(8)。依『論』義,生死煩惱等依自性清淨心,卻不是清淨心所生的,『佛說無上依經』卷上(大正一六.四六九中)也說:
「一切衆生,有陰界入勝相種類,內外所現,無始時節相續流來,法爾所得至明妙善。… …是法不起無明;若不起無明,是法非十二有分[支]緣起」。
『經』說如來界是衆生法爾所得的至明妙善。不是無明等十二有支生起的因緣。所以如來藏爲依爲住而有生死,卻不能說如來藏──「真如生無明」等的。
「佛界」是一切衆生具有的如來藏,是佛的因依。「佛菩提」明佛體,以實體,因,果,業,相應,行,常,不思議──八義來說明。「佛德」是十力,四無所畏,十八佛不共法,叁十二相,是依『寶女經』說的。「佛業」是利益衆生的事業,舉九種譬喻:毗琉璃寶地,天鼓,大雲雨,大自在梵天王,日輪,如意寶珠,響,大地,虛空。譬喻中,有帝釋S/akradeva^na^m-indra ,大自在天Mahes/vara的比喻,可能會使人感到神與佛同樣的不可思議。這九喻,是引用『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』的。
初期大乘經中,都說一切法空寂,爲什麼不說空而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呢?「本論」提出 [P317] 了五點解說。一、心性下劣的「有怯弱心」,覺得佛道難行,心生退怯,如知道自心本具如來藏,就能精進不退了。二、修學大乘法的,容易「輕慢諸衆生」,總以爲自已比別人殊勝。如知道如來藏是一切衆生所同具的,那就應該像常不輕Sada^paribhu^ta菩薩那樣,逢人就說:「我不敢輕于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」了(9)。這二義,是針對大乘行者說的。叁、「執著虛妄法」:小乘學者,分別蘊處界等自性,執虛妄法是有而不能說沒有的。如知道如來藏爲依,而有生死與涅槃,就不會執著虛妄法事相了。四、小乘行者以爲:成佛是非常希有的,多數人(或少數人)是不能成佛的,這是說沒有佛性──成佛可能性的,是「謗真如佛性」。如知道依真如說佛性,佛性是一切衆生平等共有的,就不會謗真實法了。這二義,是針對小乘人(一分通于瑜伽學)說的。五、「計著有神我」,這是一般人,特別是外道。如『楞伽經』說:「爲斷愚夫畏無我句」,「開引計我諸外道」,「爲離外道見故,當依無我如來之藏」(10)。不說一切法空而說如來藏的理由,「本論」所說的五義,是相當正確的!「釋論」卻專在如來藏學上說,失去了適應衆生的對治、鼓勵、誘化的善巧方便(11)!
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與『無上依經』,沒有得到中國佛教界的重視,然在印度佛法演化史中,是值得重視的。「一葉落而知秋」,『寶性論』與『無上依經』的出現,暗示了印度佛教冬季的迅速來臨。一、「佛法」著重于現實的理解,惟有認清問題,才能解決問題。以緣起法 [P318] prati^tya-samutpa^da爲依止,成立生死集與滅。在修行的前提下,多說惑業苦與戒定慧;對究竟理想的涅槃nirva^n!a,點到爲止,這是證知而不可以言說、表征的,多說是會引人想入非非的。這是以「衆生」──人類爲本的佛法。「大乘佛法」出現,以悟入無生法忍anutpattikadharma-ks!a^nti ,得阿毗跋致──不退轉avaivartika爲重點,所以說一切法本不生,一切法本性空,一切法本清淨等,而廣說菩提心、六度、四攝等行門:這是以「菩薩」爲主的。雖然『華嚴經』以毗盧遮那佛爲主,說華嚴世界,而全經還是以菩薩行爲主,「入法界品」明善知識的大行。『法華經』開迹顯本,而「安樂行品」所說,也是一般菩薩行。佛法是甚深的,菩薩道不易!大乘後期的如來藏說,點出衆生身中本有如來藏,使「心怯弱」與「執神我」的衆生,能堅定學佛的信心。衆生本有如來智慧,衆生界sattva-dha^tu與法身不二,縮短了人與佛間的距離。『無上依經』與『寶性論』,就是以如來藏說,綜貫有關的經典,組成「佛界,佛菩提,佛法(功德),佛業(義利)」,是佛──「如來」爲主的。此後的「秘密大乘佛法」,就是以如來(不是人間的佛)爲主的佛法,所以如來藏說的一經一論,可說是秘密佛教的先聲。二、『無上依經』與『寶性論』,以「界」,「菩提」,「法」,「業」(義利)爲四大主題。在「秘密大乘」中,立四種曼陀羅man!d!ala:大曼陀羅,二昧耶曼陀羅,法曼陀羅,業曼陀羅。有四印mudra^:大印,叁昧耶印,法印,業印。第叁與第四,都名爲「法」與「業」,與『寶性 [P319] 論』等相合。金剛界vajra-dha^tu有四大品:金剛界,降叁世,遍調伏,一切義成就。第一是「界」,第四是「義」(利益)成就,也是相合的。;這不是巧合,是以「如來」爲主的四義組合,與「界」,「菩提」,「法」,「業」的內容與次第,有一定程度的契合。不過一經一論的內容,對「秘密大乘」來說,還在孕育發展的雛形階段。叁、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,依『大唐內典錄』說:「一(名)寶性分別七[大]乘增上論」(12)。梵本論名爲:Maha^ya^na-uttaratantra-s/a^stra。 maha^ya^na是大乘。uttara是上,勝,超出等意義。tantra音譯爲怛特羅,大部分秘密教典,不稱爲經su^tra而名爲怛特羅,或譯爲「續」,怛特羅是印度固有名詞,在佛教中,是秘密教典的專用名詞。想不到以「界」,「菩提」,「法」,「業」爲主題的「如來論」,已首先使用這一名詞了!所以這一如來藏主流思想的經論,承先啓後,占有佛教思想轉型期的重要地位!
注【23-001】拙作『如來藏之研究』第六章(一五0──一八二)。
注【23-002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一(大正叁一‧五九叁中)。
注【23-003】『無上依經』卷上(大正一六‧四七一上)。
注【23-004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八二九中)。
注【23-005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八四六下)。 [P320]
注【23-006】『無上依經』卷上(大正一六‧四六九中)。
注【23-007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八叁七上)。
注【23-008】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中(大正一四‧五四七下)。
注【23-009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六(大正九‧五0下)。
注【23-010】『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四八九中)。
注【23-011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八四0中──下)。
注【23-012】『大唐內典錄』卷四(大正五五‧二六九中)。 [P321]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八章 如來藏與「真常唯心論」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