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七章 瑜伽大乘──「虛妄唯識論」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轉依無間,當言已斷阿賴耶識」。生死雜染是以阿賴耶識爲依的,阿賴耶識滅而得轉依。「轉依是常」;「真無相界」,「清淨無爲離垢真法界」,「是有」,「無戲論相,又善清淨法界爲相」,「非衆緣生,無生無滅」。總之,轉依是轉生死雜染而得清淨法界,也就是不可思議的般涅槃界(31)。『大乘莊嚴經論』是大乘不共法,「菩提品」中,以「一切種智爲佛身(之)體」,是轉依所成的,如說:「二障種恒隨,彼滅極廣斷,白法圓滿故,依轉[轉依]二道成」。衆生無始以來,有二種障的種子隨逐(阿賴耶識)。現在徹底的、全部的斷滅了,也就是生死依轉滅了,那就「佛體與最上圓滿白法相應」;「一、得清淨出世智道,二、得無邊所識境道,是名轉依」(32)。這似乎只是轉去雜染法,轉得清淨法,而實轉依是要「緣真如(圓成實性)清淨境智」修習而得的。所以轉依,是以無漏界而顯出圓滿究竟清淨的佛身。這樣,「菩提品」廣說無漏(法)界甚深,也就是顯佛身的甚深。『論』中約種種轉變,而說明種 [P277] 種功德。「述求品」說:「自界及二光」(33)。自界是阿賴耶種子識,二光是能取與所取的顯現;能取與所取的顯現,都有叁類。這樣,轉依就是:「如是種子轉,句、義、身光轉,是名無漏界,叁乘同所依。意、受、分別轉,四種自在得,次第無分別,剎土、智、業故」(34)。上一頌是:阿賴耶種子識滅了,所取的句等叁種顯現也滅了,這就是轉依的無漏界,通于叁乘的般涅槃。次頌說:能取顯現的意、受(五識)、分別(意識)也轉滅了,能轉得平等;剎土;智、業等自在。約種種依來說轉依,『攝大乘論』也還是這樣,約五蘊而別別的說轉依功德。無漏法界的最清淨,也就是一切種智sarva^ka^rajn~ata^爲佛身的最圓滿。佛身,「佛法」只說人間的釋尊。「大乘佛法」以釋尊爲示現的,稱究竟圓滿的佛爲「法身」或「法性生身」。『莊嚴論』立叁身:自性身svabha^va-ka^ya,也就是法身dharma-ka^ya;受用[食]身sam!bhoga-ka^ya;變化身nirma^^n!a-ka^ya。菩薩廣大修行而功德圓滿,在淨土中受用法樂,所以特立受用身。這叁身,都是由法界dharma-dha^tu清淨而成的。自性身以「轉依」爲相,是受用、變化──二身所依止的(35)。如約佛智說,立四智:大圓鏡智a^dars/a-jn~a^na,平等性智samata^-jn~a^na ,妙觀察智pratyaveks!an!a-jn~a^na,成所作智kr!tya$nus!t!ha^na-jn~a^na。漢譯本說:「八、七、六、五識,次第轉得故」,就是一般所說的「轉八識,成四智」,但梵本沒有轉八、七、六、五識的文義。四智中,圓鏡智如如「不動」爲其他叁智的所依(36)。『大乘莊嚴經論』的思想體系 [P278] 是這樣:有漏雜染法,依「自界」──阿賴耶識種子而顯現;轉依所得的無漏清淨法,依無漏(法)界。依無漏界而說叁身,自性身爲所依;說四智,大圓鏡智爲所依。自性身與大圓鏡智,可能只是約身、約智的不同說明而已。

  

