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八章 如來藏與「真常唯心論」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見空及以不空,常與無常,苦之與樂,我與無我。空(無常、苦、無我)者,一切生死;不空(常、樂、我)者,謂大涅槃。……中道者,名爲佛性」。

  

  這段文字,應略加解說。第一義空,是緣起勝義空。空爲什麼名爲智慧?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般若波羅蜜分爲二分:成就者名爲菩提,未成就者名爲空」;「十八空即是智慧」(13)。空是空觀(空叁昧),觀因緣本性空;如到了現見空性,空觀即轉成菩提bodhi。觀慧與菩提,都是般若──智慧,所以「第一義空名爲智慧」。空,怎麼不見空與不空?空是畢竟空atyanta-s/u^nyata^ ,般若是絕無戲論的,于一切法都無所得,所以空也不可得。然般若無所見而無所不見,所以見空、無常、苦、無我,也不見不空、常、樂、我。空、無常等是一切生死;不空、常、樂 [P290] 、我,是大般涅槃。二乘但見空、無常、若、無我,所以不見中道佛性。佛見空等又見不空等,所以說見中道,見佛性。即空的中道緣起,曾參考龍樹論,是非常明顯的。然龍樹所說的緣起中道,是叁乘所共的;中道是不落二邊,如落在一邊,怎能成聖呢!但「師子吼品」是不共大乘法:二乘但見一邊,不見中道;佛菩薩是雙見二邊的中道。所說空與不空,用意在會通「涅槃經前分」:「空者,謂二十五有(生死)……,不空者,謂真實善色,常樂我淨」(大般涅槃)。

  

  佛性,一般解說爲成佛的可能性。依「師子吼品」說,「佛性」一詞,有不同意義。如說:「佛性者,即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道種子。……無常無斷,即是觀照十二因緣智,如是觀智是名佛性」(14)。「觀十二因緣智慧,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種子,以是義故,十二因緣名爲佛性」;「觀十二因緣智……見了了故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,以是義故,十二因緣名爲佛性」(15)。觀十二因緣(第一義空)智,能成無上菩提,是無上菩提的種子(因),所以觀智名爲佛性。觀智是觀中道的十二因緣智,所以十二因緣也名爲佛性了。觀智與十二因緣,都名爲佛性,其實(八不的)十二因緣,是非因非果的,不過爲觀智所依緣,也就隨順世俗,說十二因緣爲佛性。這二類──觀智與十二因緣的名爲佛性,是約「因」說的。又如說:「佛者,即是佛性。何以故?一切諸佛以此爲性」(16)。這裏所說的佛性,約「本性」說 。其實,無上菩提與大般涅槃,都是佛的「果」性。依此而論,衆生有沒有佛性呢?「一切衆生定有如是(即空中道的) [P291] 十二因緣,是故說言:一切衆生定有佛性」(17)。約十二因緣說,一切衆生是「定有」佛性的。佛性=佛的果德,「一切衆生定當得故,是故說言:一切衆生悉有佛性」(18)。在衆生位,這是當來一定可得的,所以是「當有」佛性。以中道緣起(或稱「正因佛性」)來說,即空的緣起中道,是超越的,虛空般的平等無礙,可以作不同說明:「雲何爲有?一切衆生悉皆有故。雲何爲無?從善方便而得見故。雲何非有非無?虛空性故」(19)。所以,一切衆生「定有」佛性,猶如虛空,要觀即空的緣起中道,才能體見的,決不能推想爲因中有果那樣。

  

  叁、「迦葉菩薩品」:斷承上一品的思想,而著重因緣說。關于衆生有佛性,「前分」所說的「貧家寶藏」、「力士額珠」等譬喻,幾乎都作了新的解說。分佛性爲二類:「佛(的)佛性」,「衆生(的)佛性」。「佛佛性」是:圓滿一切功德,佛性究竟圓滿,不再有任何變易,也就不落時間,所以說:「如來佛性,非過去,非現在,非未來」(20)。「衆生佛性」是:衆生位中,「一切善、不善、無記,盡名佛性」(21)。這一見地,是非常特出的!如『大般涅槃經』卷叁五(大正一二.五七一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一切無明、煩惱等結,悉是佛性,何以故?佛性因故。從無明、行及諸煩惱,得善五陰,是名佛性。從善五陰,乃至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

  

