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法空,空也不可得。在一切法本性空prakr!ti-s/u^nyata^ 中,如來,菩提,涅槃,都是空如幻化。這一甚深空義,是一般人所難以信解的;信受的,也不免誤解而流入歧途。「中本般若」(俗稱「大品」)末了,已注意到這點,所以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六(大正八.四一六上)說:
「若新發意菩薩,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,乃至涅槃亦皆如化,心則驚怖。爲是新發意菩薩故,分別(說)生滅者如化,不生不滅者不如化」。
適應初學者,說「若有法生滅相者,皆是變化。……無诳相涅槃,是法非變化」(9),這與如 [P172] 來藏不空說相當。但如來常住不空說者,倒過來說:「諸不了義空相應經」;「一切空經是有余說」(10)。以文殊爲說一切空者的代表,加以诃責、譏刺,與文殊過去呵責釋尊的諸大弟子的作風,完全一樣(11)。依不空論者說:有的是空s//u^nya,有的是不空,不能一向說空或說不空的。如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五(大正一二.叁九五中──下)說:
「不可(一向)說空,及以不空。空者,謂無二十五有及諸煩惱,一切苦,一切相,一切有爲行;如瓶無酪,則名爲空。不空者,謂真實善色,常樂我淨,不動不變;猶如彼瓶色香味觸,故名不空。是故解脫,喻如彼瓶。……真解脫者,即是如來」(12)。
二十五有是叁界生死的類別,煩惱,(業),苦,一切有爲是空的;如來涅槃解脫是不空的。這正如『央掘魔羅經』所說:「有異法是空,有異法不空」(13)。如瓶無酪,說是空的;瓶有色香味觸,是不空的。這樣的空,與『中阿含經』『小空經』所說,方法是一致的。如來解脫的空與不空,也就是因位如來藏的空與不空,如『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』(大正一二.二二一下)說:
「世尊!有二種如來藏空智。世尊!空如來藏,若離、若脫、若異一切煩惱藏。世尊!不空如來藏,過于恒沙不離、不脫、不異不思議佛法」。
空如來藏s/u^^nya-tatha^gata-garbha,指覆藏如來的一切煩惱,煩惱與如來藏是別異的, [P173] 可離的,不相應的,如寶珠上的塵垢一樣。覆藏如來的煩惱是空的,並非說如來藏是空的。不空如來藏as/u^nya-tatha^gata-garbha,指與如來藏不離不異的不思議佛法,也就是與如來藏相應的(稱性)功德;這是不可說空的。依『勝鬘經』意:如來藏爲煩惱所覆(煩惱是生死根本)而成生死,與清淨功德相應而顯出法身,如來藏已成爲迷悟、染淨的依止。如綜合起來,就有叁法,如『佛說不增不減經』(大正一六.四六七上──中)說:
「衆生界者,即是如來藏;如來藏者,即是法身」。 「衆生界中示叁種法,皆真實不異不差。何謂叁法?一者,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;二者,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;叁者,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。…… 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者,即是一切諸法根本:備一切法,具一切法,于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,住持一切法,攝一切法」。
『不增不減經』,繼『勝鬘經』而作進一步的說明。本際相應的,是不空如來藏。本際不相應的,是空如來藏。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,正明如來藏體,爲一切法根本(依止)。「備一切法,具一切法」;「住持一切法,攝一切法」,表示如來藏是一切的根本依,一切法依如來藏而能成立,如『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』(大正一二.二二二中)說:
「生死者,依如來藏;……有如來藏故說生死,是名善說。……非如來藏有生有死,如來 [P174] 藏離有爲相,如來藏常住不變,是故如來藏是依、是持、是建立。世尊!不離、不斷、不脫,不異不思議佛法。世尊!斷、脫、異外有爲法,依、持、建立者,是如來藏。世尊!若無如來藏者,不得厭苦樂求涅槃」。
「是依、是持、是建立」,是「能作因」五因中的依nis/raya、持upastambha、立 stha^na──叁因,也就是『不增不減經』說的「住持」。一切法依如來藏:有與如來藏不相應的煩惱等有爲法,所以有生死流轉。有與如來藏相應的清淨法,所以能得涅槃。生死與涅槃,都依真常不變的如來藏而成立。特別是,如來藏有相應的不思議佛法,所以衆生雖不覺不知,由于內在具有真實功德,能生起厭生死苦報,求究竟涅槃的動機。依真常不變的實有法爲所依,能成立一切法,所以我稱之爲「真常(爲依的)唯心論」。不過初期的如來藏說還只是真常爲所依,正向唯心cittama^trata^或唯識vijn~aptima^trata^而演進。後期(受論師影響)的如來藏說──「真常唯心論」,到下文再爲論述。
初期如來藏說的特點,是「我」,「有色」,「不空」,「所依」。一、「我」到底是多少神化的,所以『不增不減經』(稱爲衆生、菩薩、如來),已不再提到了。二、如來藏的空與不空,是有爲行與無爲功德,對立而不能說「空即不空,不空即空」,與「染淨一如」說不同。叁、依、持、建立是能作因ka^ran!a-hetu,所以不能說如來藏生一切法,四、如來藏說重在色 [P175] 相莊嚴的如來,在衆生身中,本有如來藏。如來是真實、常住不變,是無爲法,以此爲信佛者的理想,所以對以前所說的佛法,一一的引歸如來。說歸依叁寶而唯是「一依」──依佛;說四谛而唯是「一谛」──(無爲)滅谛;說凡聖而唯是「一界」──如來界(因位名「衆生界」);說五乘佛法而唯是「一乘」──佛乘;說叁乘涅槃而唯是一涅槃──如來涅槃。仰信果德,「生佛一如」,初期的如來藏說,受『法華』與『華嚴』的影響極深!
