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八章 如来藏与「真常唯心论」

  第八章 如来藏与「真常唯心论」

  

  第一节 般若学者的佛性说

  西元四世纪后半起,无着Asan%ga、世亲Vasubandhu的瑜伽派Yoga^ca^ra与起,不但论义精严,门下人才济济,出家众也相当严净。这时期,重在如来tatha^gata本具的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说,在重信仰与修持(念佛)的学流中,流行不衰。如来藏说与瑜伽学,有了相互的影响,开展不同的新猷:理论倾向于真常的唯心cittama^trata^,事行倾向于念佛buddha$nusmr!ti。当然,「初期大乘」经与龙树Na^ga^rjuna的「一切皆」空说,也在流行;佛护Buddhapa^lita与清辨Bha^vaviveka,Bhavya的兴起,使后期龙树学大盛。「性空唯名」、「虚妄唯识」、「真常唯心」──论义的多采多姿,非常兴盛,而在适应印度的时代文化下,重信仰重修持的倾向,由真常的如来藏心说,推进佛法到另一阶段──「秘密大乘佛法」。这需要分别的来叙述。

  

  如来藏与我a^tman,瑜伽学者是以真如tathata^、法界dharma-dha^tu来解说的; [P284] 这是无着与世亲论的见解,多少融会了如来藏说。但世亲的弟子陈那Din%na^ga,译作「大域龙」,依(下本)『般若经』,造『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』,却这样(大正二五.九一三上)说:

  

   「若有菩萨者,此无相分别,散乱止息师,说彼世俗蕴」。

  

  『大般若经』「初分」(上本十万颂),说「实有菩萨」等一段经文,无着论解说为「遣除十种分别」(1)。「实有菩萨」句,是对治「无相散动分别」的,世亲解说为:「显示菩萨实有空体」(2),以为菩萨以实有空性s/u^^nyata^为体的。陈那的解说不同,如『释论』说:「谓令了知有此蕴故,除遣无相分别散乱。如是所说意者,世尊悲愍新发意菩萨等,是故为说世俗诸蕴(为菩萨有),使令了知,为除断见,止彼无相分别,非说实性」(3)。这是说,说有世俗五蕴假施设的菩萨,是为了遣除初学者的断见。陈那这一系,重于论理,接近『瑜伽论』义,所以不取无着、世亲调和真常大我的意见。

  

  如来藏我,是『大般涅槃经』说的。从如来常住,说到如来藏我,我是「常乐我净」──四德之一,是如来大般涅槃maha^-parinirva^n!a的果德。如来常住,所以说众生本有如来藏我:「我者,即是如来藏义;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即是我义」(4)。我,如来藏,佛性buddha-dha^tu ,约义不同而体性是一。『楞伽经』(世亲同时或略迟集出的)近于瑜伽学而倾向唯心说, [P285] 也觉得「如来藏我」,太近于印度神学的「我」了,所以特加以解释,如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卷二(大正一六.四八九上──中)说:

  

   「世尊修多罗说:如来藏自性清净,转三十二相,入于一切众生身中。……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,言有如来藏耶」? 「大慧!我说如来藏,不同外道所说之我。大慧!有时说空、无相、无愿、如、实际、法性、法身、涅槃……,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,如来应供等正觉,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,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。……开引计我诸外道故,说如来藏,令离不实我见妄想。… …为离外道(我)见(妄想)故,当依无我如来之藏」!

  

  『楞伽经』以为:如来藏是约真如、空性等说的,与无着、世亲论相同。『大般涅槃经』说:为声闻说无我nira^tman,使离我见,然后开示大般涅槃的大我:如来藏我是比无我深一层次的。『楞伽经』意不同:愚夫、外道都是执有自我的,「畏无我句」的,如说无我,众生不容易信受。为了摄引外道,所以说如来藏(我)。如外道们因此而信受佛法,渐渐了解真如、空性等,「离妄想无所有境界」,就能远「离不实(的)我见妄想」。说如来藏,与「佛法」说无我一样,不过不是直说无我,而是适应神学,方便诱导「计我外道」,称真如为如来藏,故意说得神我一样。说如来藏的意趣如此,所以结论说:「当依无我如来之藏」。如真能了解如来藏教的 [P286] 意趣,佛教也不会步入「佛梵一如」了!

