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心總是比較致密堅實些,所以解說爲堅實,引申爲「心髓」、「心要」等。肉團心,在古人的理解中,是個體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;一切心理作用,是依此而有的,所以名爲汗栗馱[心]。有偈說:「若遠行、獨行,無身寐于窟」(2)。質多心是沒有形質的,卻潛藏在洞窟裏;窟就是心髒。這樣,汗栗馱心與質多心,在古人的理解中,是不同的,卻不是無關的。關于心[質多],『增支部』這樣說:「心極光淨,而(爲)客隨煩惱雜染」(3)。心是極光淨pabhassara的,使心成雜染的,是隨煩惱upakkilesa。隨煩惱是客,有外铄而非心自性的意義,後來形成「心性本淨 cittaprakr!ti-vis/uddhi,客塵所染」的成語。心性是否本淨,成爲「部派佛教」間重要的論辯項目。「初期大乘」的『般若經』等,也說心性本淨,但約心的空性s/u^^nyata^說。不但心本淨,一切法也是本淨的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,以人畏空,故言清淨」(4)。本性淨與本性空prakr!ti-s/u^nyata^同一意義,所以不能意解爲心本性是怎樣清淨莊嚴的(5)。 [P296]
佛教界流傳的「心性本淨」說,瑜伽派Yoga^ca^ra怎樣解說呢?『瑜伽師地論』(「攝決擇分」)卷五四(大正叁0.五九五下)說:
「又複諸識自性非染,由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故。所以者何?非心自性畢竟不淨能生過失,猶如貪等一切煩惱。亦不獨爲煩惱因緣,如色受等,所以者何?以必無有獨于識性而起染愛,如于色等」。
心識的本性,不是煩惱那樣的不清淨。如于識而起染愛,那是與煩惱俱起的關系。論心識的自性,可說是本淨的。這樣的會通經說,不同于「心性本淨」的學派,是心識本性無記avya^kr!ta 說,繼承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等的思想。但在『辯中邊論』,也依心空性來解說了。『辯中邊論』「相品」,論說空性,末了說:「非染非不染,非淨非不淨,心性本淨故,爲客塵所染」。世親Vasubandhu解說爲:「雲何非染非不染?以心性本淨故。雲何非淨非不淨?由客塵所染故」(6)。本淨而又爲客塵所染,是多麼難以理解呀!無著Asan%ga的『大乘莊嚴經論』說:「非淨非不淨,佛說名爲如」(7)。如tathata^是空性、心性的異名,實際上是離言而不可說的。說非淨非不淨,非染非不染,本性清淨而爲客塵所染,都只是方便安立。關于心性本淨,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六(大正叁一.六二二下──六二叁上)說:
「譬如清水濁,穢除還本清,自心淨亦爾,唯離客塵故」。 [P297] 「已說心性淨,而爲客塵染,不離心真如,別有心性淨」。
經上說的「自心淨」,約心的真如citta-tathata^說,並非說虛妄分別vitatha-vikalpa 的心識是本淨的。『論』上解說爲:「此中應知,說心真如名之爲心,即說此心爲自性清淨」(8) 。「心性淨」,大乘經每譯爲「自性清淨心」──自性清淨的心。「心真如」,梵本作「法性心」dharmata^-citta。所以論義的抉擇,是大乘經的「自性清淨心」說。瑜伽學者約真如說自性清淨心,說如來藏,心還是質多心,虛妄分別心與真如心,有不離的關系,也就是與如來藏不相離了。真如是可以稱爲心的,那末對妄心說「真心」,當然是可以的。後魏瞿昙般若流支 Prajn~a^ruci所譯『唯識論』說:「一者相應心,二者不相應心。相應心者,所謂一切煩惱結使、受想行等諸心相應。……不相應心者,所謂第一義谛常住不變自性清淨心」(9),也不能說不對的。不過真常的清淨心,後代瑜伽學者,大都避而不談,以免有「似我真如」的嫌疑。
如來藏我,是一切衆生中,具足如來功德相好莊嚴的。在傳布中,與自性清淨心相結合,由于清淨的如來藏,在衆生身中,爲煩惱所覆,與心性清淨而爲客塵所染,有相同的意義。如來藏的本義是「真我」,在「無我」的佛法傳統,總不免神化的嫌疑。說如來藏是自性清淨心──「真心」,那如來藏更可以流行了。所以,『央掘魔羅經』解說爲聲聞說偈中的「意」說:「此偈意者,謂如來藏義。若自性清淨意,是如來藏,勝一切法,一切法是如來藏所作」(10)。『不增不 [P298] 減經』說:「我依此清淨真如法界,爲衆生故,說爲不思議法自性清淨心」(11)。這是說:依清淨真如、法界dharma-dha^tu,說如來藏;依如來藏相應的不思議佛法──清淨功德,說爲自性清淨心。依真如、法界說,可通于瑜伽學。如來藏與自性清淨心相結合,更說到剎那ks!an!a生滅識的,如『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』(大正一二.二二二中)說:
「若無如來藏者,不得厭苦樂求涅槃。何以故?于此六識及心法智,此七法剎那不住,不種衆苦,不得厭苦樂求涅槃」。 「如來藏者,是……自性清淨藏。此自性清淨如來藏,而客塵煩惱、上煩惱所染。……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,難可了知」(12)。
『勝鬘經』以如來藏爲自性清淨藏prakr!ti-paris/uddha-garbha,自性清淨藏就是自性清淨心。如來藏有空s//u^nya義,有不空as//u^nya義,而經說「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」── 「如來藏者,即是如來空性之智」(13)。以如來藏爲空性智s/u^^nyata^-jn~a^na,對『華嚴經』所說:「如來智慧,無相智慧,無礙智慧,具足在于衆生身中,但愚癡衆生顛倒想覆,不知不見」(14) ,解說上是更爲適當的。如來藏依真如、空性而說,與瑜伽學相同;但與本有的如來智慧功德等相應,還是不同的。「七法剎那不住」,經說六識與心法智(或作「所知法」)。剎那剎那生滅不住,不能成立受生死苦,求得涅槃;生死與涅槃,非有常住的如來藏爲依不可。如來藏通過 [P299] 自性清淨心,與生滅的妄識,開始了關聯的說明。
真常清淨(如來藏)心,虛妄生滅(阿賴耶)心,是對立的,但漸漸聯合,如『楞伽經』所說:「如來藏藏識心」。我以爲,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,有重要的中介地位,無著的『攝大乘論』,是依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的「攝大乘品」而造的(15)。這部經並沒有譯出,當然不能充分明了。如「十相殊勝」,『攝大乘論』的組織次第,是依這部經的。『攝論』的成立大乘唯識,大體是依這部經的。『論』中引用的少數經文,意義是非常特出的!如『攝論』「所知依分」,引用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二偈,如『攝大乘論本』(大正叁一.一叁叁中)說:
「無始時來界,一切法等依,由此有諸趣,及涅槃證得」。 「由攝藏諸法,一切種子識,故名阿賴耶,勝者我開示」。 第二偈,明一切種子阿賴耶識,『論』中解說了「攝藏」的意義。第一偈 的界dha^tu,當然可以解說爲種子,但『論』文卻沒有加以解說!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引用了這一偈,以『勝鬘經』的如來藏來解說。「無始時來界」一偈,在當時佛教界,是有不同解說的(6)(16)。真谛 Parama^rtha所譯『攝大乘論釋』,也引『勝鬘經』的如來藏爲依止說,解說第一偈(17)。也許是真谛所增附的,但事有依據,決不是真谛自已的臆解。
「界」,在『攝論』的引經中,可以發見他的意義,如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.一四0 [P300] 下)說:
「阿毗達磨大乘經中,薄伽梵說:法有叁種:一、雜染分,二、清淨分,叁、彼二分。依何密意作如是說?……于此義中,以何喻顯?以金土藏爲喻顯示。譬如世間金土藏中,叁法可得:一、地界,二、土,叁、金。于地界中,土非實有而現可得,金是實有而不可得;火燒煉時,土相不現,金相顯現。又此地界,土顯現時,虛妄顯現;金顯現時,真實顯現,是故地界是彼二分。……故此虛妄分別識、依他起自性,有彼二分,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」。
經說有雜染分、清淨分、彼二分。「彼二分」,是有漏生有漏,無漏生無漏的瑜伽學者所難以同意的,所以說是不了義(密意)說。在了義的解說中,以金土藏──金(土)礦作比喻。如金礦中可有叁法:地界,土,金。地界pr!thivi^-dha^tu是金與土所依止的,構成土與金的堅性物質。平時只見泥土,不見金質,如衆生「于此識中所有虛妄、遍計所執自性顯現」。如開采冶煉,去泥土顯出金質,如經般若火鍛煉,那就「于此識中所有真實、圓成實自性顯現」。雜染虛妄的遍計所而執自性parikalpita-svabha^va,清淨真實的圓成實自性parinis!panna-svabha^va ,如土與金。而「虛妄分別識、依他起自性」para-tantra-svabha^va,「有彼二分」,如金、土所依的地界。『攝大乘論』以依他起爲「彼二分」;也就是虛妄分別識通二分:譬喻如 [P301] 地界,界也是通二分的。『攝論』以依他起、妄識爲「界」,通于二分,成爲隨染、轉淨的樞紐,是沒有定性的。『攝論』解釋叁性時說:「謂依他起略有二種:一者,依他種子熏習而生起故;二者,雜染清淨性不成故」(18)。依他起中,依種子而生,是依因緣而生的一般解說。而雜染清淨性不成,是說可以染、可以淨,不一定染、不一定淨,正是依他起通二分的特殊意義。「依他起虛妄分別識」,當然是有漏的。以此爲「界」,爲「一切法等依」,是符合瑜伽的唯識 vijn~aptima^trata^思想的。但以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八章 如來藏與「真常唯心論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