  『攝大乘論』,思想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。依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,立「所知依品」,「所知(一切法的所)依即阿賴耶識」。煩惱、業、生──叁種雜染,世間、出世間──二種清淨,都依一切種子阿賴耶識而成立,所以阿賴耶識是「染淨依」。然而有一問題,阿賴耶識是虛妄的,有漏雜染的,怎麼清淨無漏法能以阿賴耶爲依,從染依而轉成淨依呢?『攝論』是無漏新熏說,解說爲:出世的無漏心,「從最清淨法界等流,正聞熏習種子所生」。 聞熏習「寄在異熟識中,……然非阿賴耶識,(反而)是彼對治種子性。……此熏習非阿賴耶識,是法身,解脫身攝」。在進修中,正聞熏習的種子漸增,有漏雜染的種子也就漸減,「一切種所依轉已,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子,無(雜染)種子而轉,一切種永斷」(37)。一切種子沒有了,阿賴耶異熟果識也就轉滅了。依『攝論』說:正聞熏習到出世心種子,「寄在異熟(阿賴耶)識中」,而「非阿賴耶識所攝」,是法身,解脫身攝的。這可以說:清淨無漏熏習,表面上是依阿賴耶識,而實際是依于法身的。「依法身」,那就通于以法界爲依,以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爲依了。『攝論』說到轉依得涅槃,約叁自性說。所依止性,是「通二分依他起性;轉依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 [P279] ,轉舍雜染分,轉得清淨分」(38),轉得的依他起清淨分,就是離染的圓成實性,就是涅槃。說到轉依得菩提,佛智也立叁身。「自性身者,謂諸如來法身,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」。法身五相中,第一「轉依爲相,謂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故,轉得解脫一切障,于法自在轉現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」,是無邊功德[白法]莊嚴的常住法身。說到法身的自在,約轉五蘊依說;第「五、由圓鏡、平等、觀察、成所作智自在,由轉識蘊依故」。轉識蘊得四智,也沒有分別,轉什麼識得什麼智。法身依四智自在而得自在,似乎四智都屬法身,但『論』上又說:「一由清淨,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」(39)。轉依的依,都約依他起性說,而且是約通二性的依他起說。這樣,『攝大乘論』的思想,有先後的一貫性,當然還有一難解的結。『論』初立「所知依品」,所知是雜染、清淨的一切法,就是叁自性:遍計所執性是雜染分,圓成實性是清淨分,依他起是可通于二分 ──雜染、清淨的。雜染清淨法的因,依此而有雜染清淨的,名爲所知依。這是依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造的;經頌的「無始時來界,一切法等依」,應該是這樣的。瑜伽行派的叁自性說,從虛妄分別的依他起性說起;虛妄分別──心心所法的根本,是阿賴耶識。依他起性,一般也是約雜染說的,『攝大乘論』已依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,說到依他起通二分了。「雜染清淨性不成故」,所以隨染而成遍計所執性,隨淨而成圓成實性。依此來說轉依,就是轉雜染分依他起,成清淨分依他起──圓成實性。那末,依他起性的阿賴耶識,爲什麼不說通二分呢?問題就在這裏:「 [P280] 阿賴耶」是雜染的,爲『阿含經』以來的一致論定;通叁乘的『瑜伽論』,也這樣說,所以『攝論』也還說是雜染的(要等到『楞伽經』與『密嚴經』,阿賴耶才具有清淨性)。同時,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是不共大乘法,與聲聞佛法隔著一層。無著的時代,細意識持種,說明雜染與清淨,是「一分經爲量者」所共信的。虛妄的微細識持種,也是引聲聞回入大乘的方便,所以『攝論』依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而造,還是以雜染的阿賴耶識爲所知依。阿賴耶是雜染的,怎麼能說是清淨熏習所依?這才有依附阿賴耶識,而實是法身所攝的解說。依他起性通二分說,可說是「佛法」的「依于緣起」,「大乘佛法」的「依于法性」──二者的折中調和;與龍樹的「緣起即空性」說,異曲同工!但瑜伽行派淵源于北印度的阿毗達磨及經部師,以『瑜伽師地論』爲本典,不可能放下「虛妄的阿賴耶種子識」的原則,決定了瑜伽行派的未來。

  

  

  注【20-001】『相應部』(一二)「因緣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叁六)。

  注【20-002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‧一四一中)。

  注【20-003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叁中)。

  注【20-004】『成唯識論』卷叁‧四(大正叁一‧一四上──一九上)。

  注【20-005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一(大正叁0‧二八0中)。

  注【20-006】『成唯識論述記』卷二末(大正四叁‧叁0四中──叁0五下)。

  注【20-007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叁五(大正叁0‧四七八下)。 [P281]

  注【20-008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一(大正叁一‧五九四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20-009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五中)。

  注【20-010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六下)。

  注【20-011】同上

  注【20-012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五上)。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五(大正叁0‧叁0二中)。

  注【20-013】『辯中邊論頌』(大正叁一‧四七七下)。

  注【20-014】太虛大師說:「法相必宗唯識」,即依本論文義而說。

  注【20-015】『般舟叁昧經』(大正一叁‧八九九中)。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五下──九0六上)。『大方等大集賢護分』卷二(大正一叁‧八七七中)。

  注【20-016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七中)。

  注【20-017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‧一叁九上)。

  注【20-018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五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20-019】『解深密經』卷叁(大正一六‧六九八中)。

  注【20-020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‧一叁九上)。『攝大乘論釋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四0二下)。

  注【20-021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‧一叁八上、下)。

  注【20-022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‧一叁八下)。 [P282]

  注【20-023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六一叁上)。卷五(大正叁一‧六一叁下──六一四上)。

  注【20-024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五上)。

  注【20-025】『決定藏論』卷上(大正叁0‧一0一九上)。

  注【20-026】『辯中邊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四六四下)。異譯『中邊分別論』卷上說:「塵根我及識,本識生似彼」(大正叁一‧四五一中),解作從種子識生了。

  注【20-027】『決定藏論』卷上(大正叁0‧一0一九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20-028】『解深密經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六九二中)。

  注【20-029】自性等五義,如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一(大正叁一‧二七九上 、二八0中)。

  注【20-030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五0(大正叁0‧五七七中)。

  注【20-031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五一(大正叁0‧五八一下)。又卷八0(大正叁0‧七四八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20-032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二下──六0叁上)。

  注【20-033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六一叁上)。

  注【20-034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五(大正叁一‧六一四中)。

  注【20-035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六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20-036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六上──六0七中)。

  注【20-037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六下)。

  注【20-038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下(大正叁一‧一四八下)。

  注【20-039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下(大正叁一‧一四九上──下)。 [P283]

  

  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七章 瑜伽大乘──「虛妄唯識論」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