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八章 如来藏与「真常唯心论」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见空及以不空,常与无常,苦之与乐,我与无我。空(无常、苦、无我)者,一切生死;不空(常、乐、我)者,谓大涅槃。……中道者,名为佛性」。

  

  这段文字,应略加解说。第一义空,是缘起胜义空。空为什么名为智慧?如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般若波罗蜜分为二分:成就者名为菩提,未成就者名为空」;「十八空即是智慧」(13)。空是空观(空三昧),观因缘本性空;如到了现见空性,空观即转成菩提bodhi。观慧与菩提,都是般若──智慧,所以「第一义空名为智慧」。空,怎么不见空与不空?空是毕竟空atyanta-s/u^nyata^ ,般若是绝无戏论的,于一切法都无所得,所以空也不可得。然般若无所见而无所不见,所以见空、无常、苦、无我,也不见不空、常、乐、我。空、无常等是一切生死;不空、常、乐 [P290] 、我,是大般涅槃。二乘但见空、无常、若、无我,所以不见中道佛性。佛见空等又见不空等,所以说见中道,见佛性。即空的中道缘起,曾参考龙树论,是非常明显的。然龙树所说的缘起中道,是三乘所共的;中道是不落二边,如落在一边,怎能成圣呢!但「师子吼品」是不共大乘法:二乘但见一边,不见中道;佛菩萨是双见二边的中道。所说空与不空,用意在会通「涅槃经前分」:「空者,谓二十五有(生死)……,不空者,谓真实善色,常乐我净」(大般涅槃)。

  

  佛性,一般解说为成佛的可能性。依「师子吼品」说,「佛性」一词,有不同意义。如说:「佛性者,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。……无常无断,即是观照十二因缘智,如是观智是名佛性」(14)。「观十二因缘智慧,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,以是义故,十二因缘名为佛性」;「观十二因缘智……见了了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,以是义故,十二因缘名为佛性」(15)。观十二因缘(第一义空)智,能成无上菩提,是无上菩提的种子(因),所以观智名为佛性。观智是观中道的十二因缘智,所以十二因缘也名为佛性了。观智与十二因缘,都名为佛性,其实(八不的)十二因缘,是非因非果的,不过为观智所依缘,也就随顺世俗,说十二因缘为佛性。这二类──观智与十二因缘的名为佛性,是约「因」说的。又如说:「佛者,即是佛性。何以故?一切诸佛以此为性」(16)。这里所说的佛性,约「本性」说 。其实,无上菩提与大般涅槃,都是佛的「果」性。依此而论,众生有没有佛性呢?「一切众生定有如是(即空中道的) [P291] 十二因缘,是故说言:一切众生定有佛性」(17)。约十二因缘说,一切众生是「定有」佛性的。佛性=佛的果德,「一切众生定当得故,是故说言: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」(18)。在众生位,这是当来一定可得的,所以是「当有」佛性。以中道缘起(或称「正因佛性」)来说,即空的缘起中道,是超越的,虚空般的平等无碍,可以作不同说明:「云何为有?一切众生悉皆有故。云何为无?从善方便而得见故。云何非有非无?虚空性故」(19)。所以,一切众生「定有」佛性,犹如虚空,要观即空的缘起中道,才能体见的,决不能推想为因中有果那样。

  

  三、「迦叶菩萨品」:断承上一品的思想,而着重因缘说。关于众生有佛性,「前分」所说的「贫家宝藏」、「力士额珠」等譬喻,几乎都作了新的解说。分佛性为二类:「佛(的)佛性」,「众生(的)佛性」。「佛佛性」是:圆满一切功德,佛性究竟圆满,不再有任何变易,也就不落时间,所以说:「如来佛性,非过去,非现在,非未来」(20)。「众生佛性」是:众生位中,「一切善、不善、无记,尽名佛性」(21)。这一见地,是非常特出的!如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三五(大正一二.五七一中──下)说:

  

   「一切无明、烦恼等结,悉是佛性,何以故?佛性因故。从无明、行及诸烦恼,得善五阴,是名佛性。从善五阴,乃至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

  

