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心总是比较致密坚实些,所以解说为坚实,引申为「心髓」、「心要」等。肉团心,在古人的理解中,是个体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;一切心理作用,是依此而有的,所以名为汗栗驮[心]。有偈说:「若远行、独行,无身寐于窟」(2)。质多心是没有形质的,却潜藏在洞窟里;窟就是心脏。这样,汗栗驮心与质多心,在古人的理解中,是不同的,却不是无关的。关于心[质多],『增支部』这样说:「心极光净,而(为)客随烦恼杂染」(3)。心是极光净pabhassara的,使心成杂染的,是随烦恼upakkilesa。随烦恼是客,有外铄而非心自性的意义,后来形成「心性本净 cittaprakr!ti-vis/uddhi,客尘所染」的成语。心性是否本净,成为「部派佛教」间重要的论辩项目。「初期大乘」的『般若经』等,也说心性本净,但约心的空性s/u^^nyata^说。不但心本净,一切法也是本净的。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,以人畏空,故言清净」(4)。本性净与本性空prakr!ti-s/u^nyata^同一意义,所以不能意解为心本性是怎样清净庄严的(5)。 [P296]
佛教界流传的「心性本净」说,瑜伽派Yoga^ca^ra怎样解说呢?『瑜伽师地论』(「摄决择分」)卷五四(大正三0.五九五下)说:
「又复诸识自性非染,由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。所以者何?非心自性毕竟不净能生过失,犹如贪等一切烦恼。亦不独为烦恼因缘,如色受等,所以者何?以必无有独于识性而起染爱,如于色等」。
心识的本性,不是烦恼那样的不清净。如于识而起染爱,那是与烦恼俱起的关系。论心识的自性,可说是本净的。这样的会通经说,不同于「心性本净」的学派,是心识本性无记avya^kr!ta 说,继承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等的思想。但在『辩中边论』,也依心空性来解说了。『辩中边论』「相品」,论说空性,末了说:「非染非不染,非净非不净,心性本净故,为客尘所染」。世亲Vasubandhu解说为:「云何非染非不染?以心性本净故。云何非净非不净?由客尘所染故」(6)。本净而又为客尘所染,是多么难以理解呀!无着Asan%ga的『大乘庄严经论』说:「非净非不净,佛说名为如」(7)。如tathata^是空性、心性的异名,实际上是离言而不可说的。说非净非不净,非染非不染,本性清净而为客尘所染,都只是方便安立。关于心性本净,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六(大正三一.六二二下──六二三上)说:
「譬如清水浊,秽除还本清,自心净亦尔,唯离客尘故」。 [P297] 「已说心性净,而为客尘染,不离心真如,别有心性净」。
经上说的「自心净」,约心的真如citta-tathata^说,并非说虚妄分别vitatha-vikalpa 的心识是本净的。『论』上解说为:「此中应知,说心真如名之为心,即说此心为自性清净」(8) 。「心性净」,大乘经每译为「自性清净心」──自性清净的心。「心真如」,梵本作「法性心」dharmata^-citta。所以论义的抉择,是大乘经的「自性清净心」说。瑜伽学者约真如说自性清净心,说如来藏,心还是质多心,虚妄分别心与真如心,有不离的关系,也就是与如来藏不相离了。真如是可以称为心的,那末对妄心说「真心」,当然是可以的。后魏瞿昙般若流支 Prajn~a^ruci所译『唯识论』说:「一者相应心,二者不相应心。相应心者,所谓一切烦恼结使、受想行等诸心相应。……不相应心者,所谓第一义谛常住不变自性清净心」(9),也不能说不对的。不过真常的清净心,后代瑜伽学者,大都避而不谈,以免有「似我真如」的嫌疑。
如来藏我,是一切众生中,具足如来功德相好庄严的。在传布中,与自性清净心相结合,由于清净的如来藏,在众生身中,为烦恼所覆,与心性清净而为客尘所染,有相同的意义。如来藏的本义是「真我」,在「无我」的佛法传统,总不免神化的嫌疑。说如来藏是自性清净心──「真心」,那如来藏更可以流行了。所以,『央掘魔罗经』解说为声闻说偈中的「意」说:「此偈意者,谓如来藏义。若自性清净意,是如来藏,胜一切法,一切法是如来藏所作」(10)。『不增不 [P298] 减经』说:「我依此清净真如法界,为众生故,说为不思议法自性清净心」(11)。这是说:依清净真如、法界dharma-dha^tu,说如来藏;依如来藏相应的不思议佛法──清净功德,说为自性清净心。依真如、法界说,可通于瑜伽学。如来藏与自性清净心相结合,更说到剎那ks!an!a生灭识的,如『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』(大正一二.二二二中)说:
