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八章 如来藏与「真常唯心论」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金土藏譬喻来说:界──虚妄分别识「有彼二分」,凡夫如见土不见金,是没有吗?金是真实的存在的。这样,「彼二分」或「有彼二分」,不是可以解说为具有二分吗!依他起、虚妄分别识(根本识是阿赖耶识)的底里,就是圆成实性,不就是可以称为「界」的如来藏吗?唯识学不许依他起、虚妄分别识是性净的,但经「彼二分」的沟通,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结合,顺理成章的出现于大乘经了。

  

  『楞伽经』与『密严经』,无着与世亲的论书中,都没有引述。唐玄奘杂糅所成的『成唯识论』,引用这两部经,所以被认为「唯识宗」所依的经典,其实经义是不属于这一系的。『楞伽经』的汉译本,有三部;宋求那跋陀罗Gun!abhadra于元嘉二十年(西元四四三)初译,名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,四卷。集出的时代,应该要比无着论迟一些。『密严经』的汉译本,有两部;唐(西元六八0年前后)地婆诃罗Diva^kara初译,这是集出更迟一些的。这两部经, [P302] 是如来藏为依止说,与瑜伽学系的阿赖耶识为依止说的综合。在「大乘佛法」思想上,无着(与世亲)论师是非常卓越的!依部派佛教而来的细意识说,种子熏习说,成立以虚妄分别的阿赖耶(种子)识为依止,抉择贯通大乘经说,而形成大乘不共的唯识论。在这一系经论中,如五法 pan~ca-dharma,三自性trividha-svabha^va,八识as!t!au-vijn~a^na^ni,二无我 dvidha^naira^tmya等(无着论著重于八识的成立),成为体系精严的论义。无着(传承弥勒)论是分别叙述的,为『楞伽』与『密严』所融摄,综合的叙述。如『大乘入楞伽经』说「五法、三自性,及与八种识,二种无我法,普摄于大乘」(19)。『大乘密严经』说:「菩萨入于诸地,了知五法、八识、三自性及二无我」;「大乘真实义,清净无等伦,远离诸分别,转依之妙道。八种识境界,诸自性不同,五法及无我,差别而开示」(20)。综合为大乘的重要经义,是显然可见的。无着论所成立的三身traya^h! ka^ya^h!,及转识所成的四智catva^ri-jn~a^na^ni(21);『楞伽经』一再说到三身(22),但二经都没有说到四智。由于这二部经,引用了「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、二无我」成语,所以一般误以为是瑜伽学的。瑜伽派本是出于定慧修持的瑜伽者yogaka,传出了『瑜伽师(或作「行」)地论』,学风渐重于义理的思择。而『楞伽』与『密严』,虽也作分别思择,而重在修持;经中到处说「自证圣智」,「瑜伽」,「现法乐住自证之境」。这是如来藏系的瑜伽行者,融摄阿赖耶识系的法义,成立自宗──真常为依止的唯心cittama^trata^论。 [P303]

  

  如来藏约真如tathata^说;心性本净约心空性s/u^^nyata^说,虚妄分别识不是性本净的:这是瑜伽学。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,说依他起性「彼二分」,以「金土藏」为譬喻,是以引起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联合。『楞伽经』也说八识,八识是:「如来藏名识藏心,意,意识及五识身」(23)。如来藏与藏识──阿赖耶识的关系,到底是怎样的?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五(大正一六.六一九中──六二0上)说:

  

   「世尊!惟愿为我说蕴处界生灭之相,若无有我,谁生谁灭?而诸凡夫依于生灭,不求尽苦,不证涅槃」。 「如来藏是善不善因,能遍兴造一切趣生,譬如伎儿,变现诸趣,离我我所。……无始虚伪恶习所熏,名为藏识,生于七识无明住地。譬如大海而有波浪,其体相续,恒注不断。本性清净,离无常过,离于我论。其余七识──意、意识等念念生灭」。 「我为胜鬘夫人,及余深妙净智菩萨,说如来藏名识藏,与七识俱起」。 「甚深如来藏,而与七识俱」(24)。

  

  这段经文,可说是『胜鬘经』义的引申。『胜鬘经』以为:「七法剎那不住,不种众苦,不厌苦乐求涅槃」。惟有「如来藏常住不变」,能为依止,才能成立生死与涅槃(25)。依『楞伽经』说:凡夫,外道们,总以为生死流转,非有我a^tman不可。生死如没有所依自体,那一切是 [P304] 生灭的,也就不可能希求涅槃了。依此而说如来藏教,也就说生灭法是不能为依而成立生死的。如经上说:「譬如破瓶不作瓶事,亦如焦种不作芽事。如是大慧!若阴界入性,已灭、今灭、当灭,自心妄想见,无因故,彼无次第生」(26)。这所以要依如来藏为依止,这种思想,与「瑜伽」是完全对立的。这段经文,可以另一节经文为参考,如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一‧二(大正一六.五九三中──下、五九四下)说:

  