在如來藏說流行中,與自性(或譯「本性」)清淨心prakr!tiparis/uddha-citta,prakr!tiprabha^svara-citta ,也就是與心本性清淨結合起來。『勝鬘經』稱如來藏爲自性清淨藏 prakr!ti-paris/uddhhi-garbha。又說:「(自)性清淨心,難可了知;彼心爲煩惱染,亦難了知」 (14)。『不增不減經』說:「我依此清淨真如、法界,爲衆生故,說爲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」(15) 。「心本清淨,爲客塵所染」,出于『增壹阿含經』──大衆部Maha^sa^m!ghika、分別說部 Vibhajyava^din系的誦本(說一切有部本,缺)。在部派中,如「前後一覺論者」,「一心相續論者」,心性本淨的「分別論者」,早已主張前後心相續的,是一是淨了(16)。心性本淨爲煩惱所染,與本有清淨如來藏而爲煩惱所覆藏,意趣非常接近,所以如來藏也就被稱爲自性清淨心了。如來藏而稱爲自性清淨心,與真我與真常心思想的合流(17)。論師們是引向心性本淨的,說如來藏是真如的異名而色相莊嚴的如來藏我,仍在神秘、通俗的信仰中流行。 [P176]
如來藏的本義,是衆生身中,有如來那樣的智慧與色相莊嚴,「生佛不二」,衆生只是爲生死法所隱覆而已。如來藏是人格化的;與大衆部系中,「世間法虛妄,出世法真實」的思想相近,與「生死即涅槃」說是不同的。但在思想發展中,如來藏融合了心性本淨說,也與真如等相結合,如『勝鬘經』說:「有二種如來藏空智」(18)。空智是「空性智」s/u^^nyata^-jn~a^na,『勝鬘經』是依空性智,而說空與不空的。空性智是:「無有如外智,無有智外如」,「如智不二」的實體;依此而說與有漏雜染不相應──空,與無漏清淨法相應──不空。這就是『不增不減經』叁種法中,「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者,即是一切諸法根本」。瑜伽行派Yoga^ca^ra以真如──空所顯性解說如來藏,以真如所有無爲功德解說不空,似乎會通了,而其實是貌同神異的。『勝鬘經』說如來藏爲空性智,所以後起的中觀者Ma^dhyamika,有的也附和而不自覺了。說如來藏是自性清淨心,六識等七法剎那ks!an!a,開始了如來藏與生滅識的關聯,發展成後起的「真常唯心論」。總之,如來藏者以空性智融攝「空」義,以如來藏心融攝「唯識」義。印度的大乘論義,中觀與唯識,被融攝在如來藏說中,爲印度大乘學的又一大系統。如來藏說比附于中觀、瑜伽而發展,一般還以爲大乘只有中觀、瑜伽二家,那是受到專重論議的影響了!
注【14-001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一,二(大正叁0‧二八0中、二八二上、二八四上──中)。
注【14-002】『大方等如來藏經』(大正一六‧四五七中──四五九中)。『大方廣如來藏經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一中── [P177] 四六四中)。
注【14-003】1.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七(大正一二‧四0七上、中)。2.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叁七七中、下)。 3.『大法鼓經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七上、二九六下)。4.『央掘魔羅經』卷四(大正二‧五叁九下──五四0上)。
注【14-004】『央掘魔羅經』卷叁(大正二‧五叁二中)。卷四(大正二‧五四0下)。
注【14-005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叁七九上)。
注【14-006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七(大正一二‧四0七中──四0八中)。
注【14-007】1.『大方等如來藏經』(大正一六‧四五七中──下)。2.『央掘魔羅經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二五中、五二六中)。3.『大法鼓經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七中)。
注【14-008】1.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五(大正一二‧叁九一下──叁九二上)。2.『大法鼓經』卷上(大正九‧二九二下)。3.『央掘魔羅經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二七下)。4.『央掘魔羅經』卷叁(大正二‧五叁一下)。 5‧『大寶積經』(四八)『勝鬘夫人會』(大正一一‧六七叁上)。
注【14-009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六(大正八‧四一六上)。
注【14-010】『大法鼓經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五上、二九六中)。
注【14-011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叁七叁下──叁七四下)。『央掘魔羅經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二七上──五二八中)。 [P178]
注【14-012】『大般泥洹經』卷叁(大正一二‧八七五上)。
注【14-013】『央掘魔羅經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二七中)。
注【14-014】『大寶積經』(四八)『勝鬘夫人會』(大正一一‧六七八上)。『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』(大正一二、二二二下)。
注【14-015】『不增不減經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中)。
注【14-016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一(大正二七‧五五中)。卷二二(大正二七‧一一0上)。卷二七(大正二七 ‧一四0中)。
注【14-017】本節可參閱拙作『如來藏之研究』第五章(一叁二──一四五)。
注【14-018】『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』(大正一二‧二二一下)。 [P179]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五章 後期「大乘佛法」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