「若无如来藏者,不得厌苦乐求涅槃。何以故?于此六识及心法智,此七法剎那不住,不种众苦,不得厌苦乐求涅槃」。 「如来藏者,是……自性清净藏。此自性清净如来藏,而客尘烦恼、上烦恼所染。……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,难可了知」(12)。
『胜鬘经』以如来藏为自性清净藏prakr!ti-paris/uddha-garbha,自性清净藏就是自性清净心。如来藏有空s//u^nya义,有不空as//u^nya义,而经说「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」── 「如来藏者,即是如来空性之智」(13)。以如来藏为空性智s/u^^nyata^-jn~a^na,对『华严经』所说:「如来智慧,无相智慧,无碍智慧,具足在于众生身中,但愚痴众生颠倒想覆,不知不见」(14) ,解说上是更为适当的。如来藏依真如、空性而说,与瑜伽学相同;但与本有的如来智慧功德等相应,还是不同的。「七法剎那不住」,经说六识与心法智(或作「所知法」)。剎那剎那生灭不住,不能成立受生死苦,求得涅槃;生死与涅槃,非有常住的如来藏为依不可。如来藏通过 [P299] 自性清净心,与生灭的妄识,开始了关联的说明。
真常清净(如来藏)心,虚妄生灭(阿赖耶)心,是对立的,但渐渐联合,如『楞伽经』所说:「如来藏藏识心」。我以为,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,有重要的中介地位,无着的『摄大乘论』,是依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的「摄大乘品」而造的(15)。这部经并没有译出,当然不能充分明了。如「十相殊胜」,『摄大乘论』的组织次第,是依这部经的。『摄论』的成立大乘唯识,大体是依这部经的。『论』中引用的少数经文,意义是非常特出的!如『摄论』「所知依分」,引用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二偈,如『摄大乘论本』(大正三一.一三三中)说:
「无始时来界,一切法等依,由此有诸趣,及涅槃证得」。 「由摄藏诸法,一切种子识,故名阿赖耶,胜者我开示」。 第二偈,明一切种子阿赖耶识,『论』中解说了「摄藏」的意义。第一偈 的界dha^tu,当然可以解说为种子,但『论』文却没有加以解说!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引用了这一偈,以『胜鬘经』的如来藏来解说。「无始时来界」一偈,在当时佛教界,是有不同解说的(6)(16)。真谛 Parama^rtha所译『摄大乘论释』,也引『胜鬘经』的如来藏为依止说,解说第一偈(17)。也许是真谛所增附的,但事有依据,决不是真谛自已的臆解。
「界」,在『摄论』的引经中,可以发见他的意义,如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.一四0 [P300] 下)说:
「阿毗达磨大乘经中,薄伽梵说:法有三种:一、杂染分,二、清净分,三、彼二分。依何密意作如是说?……于此义中,以何喻显?以金土藏为喻显示。譬如世间金土藏中,三法可得:一、地界,二、土,三、金。于地界中,土非实有而现可得,金是实有而不可得;火烧炼时,土相不现,金相显现。又此地界,土显现时,虚妄显现;金显现时,真实显现,是故地界是彼二分。……故此虚妄分别识、依他起自性,有彼二分,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」。
经说有杂染分、清净分、彼二分。「彼二分」,是有漏生有漏,无漏生无漏的瑜伽学者所难以同意的,所以说是不了义(密意)说。在了义的解说中,以金土藏──金(土)矿作比喻。如金矿中可有三法:地界,土,金。地界pr!thivi^-dha^tu是金与土所依止的,构成土与金的坚性物质。平时只见泥土,不见金质,如众生「于此识中所有虚妄、遍计所执自性显现」。如开采冶炼,去泥土显出金质,如经般若火锻炼,那就「于此识中所有真实、圆成实自性显现」。杂染虚妄的遍计所而执自性parikalpita-svabha^va,清净真实的圆成实自性parinis!panna-svabha^va ,如土与金。而「虚妄分别识、依他起自性」para-tantra-svabha^va,「有彼二分」,如金、土所依的地界。『摄大乘论』以依他起为「彼二分」;也就是虚妄分别识通二分:譬喻如 [P301] 地界,界也是通二分的。『摄论』以依他起、妄识为「界」,通于二分,成为随染、转净的枢纽,是没有定性的。『摄论』解释三性时说:「谓依他起略有二种:一者,依他种子熏习而生起故;二者,杂染清净性不成故」(18)。依他起中,依种子而生,是依因缘而生的一般解说。而杂染清净性不成,是说可以染、可以净,不一定染、不一定净,正是依他起通二分的特殊意义。「依他起虚妄分别识」,当然是有漏的。以此为「界」,为「一切法等依」,是符合瑜伽的唯识 vijn~aptima^trata^思想的。但以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八章 如来藏与「真常唯心论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