   「识,广说有八,略则唯二,谓现识及分别事识。大慧!如明镜中现诸色像,现识亦尔。大慧!现识与分别事识,此二识(异)无异,相互为因。大慧!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;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。……转识、藏识若异者,藏识非彼因;若不异者,转识灭藏识亦应灭,然彼真相不灭。大慧!识真相不灭,但业相灭。若真相灭者,藏识应灭」。 「意等七种识,应知亦如是,如海共波浪,心俱和合生。譬如海水动,种种波浪转,藏识亦如是,种种诸识生」。

  

  与宋译『楞伽』相当部分,说「八识」,处处说「藏识」,而上(一节)引经文,明确的说:如来藏为善不善的因依。在或善或恶的五趣、四生中,如来藏如伎儿那样,现起种种变化,而伎儿还是伎儿。依如来藏而有生死,但如来藏不是作者,不是受者,所以能离凡俗外道们的我执 [P305] 。在生死流转诸趣,与『不增不减经』所说:「如来藏即是法身。……从无始世来,随顺世间,波浪漂流,往来生死,名为众生」(27)的意义相当。然『楞伽经』融摄了瑜伽的阿赖耶识,以阿赖耶识来说明,善巧多了!如来藏为无始以来的虚伪恶习──虚妄的种种戏论所熏习,就名为藏识。熏习,瑜伽学者也称之为「遍计所执种子」,「过患之聚」。所以,藏识不外乎自性清净心为烦恼所覆染,形成摄藏一切熏习,现起一切的藏识──现识khya^ti-vijn~a^na。现识,如明净的颇胝迦宝sphat!ika,受外色反映而现为杂染色。这种受熏而转变,称为不思议熏变 acintyava^sana^-parin!a^ma。现识与分别事识vastu-prativikalpa-vijn~a^na──前七种转识 pravr!tti-vijn~a^na,俱时而转,如海水与波浪一样。所引的上一节经,还说到,「应净如来藏藏识之名。大慧!若无如来藏名藏识者,则无生灭」;「若无藏识,七识则灭」(28)。如来藏而被称为藏识,那是为无始恶习所熏变,现起不净,七识也剎那生灭不住了。所以应该净除──舍藏识名字。藏识是依如来藏而幻现的;应该灭去的,是藏识的名字而不是藏识自体。在所引的下一节经中,可见阿赖耶识有业相karmalaks!an!a与真相ja^ti-laks!an!a二分(通二分)。业karman ,『楞伽经』是泛称一切熏习──动能的。藏识所摄藏的业相,也就是藏识之所以被称为藏识的,是应该净除的。但真相不能灭,如灭除真相,那就藏识自体也被灭,这是什么也没有的了邪见。这里的真相,是如来藏别名。如所引经文,第二节说藏识与七识俱转,如海与波浪;第一节说 [P306]

  

  「甚深如来藏,而与七识俱」,也是大海与波浪那样。可见『楞伽经』处处说八识,说藏识而藏识有真相(如来藏),是与瑜伽学不同的。瑜伽者说唯识,而『楞伽经』到处说「唯心」,「唯心所现」,「唯自心现」,「唯是心量」,也是不相同的。『楞伽』虽融摄了瑜伽学,而意在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吧(29)!

  

  魏菩提流支Bodhiruci与唐实叉难陀S/iks!a^nanda所译的『楞伽经』,后面增多了「陀罗尼品」与「偈颂品」;「偈颂品」与『大乘密严经』,以偈颂说法的风格相近。『密严经』也说五法、三自性、八识二无我,也类似瑜伽派经典。由于传出迟一些,『楞伽经』说得多少含蓄些的──如来藏与藏识的关系,『密严经』说得更具体,如说:「藏识亦如是,诸识习气俱,而恒性清净,不为其所染」;「赖耶体常住,众识与之俱」(30)。「阿赖耶识本来而有,圆满清净,出过于世,同于涅槃」(31)。说得最明显的,如『大乘密严经』卷下(大正一六.七四七上)说:

  

   「如来清净藏,亦名无垢智,常住无始终,离四句言说。 佛说如来藏,以为阿赖耶,恶慧不能知,藏即赖耶识。 如来清净藏,世间阿赖耶,如金与指环,展转无差别」。

  

  阿赖耶识真相,『密严经』更着力的表示出来。『楞伽经』的「偈颂品」,回到了如来藏的本来意义,所以说:「内证智所行,清净真我相,此即如来藏,非外道所知」(32)。破斥外道所说的我,进而破佛法的无我说,如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七(大正一六.六三八上)说: [P307] 「说真我炽然,犹如劫火起,烧无我稠林,离于外道过。……于诸蕴身中,五种推求我,愚者不能了,智见即解脱」。

  

  以如来藏真我,破斥外道的我,也破佛法所说的无我。以五蕴中,作五种推求而我不可得,是『中论』「观如来品」所说的(33)。经上说:「蕴中真实我,无智不能知」,如是智者,那就见真我而得解脱了。有真我的理由,是金银在矿,琴中妙音,地下水,怀胎,木中火等譬喻(34);而最有力的,当然是「内证智所行」的修持经验了。『密严经』也说:「所谓阿赖耶,第八丈夫识,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八章 如来藏与「真常唯心论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