  这是不断不常的缘起说。众生在十二因缘河中,生死流转,一切不断不灭的相似相续,如灯 [P292] 焰(流水)一样,前后有不即不离的关系。如没有无明烦恼,就没有生死众生,也没有善的五阴,不能展转增胜到圆满无上菩提。所以,不但善法是佛(因)性,不善法也是佛性,一切是佛所因依的。一般所说的生死河,其实也就是「佛性水」(22)。这样,十二因缘流中的众生,「众生即佛性,佛性即众生,直以时异,有净不净」(23)。本品专依因缘说佛性,可说简要精当了!这样,众生有无佛性的说明,也都可以通了,如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三五(大正一二.五七二中)说:

  

   「佛性非有非无,亦有亦无。云何名有?一切(众生)悉有,是诸众生不断不灭,犹如灯焰,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故名有。云何名无?一切众生现在未有一切佛法,常乐我净,是故名无。有无合故,即是中道,是故佛说众生佛性,非有非无」。

  

  说众生有佛性,无佛性,亦有亦无佛性,非有非无佛性,如合理的了解,那是都可以这么说的。否则,就不免大错了。「若有人言:一切众生定有佛性,常乐我净,不作不生,烦恼因缘故不可见,当知是人谤佛法僧」(24)!文句虽依佛性说,但显然是指通而俗神化的,一切众生有如来藏,具足如来功德的本有论者。在「佛法」缘起论的立场,如来藏我本有说,不免是毁谤三宝了 (25)!

  

  四、「憍陈如品」:遮破外道的种种异见,说如来常乐我(续译部分,我约得八自在说)净,使外道改宗信佛。全品没有说到佛性的含义。总之,续译部分,是以『般若经』空义,龙树的缘起中道说,缘起说,净化「前分」如来藏──佛性的真我色采。这是如来藏思想流行中,受到北方「初期大乘」学者的分别、抉择,修正。

  

  

  注【21-001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五(大正三一‧六一八中)。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‧一四0上)。『大乘阿毗达磨集论』卷七(大正三一‧六九二下)。

  注【21-002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三四二下)。

  注【21-003】『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』卷二(大正二五‧九0五中)。

  注【21-004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七(大正一二‧四0七中)。

  注【21-005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八(大正五五‧五九下──六0上)。又卷一四(大正五五‧一0二下──一0三中)。

  注【21-006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0中)。

  注【21-007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五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21-008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三九(大正一二‧五九一中)。

  注【21-009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六(大正一二‧五二一中、五一九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21-010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五(大正一二‧五一三下)。

  注【21-011】『菩提道次第广论』卷一七所引(汉藏教理院刊本三二上)。

  注【21-012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四上)。

  注【21-013】『 大智度论』卷三五(大正二五‧三一九上 )。又卷五七(大正二五‧四六五下)。 [P294]

  注【21-014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三下)。

  注【21-015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四中、上)。

  注【21-016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四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21-017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三二(大正一二‧五五七上)。

  注【21-018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三二(大正一二‧五五七上)。

  注【21-019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六上)。

  注【21-020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三五(大正一二‧五七一中)。

  注【21-021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三六(大正一二‧五八0下)。

  注【21-022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三六(大正一二‧五七九中)。

  注【21-023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三五(大正一二‧五七二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21-024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三六(大正一二‧五八0下)。

  注【21-025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后续部分,所说「佛性」,可参阅拙作『如来藏之研究』第八章(二五一──二七0)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节 融唯识而成的「真常唯心论」

  兴起于南印度的,真实常住的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为依说;起于北方的,虚妄无常的阿赖耶识a^layavijn~a^na为依说:二者是恰好是对立的。传入中印度(北方人称之为「东方」 [P295] ,因接触而有了折衷与贯通。如来藏,本来不一定说是「心」的,后来也就名为「如来藏心」。心在梵文中,有二:一、citta,音译为质多,是「心意识」的心。依契经的习惯用法,是一般心理作用的通称。特有的意义是:「心是种族义,……滋长是心业」;「集起故名心」(1),表示种种(知识、经验、业力)积集滋长的心理作用。这是一般的,也是「虚妄唯识论者」所说的。二、汗栗驮hr!d或干栗驮耶hr!daya,是心藏的心[肉团心],树木的心。一般树木,中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八章 如来藏与「真常唯心论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