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转依无间,当言已断阿赖耶识」。生死杂染是以阿赖耶识为依的,阿赖耶识灭而得转依。「转依是常」;「真无相界」,「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」,「是有」,「无戏论相,又善清净法界为相」,「非众缘生,无生无灭」。总之,转依是转生死杂染而得清净法界,也就是不可思议的般涅槃界(31)。『大乘庄严经论』是大乘不共法,「菩提品」中,以「一切种智为佛身(之)体」,是转依所成的,如说:「二障种恒随,彼灭极广断,白法圆满故,依转[转依]二道成」。众生无始以来,有二种障的种子随逐(阿赖耶识)。现在彻底的、全部的断灭了,也就是生死依转灭了,那就「佛体与最上圆满白法相应」;「一、得清净出世智道,二、得无边所识境道,是名转依」(32)。这似乎只是转去杂染法,转得清净法,而实转依是要「缘真如(圆成实性)清净境智」修习而得的。所以转依,是以无漏界而显出圆满究竟清净的佛身。这样,「菩提品」广说无漏(法)界甚深,也就是显佛身的甚深。『论』中约种种转变,而说明种 [P277] 种功德。「述求品」说:「自界及二光」(33)。自界是阿赖耶种子识,二光是能取与所取的显现;能取与所取的显现,都有三类。这样,转依就是:「如是种子转,句、义、身光转,是名无漏界,三乘同所依。意、受、分别转,四种自在得,次第无分别,剎土、智、业故」(34)。上一颂是:阿赖耶种子识灭了,所取的句等三种显现也灭了,这就是转依的无漏界,通于三乘的般涅槃。次颂说:能取显现的意、受(五识)、分别(意识)也转灭了,能转得平等;剎土;智、业等自在。约种种依来说转依,『摄大乘论』也还是这样,约五蕴而别别的说转依功德。无漏法界的最清净,也就是一切种智sarva^ka^rajn~ata^为佛身的最圆满。佛身,「佛法」只说人间的释尊。「大乘佛法」以释尊为示现的,称究竟圆满的佛为「法身」或「法性生身」。『庄严论』立三身:自性身svabha^va-ka^ya,也就是法身dharma-ka^ya;受用[食]身sam!bhoga-ka^ya;变化身nirma^^n!a-ka^ya。菩萨广大修行而功德圆满,在净土中受用法乐,所以特立受用身。这三身,都是由法界dharma-dha^tu清净而成的。自性身以「转依」为相,是受用、变化──二身所依止的(35)。如约佛智说,立四智:大圆镜智a^dars/a-jn~a^na,平等性智samata^-jn~a^na ,妙观察智pratyaveks!an!a-jn~a^na,成所作智kr!tya$nus!t!ha^na-jn~a^na。汉译本说:「八、七、六、五识,次第转得故」,就是一般所说的「转八识,成四智」,但梵本没有转八、七、六、五识的文义。四智中,圆镜智如如「不动」为其他三智的所依(36)。『大乘庄严经论』的思想体系 [P278] 是这样:有漏杂染法,依「自界」──阿赖耶识种子而显现;转依所得的无漏清净法,依无漏(法)界。依无漏界而说三身,自性身为所依;说四智,大圆镜智为所依。自性身与大圆镜智,可能只是约身、约智的不同说明而已。
『摄大乘论』,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。依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,立「所知依品」,「所知(一切法的所)依即阿赖耶识」。烦恼、业、生──三种杂染,世间、出世间──二种清净,都依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而成立,所以阿赖耶识是「染净依」。然而有一问题,阿赖耶识是虚妄的,有漏杂染的,怎么清净无漏法能以阿赖耶为依,从染依而转成净依呢?『摄论』是无漏新熏说,解说为:出世的无漏心,「从最清净法界等流,正闻熏习种子所生」。 闻熏习「寄在异熟识中,……然非阿赖耶识,(反而)是彼对治种子性。……此熏习非阿赖耶识,是法身,解脱身摄」。在进修中,正闻熏习的种子渐增,有漏杂染的种子也就渐减,「一切种所依转已,即异熟果识及一切种子,无(杂染)种子而转,一切种永断」(37)。一切种子没有了,阿赖耶异熟果识也就转灭了。依『摄论』说:正闻熏习到出世心种子,「寄在异熟(阿赖耶)识中」,而「非阿赖耶识所摄」,是法身,解脱身摄的。这可以说:清净无漏熏习,表面上是依阿赖耶识,而实际是依于法身的。「依法身」,那就通于以法界为依,以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为依了。『摄论』说到转依得涅槃,约三自性说。所依止性,是「通二分依他起性;转依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 [P279] ,转舍杂染分,转得清净分」(38),转得的依他起清净分,就是离染的圆成实性,就是涅槃。说到转依得菩提,佛智也立三身。「自性身者,谓诸如来法身,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」。法身五相中,第一「转依为相,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依他起故,转得解脱一切障,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」,是无边功德[白法]庄严的常住法身。说到法身的自在,约转五蕴依说;第「五、由圆镜、平等、观察、成所作智自在,由转识蕴依故」。转识蕴得四智,也没有分别,转什么识得什么智。法身依四智自在而得自在,似乎四智都属法身,但『论』上又说:「一由清净,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」(39)。转依的依,都约依他起性说,而且是约通二性的依他起说。这样,『摄大乘论』的思想,有先后的一贯性,当然还有一难解的结。『论』初立「所知依品」,所知是杂染、清净的一切法,就是三自性:遍计所执性是杂染分,圆成实性是清净分,依他起是可通于二分 ──杂染、清净的。杂染清净法的因,依此而有杂染清净的,名为所知依。这是依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造的;经颂的「无始时来界,一切法等依」,应该是这样的。瑜伽行派的三自性说,从虚妄分别的依他起性说起;虚妄分别──心心所法的根本,是阿赖耶识。依他起性,一般也是约杂染说的,『摄大乘论』已依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,说到依他起通二分了。「杂染清净性不成故」,所以随染而成遍计所执性,随净而成圆成实性。依此来说转依,就是转杂染分依他起,成清净分依他起──圆成实性。那末,依他起性的阿赖耶识,为什么不说通二分呢?问题就在这里:「 [P280] 阿赖耶」是杂染的,为『阿含经』以来的一致论定;通三乘的『瑜伽论』,也这样说,所以『摄论』也还说是杂染的(要等到『楞伽经』与『密严经』,阿赖耶才具有清净性)。同时,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是不共大乘法,与声闻佛法隔着一层。无着的时代,细意识持种,说明杂染与清净,是「一分经为量者」所共信的。虚妄的微细识持种,也是引声闻回入大乘的方便,所以『摄论』依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而造,还是以杂染的阿赖耶识为所知依。阿赖耶是杂染的,怎么能说是清净熏习所依?这才有依附阿赖耶识,而实是法身所摄的解说。依他起性通二分说,可说是「佛法」的「依于缘起」,「大乘佛法」的「依于法性」──二者的折中调和;与龙树的「缘起即空性」说,异曲同工!但瑜伽行派渊源于北印度的阿毗达磨及经部师,以『瑜伽师地论』为本典,不可能放下「虚妄的阿赖耶种子识」的原则,决定了瑜伽行派的未来。