  這是不斷不常的緣起說。衆生在十二因緣河中,生死流轉,一切不斷不滅的相似相續,如燈 [P292] 焰(流水)一樣,前後有不即不離的關系。如沒有無明煩惱,就沒有生死衆生,也沒有善的五陰,不能展轉增勝到圓滿無上菩提。所以,不但善法是佛(因)性,不善法也是佛性,一切是佛所因依的。一般所說的生死河,其實也就是「佛性水」(22)。這樣,十二因緣流中的衆生,「衆生即佛性,佛性即衆生,直以時異,有淨不淨」(23)。本品專依因緣說佛性,可說簡要精當了!這樣,衆生有無佛性的說明,也都可以通了,如『大般涅槃經』卷叁五(大正一二.五七二中)說:

  

   「佛性非有非無,亦有亦無。雲何名有?一切(衆生)悉有,是諸衆生不斷不滅,猶如燈焰,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是故名有。雲何名無?一切衆生現在未有一切佛法,常樂我淨,是故名無。有無合故,即是中道,是故佛說衆生佛性,非有非無」。

  

  說衆生有佛性,無佛性,亦有亦無佛性,非有非無佛性,如合理的了解,那是都可以這麼說的。否則,就不免大錯了。「若有人言:一切衆生定有佛性,常樂我淨,不作不生,煩惱因緣故不可見,當知是人謗佛法僧」(24)!文句雖依佛性說,但顯然是指通而俗神化的,一切衆生有如來藏,具足如來功德的本有論者。在「佛法」緣起論的立場,如來藏我本有說,不免是毀謗叁寶了 (25)!

  

  四、「憍陳如品」:遮破外道的種種異見,說如來常樂我(續譯部分,我約得八自在說)淨,使外道改宗信佛。全品沒有說到佛性的含義。總之,續譯部分,是以『般若經』空義,龍樹的緣起中道說,緣起說,淨化「前分」如來藏──佛性的真我色采。這是如來藏思想流行中,受到北方「初期大乘」學者的分別、抉擇,修正。

  

  

  注【21-001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五(大正叁一‧六一八中)。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‧一四0上)。『大乘阿毗達磨集論』卷七(大正叁一‧六九二下)。

  注【21-002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叁四二下)。

  注【21-003】『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釋論』卷二(大正二五‧九0五中)。

  注【21-004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七(大正一二‧四0七中)。

  注【21-005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八(大正五五‧五九下──六0上)。又卷一四(大正五五‧一0二下──一0叁中)。

  注【21-006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0中)。

  注【21-007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五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21-008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叁九(大正一二‧五九一中)。

  注【21-009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六(大正一二‧五二一中、五一九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21-010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五(大正一二‧五一叁下)。

  注【21-011】『菩提道次第廣論』卷一七所引(漢藏教理院刊本叁二上)。

  注【21-012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四上)。

  注【21-013】『 大智度論』卷叁五(大正二五‧叁一九上 )。又卷五七(大正二五‧四六五下)。 [P294]

  注【21-014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叁下)。

  注【21-015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四中、上)。

  注【21-016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四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21-017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叁二(大正一二‧五五七上)。

  注【21-018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叁二(大正一二‧五五七上)。

  注【21-019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六上)。

  注【21-020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叁五(大正一二‧五七一中)。

  注【21-021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叁六(大正一二‧五八0下)。

  注【21-022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叁六(大正一二‧五七九中)。

  注【21-023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叁五(大正一二‧五七二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21-024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叁六(大正一二‧五八0下)。

  注【21-025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後續部分,所說「佛性」,可參閱拙作『如來藏之研究』第八章(二五一──二七0)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節 融唯識而成的「真常唯心論」

  興起于南印度的,真實常住的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爲依說;起于北方的,虛妄無常的阿賴耶識a^layavijn~a^na爲依說:二者是恰好是對立的。傳入中印度(北方人稱之爲「東方」 [P295] ,因接觸而有了折衷與貫通。如來藏,本來不一定說是「心」的,後來也就名爲「如來藏心」。心在梵文中,有二:一、citta,音譯爲質多,是「心意識」的心。依契經的習慣用法,是一般心理作用的通稱。特有的意義是:「心是種族義,……滋長是心業」;「集起故名心」(1),表示種種(知識、經驗、業力)積集滋長的心理作用。這是一般的,也是「虛妄唯識論者」所說的。二、汗栗馱hr!d或幹栗馱耶hr!daya,是心藏的心[肉團心],樹木的心。一般樹木,中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八章 如來藏與「真常唯心論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