  

  『大般涅槃经』,中天竺的昙无谶Dharmaraks!a,北凉玄始十年(西元四二一)初译。起初只是「前分十二卷」,后又回西域去寻访,在于阗得到经本,共译成四十卷(5)。前分十二卷,与法显、智猛所得的『泥洹经』同本;法显与智猛,都是在(中天竺)华氏城Pa^t!aliputra 老婆罗门家得来的(6)。「前分十二卷」,是现行的前十卷五品。这部分,从如来常住大般涅槃,说到众生本有如来藏我:「我者,即是如来藏义;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即是我义」。与『不增不减经』,『央掘魔罗经』等所说主题,完全相同。富有神我色彩的如来藏我,与佛法传统不合,所以佛教界,如瑜伽学者等,都起来给以解说,也就是淡化众生有我的色彩。『大般涅槃经』的后三十卷,思想与「前分」不同。如来藏说起于南印度;『大般涅槃经』传入中印度,也还只是前分十卷。流传到北方,后续三十卷,是从于阗得来的,这可能是北印、西域的佛弟子,为了解说他、修正他而集出来的。在后续部分中,说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」,「佛性即是我」,不再提到如来藏了,这是值得注意的!佛性的原语为buddha-dha^tu,也可能是buddha-garbha(佛藏)、tatha^gata-dha^tu(如来界)的异译,意义都是相通的。对众生身中,具足三十二相的如来藏我──佛性,给以修正的解说,如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.五二四中)说:

  

   「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,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;一切众生真实未有 [P287] 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」。

  

  这是「佛性当有」说。一切众生决定要成佛,所以说众生将来都有佛的体性,不是说众生位上已经有了。所以说「佛性是我」,是为了摄化外道,如梵志们「闻说佛性即是我故,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。佛然后告诉他们:「佛性者实非我也,为众生故说名为我」(7)。又有外道听说无常、无我,都不能信受佛的教说,但「佛为诸大众说有常乐我净之法」,大家就舍外道而信佛了(8)。总之,依『大般涅槃经』的后续部分,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(如来藏我),只是诱化外道的方便而已,与『楞伽经』的意见相同。如来藏我、佛性说,依佛法正义,只是通俗的方便说,但中国佛学者,似乎很少理解到!

  

  续译的三十卷,可分四部分。一、从「病行品」到「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」──五品,明「五行」、「十德」,以十一空或十八空来说明一切,可说是依『般若经』义来说明佛性、涅槃的。关于佛性,如『经』上(9)说:

  

   「若见佛性,则不复见一切法性;以修如是空三昧故,不见法性,以不见故,则见佛性」。 「众生佛性,亦复如是,假众缘故,则便可见。假众缘故,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若待众缘然后成者,则是无性;以无性故,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 [P288]

  

  「不见法性,……则见佛性」,佛性是「绝无戏论」的空性。一切都是依待众缘而成的,所以是无性asvabha^va的,空的。般若prajn~a^,如来,大般涅槃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anuttara-samyak-sam!bodhi,都是无自性的,所以依待众缘──修行而能得、能成、能见;随顺世俗而说是有的。佛性是常住无为的;「不说佛(如来)及佛性、涅槃无差别相,惟说常恒不变无差别耳」(10)。经依缘起无性空说佛性,当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。不过众生有佛性,不是芽中有树那样,而是说:以善巧方便修习(空三昧),离一切戏论,不见一切法,就可以见佛性了。

  

  二、「师子吼菩萨品」:本品依十二因缘[缘起]dva^das/a$n%ga-prati^tya-samutpa^da,第一义空parama$rtha-s/u^nyata^,中道madhyama^-pratipad,而展开佛性的广泛论究。如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.五二四中)说:

  

   「观十二缘智,凡有四种……下智观者,不见佛性,以不见故得声闻道。中智观者,不见佛性,以不见故得缘觉道。上智观者,见不了了,不了了故住十住地[十地]。上上智观者,见了了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以是义故,十二因缘名为佛性;佛性者即第一义空;第一义空名为中道。(见)中道者,即名为佛,佛者名为涅槃」。

  

  缘起即空的中道,是龙树『中论』所说的。『回诤论』也说:「诸说空、缘起、中道为一义 [P289] 」(11)。观缘起得道,是一切圣者所共的,只是声闻s/ra^vaka与缘觉pratyaka-buddha── 二乘圣者,第一义空不彻底,所以不见佛性,也就是不见中道。究竟彻见缘起即空即中的,就是佛。十二因缘的真相,是:「十二因缘,不出[生]不灭,不常不断,非一非二[异],不来不去,非因非果。……非因非果,名为佛性」(12)。这是参考了龙树的「八不中道」的缘起。缘起是佛出世也如此,不出世也如此,常住而超越因果的,所以加「非因非果」句。八不中道的缘起,就是佛性;二乘不见中道,所以不见佛性,如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.五二三中)说:

  

   「佛性者,名第一义空,第一义空名为智慧。所言空者,不见空与不空。智者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八章 如来藏与「真常唯心论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