注【20-001】『相应部』(一二)「因缘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三六)。
注【20-002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‧一四一中)。
注【20-003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三中)。
注【20-004】『成唯识论』卷三‧四(大正三一‧一四上──一九上)。
注【20-005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一(大正三0‧二八0中)。
注【20-006】『成唯识论述记』卷二末(大正四三‧三0四中──三0五下)。
注【20-007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三五(大正三0‧四七八下)。 [P281]
注【20-008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一(大正三一‧五九四中──下)。
注【20-009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五中)。
注【20-010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六下)。
注【20-011】同上
注【20-012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五上)。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五(大正三0‧三0二中)。
注【20-013】『辩中边论颂』(大正三一‧四七七下)。
注【20-014】太虚大师说:「法相必宗唯识」,即依本论文义而说。
注【20-015】『般舟三昧经』(大正一三‧八九九中)。『般舟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三‧九0五下──九0六上)。『大方等大集贤护分』卷二(大正一三‧八七七中)。
注【20-016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七中)。
注【20-017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‧一三九上)。
注【20-018】『般舟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三‧九0五上──下)。
注【20-019】『解深密经』卷三(大正一六‧六九八中)。
注【20-020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‧一三九上)。『摄大乘论释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四0二下)。
注【20-021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‧一三八上、下)。
注【20-022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‧一三八下)。 [P282]
注【20-023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六一三上)。卷五(大正三一‧六一三下──六一四上)。
注【20-024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三(大正三一‧六0五上)。
注【20-025】『决定藏论』卷上(大正三0‧一0一九上)。
注【20-026】『辩中边论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四六四下)。异译『中边分别论』卷上说:「尘根我及识,本识生似彼」(大正三一‧四五一中),解作从种子识生了。
注【20-027】『决定藏论』卷上(大正三0‧一0一九上──中)。
注【20-028】『解深密经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六九二中)。
注【20-029】自性等五义,如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一(大正三一‧二七九上 、二八0中)。
注【20-030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五0(大正三0‧五七七中)。
注【20-031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五一(大正三0‧五八一下)。又卷八0(大正三0‧七四八上──中)。
注【20-032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三(大正三一‧六0二下──六0三上)。
注【20-033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六一三上)。
注【20-034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五(大正三一‧六一四中)。
注【20-035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三(大正三一‧六0六上──中)。
注【20-036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三(大正三一‧六0六上──六0七中)。
注【20-037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六下)。
注【20-038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下(大正三一‧一四八下)。
注【20-039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下(大正三一‧一四九上──下)。 [P283]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七章 瑜伽大乘──「虚妄唯识论」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