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金土藏譬喻來說:界──虛妄分別識「有彼二分」,凡夫如見土不見金,是沒有嗎?金是真實的存在的。這樣,「彼二分」或「有彼二分」,不是可以解說爲具有二分嗎!依他起、虛妄分別識(根本識是阿賴耶識)的底裏,就是圓成實性,不就是可以稱爲「界」的如來藏嗎?唯識學不許依他起、虛妄分別識是性淨的,但經「彼二分」的溝通,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結合,順理成章的出現于大乘經了。
『楞伽經』與『密嚴經』,無著與世親的論書中,都沒有引述。唐玄奘雜糅所成的『成唯識論』,引用這兩部經,所以被認爲「唯識宗」所依的經典,其實經義是不屬于這一系的。『楞伽經』的漢譯本,有叁部;宋求那跋陀羅Gun!abhadra于元嘉二十年(西元四四叁)初譯,名『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』,四卷。集出的時代,應該要比無著論遲一些。『密嚴經』的漢譯本,有兩部;唐(西元六八0年前後)地婆诃羅Diva^kara初譯,這是集出更遲一些的。這兩部經, [P302] 是如來藏爲依止說,與瑜伽學系的阿賴耶識爲依止說的綜合。在「大乘佛法」思想上,無著(與世親)論師是非常卓越的!依部派佛教而來的細意識說,種子熏習說,成立以虛妄分別的阿賴耶(種子)識爲依止,抉擇貫通大乘經說,而形成大乘不共的唯識論。在這一系經論中,如五法 pan~ca-dharma,叁自性trividha-svabha^va,八識as!t!au-vijn~a^na^ni,二無我 dvidha^naira^tmya等(無著論著重于八識的成立),成爲體系精嚴的論義。無著(傳承彌勒)論是分別敘述的,爲『楞伽』與『密嚴』所融攝,綜合的敘述。如『大乘入楞伽經』說「五法、叁自性,及與八種識,二種無我法,普攝于大乘」(19)。『大乘密嚴經』說:「菩薩入于諸地,了知五法、八識、叁自性及二無我」;「大乘真實義,清淨無等倫,遠離諸分別,轉依之妙道。八種識境界,諸自性不同,五法及無我,差別而開示」(20)。綜合爲大乘的重要經義,是顯然可見的。無著論所成立的叁身traya^h! ka^ya^h!,及轉識所成的四智catva^ri-jn~a^na^ni(21);『楞伽經』一再說到叁身(22),但二經都沒有說到四智。由于這二部經,引用了「五法、叁自性、八識、二無我」成語,所以一般誤以爲是瑜伽學的。瑜伽派本是出于定慧修持的瑜伽者yogaka,傳出了『瑜伽師(或作「行」)地論』,學風漸重于義理的思擇。而『楞伽』與『密嚴』,雖也作分別思擇,而重在修持;經中到處說「自證聖智」,「瑜伽」,「現法樂住自證之境」。這是如來藏系的瑜伽行者,融攝阿賴耶識系的法義,成立自宗──真常爲依止的唯心cittama^trata^論。 [P303]
如來藏約真如tathata^說;心性本淨約心空性s/u^^nyata^說,虛妄分別識不是性本淨的:這是瑜伽學。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,說依他起性「彼二分」,以「金土藏」爲譬喻,是以引起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聯合。『楞伽經』也說八識,八識是:「如來藏名識藏心,意,意識及五識身」(23)。如來藏與藏識──阿賴耶識的關系,到底是怎樣的?『大乘入楞伽經』卷五(大正一六.六一九中──六二0上)說:
「世尊!惟願爲我說蘊處界生滅之相,若無有我,誰生誰滅?而諸凡夫依于生滅,不求盡苦,不證涅槃」。 「如來藏是善不善因,能遍興造一切趣生,譬如伎兒,變現諸趣,離我我所。……無始虛僞惡習所熏,名爲藏識,生于七識無明住地。譬如大海而有波浪,其體相續,恒注不斷。本性清淨,離無常過,離于我論。其余七識──意、意識等念念生滅」。 「我爲勝鬘夫人,及余深妙淨智菩薩,說如來藏名識藏,與七識俱起」。 「甚深如來藏,而與七識俱」(24)。
這段經文,可說是『勝鬘經』義的引申。『勝鬘經』以爲:「七法剎那不住,不種衆苦,不厭苦樂求涅槃」。惟有「如來藏常住不變」,能爲依止,才能成立生死與涅槃(25)。依『楞伽經』說:凡夫,外道們,總以爲生死流轉,非有我a^tman不可。生死如沒有所依自體,那一切是 [P304] 生滅的,也就不可能希求涅槃了。依此而說如來藏教,也就說生滅法是不能爲依而成立生死的。如經上說:「譬如破瓶不作瓶事,亦如焦種不作芽事。如是大慧!若陰界入性,已滅、今滅、當滅,自心妄想見,無因故,彼無次第生」(26)。這所以要依如來藏爲依止,這種思想,與「瑜伽」是完全對立的。這段經文,可以另一節經文爲參考,如『大乘入楞伽經』卷一‧二(大正一六.五九叁中──下、五九四下)說:
「識,廣說有八,略則唯二,謂現識及分別事識。大慧!如明鏡中現諸色像,現識亦爾。大慧!現識與分別事識,此二識(異)無異,相互爲因。大慧!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爲因;分別事識以分別境界及無始戲論習氣爲因。……轉識、藏識若異者,藏識非彼因;若不異者,轉識滅藏識亦應滅,然彼真相不滅。大慧!識真相不滅,但業相滅。若真相滅者,藏識應滅」。 「意等七種識,應知亦如是,如海共波浪,心俱和合生。譬如海水動,種種波浪轉,藏識亦如是,種種諸識生」。
與宋譯『楞伽』相當部分,說「八識」,處處說「藏識」,而上(一節)引經文,明確的說:如來藏爲善不善的因依。在或善或惡的五趣、四生中,如來藏如伎兒那樣,現起種種變化,而伎兒還是伎兒。依如來藏而有生死,但如來藏不是作者,不是受者,所以能離凡俗外道們的我執 [P305] 。在生死流轉諸趣,與『不增不減經』所說:「如來藏即是法身。……從無始世來,隨順世間,波浪漂流,往來生死,名爲衆生」(27)的意義相當。然『楞伽經』融攝了瑜伽的阿賴耶識,以阿賴耶識來說明,善巧多了!如來藏爲無始以來的虛僞惡習──虛妄的種種戲論所熏習,就名爲藏識。熏習,瑜伽學者也稱之爲「遍計所執種子」,「過患之聚」。所以,藏識不外乎自性清淨心爲煩惱所覆染,形成攝藏一切熏習,現起一切的藏識──現識khya^ti-vijn~a^na。現識,如明淨的頗胝迦寶sphat!ika,受外色反映而現爲雜染色。這種受熏而轉變,稱爲不思議熏變 acintyava^sana^-parin!a^ma。現識與分別事識vastu-prativikalpa-vijn~a^na──前七種轉識 pravr!tti-vijn~a^na,俱時而轉,如海水與波浪一樣。所引的上一節經,還說到,「應淨如來藏藏識之名。大慧!若無如來藏名藏識者,則無生滅」;「若無藏識,七識則滅」(28)。如來藏而被稱爲藏識,那是爲無始惡習所熏變,現起不淨,七識也剎那生滅不住了。所以應該淨除──舍藏識名字。藏識是依如來藏而幻現的;應該滅去的,是藏識的名字而不是藏識自體。在所引的下一節經中,可見阿賴耶識有業相karmalaks!an!a與真相ja^ti-laks!an!a二分(通二分)。業karman ,『楞伽經』是泛稱一切熏習──動能的。藏識所攝藏的業相,也就是藏識之所以被稱爲藏識的,是應該淨除的。但真相不能滅,如滅除真相,那就藏識自體也被滅,這是什麼也沒有的了邪見。這裏的真相,是如來藏別名。如所引經文,第二節說藏識與七識俱轉,如海與波浪;第一節說 [P306]
「甚深如來藏,而與七識俱」,也是大海與波浪那樣。可見『楞伽經』處處說八識,說藏識而藏識有真相(如來藏),是與瑜伽學不同的。瑜伽者說唯識,而『楞伽經』到處說「唯心」,「唯心所現」,「唯自心現」,「唯是心量」,也是不相同的。『楞伽』雖融攝了瑜伽學,而意在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吧(29)!
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與唐實叉難陀S/iks!a^nanda所譯的『楞伽經』,後面增多了「陀羅尼品」與「偈頌品」;「偈頌品」與『大乘密嚴經』,以偈頌說法的風格相近。『密嚴經』也說五法、叁自性、八識二無我,也類似瑜伽派經典。由于傳出遲一些,『楞伽經』說得多少含蓄些的──如來藏與藏識的關系,『密嚴經』說得更具體,如說:「藏識亦如是,諸識習氣俱,而恒性清淨,不爲其所染」;「賴耶體常住,衆識與之俱」(30)。「阿賴耶識本來而有,圓滿清淨,出過于世,同于涅槃」(31)。說得最明顯的,如『大乘密嚴經』卷下(大正一六.七四七上)說:
「如來清淨藏,亦名無垢智,常住無始終,離四句言說。 佛說如來藏,以爲阿賴耶,惡慧不能知,藏即賴耶識。 如來清淨藏,世間阿賴耶,如金與指環,展轉無差別」。
阿賴耶識真相,『密嚴經』更著力的表示出來。『楞伽經』的「偈頌品」,回到了如來藏的本來意義,所以說:「內證智所行,清淨真我相,此即如來藏,非外道所知」(32)。破斥外道所說的我,進而破佛法的無我說,如『大乘入楞伽經』卷七(大正一六.六叁八上)說: [P307] 「說真我熾然,猶如劫火起,燒無我稠林,離于外道過。……于諸蘊身中,五種推求我,愚者不能了,智見即解脫」。
以如來藏真我,破斥外道的我,也破佛法所說的無我。以五蘊中,作五種推求而我不可得,是『中論』「觀如來品」所說的(33)。經上說:「蘊中真實我,無智不能知」,如是智者,那就見真我而得解脫了。有真我的理由,是金銀在礦,琴中妙音,地下水,懷胎,木中火等譬喻(34);而最有力的,當然是「內證智所行」的修持經驗了。『密嚴經』也說:「所謂阿賴耶,第八丈夫識,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八章 如來藏與「真常唯心論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