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五章 后期「大乘佛法」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第三章(一八0──一八六)。 [P165]

  注【13-010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六(大正八‧五六二中)。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六(大正八‧三三五上),约佛的一切种智「一如无二无别」说。

  注【13-011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五(大正八‧五五八下)。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四(大正八‧三二六上)。

  注【13-012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一(大正九‧九下)。

  注【13-013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一(大正九‧八上、一0上)。

  注【13-014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七四(大正七‧三九九下)。

  注【13-015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七九(大正二五‧六一八中)。

  注【13-016】参阅拙作『如来藏之研究』第四章(一00──一0一)。

  注【13-017】『维摩诘所说经』卷中(大正一四‧五四八下)。

  注【13-018】『大方等大集经』(二)『陀罗尼自在王品』(大正一三‧二一下)。又(五)『海慧菩萨品』(大正一三‧四七下──五0下)。

  注【13-019】『文殊师利现宝藏经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四六0下)。

  注【13-020】『文殊师利现宝藏经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四六五下──四六六上)。

  注【13-021】『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』(大正八‧七三三下──七三四上、七三七上)。

  注【13-022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五五(大正二五‧四五四中)。

  注【13-023】『寂调音所问经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六中──下)。 [P166]

  注【13-024】参阅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第十章(六九二──六九九)。

  注【13-025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译本一三九)。

  注【13-026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八(大正一二‧四一二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3-027】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四八九中)。

  注【13-028】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卷四(大正一六‧五0六中)。『大乘入楞伽经』卷五(大正一六‧六一五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3-029】『大方等大集经』(九)「宝幢分」(大正一三‧一三八中)。『宝星陀罗尼经』卷四(大正一三‧五五五上──中)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节 如来藏我思想的特色

  从众生与如来不二,相互涉入,而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的,是『华严经』。然明确表示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特色的,是『如来藏经』,『大般涅槃经』「前分」,『大法鼓经』,『央掘魔罗经』,『胜鬘经』,『不增不减经』等。这几部如来藏教典,传出应该有先后的。『如来藏经』等,多说譬喻,而『胜鬘』与『不增不减经』,却是义理明晰,有「论经」的特色。如来藏说,着重于如来的大般涅槃maha^-parinirva^n!a、常乐我净,从如来常住说到一切众 [P167] 生有如来藏,『大般涅槃经』「前分十卷」,就是这样。『胜鬘』与『不增不减经』,进而说到如来藏(或「界」)为依,成立一切法──生死与涅槃,众生与(佛)法身dharma-ka^ya。以真实常住的如来(界)藏为依止,与以虚妄生灭的阿赖耶识a^layavijn~a^na为依止,恰好对立。阿赖耶识为依止,是从意识探究到深细处而成立的,如『瑜伽师地论』「意地」说:「心,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,所随依附依止性,体能执受,自体所摄阿赖耶识」。然后说到死与生;说到「此一切种子识,若般涅槃法者,一切种子皆悉具足,不般涅槃法者,便阙三种菩提种子。随所生处自体之中,余体种子皆悉随逐」(1)。生死杂染与清净涅槃,佛法本是依缘起 prati^tyasamutpa^da以成立一切的,『瑜伽论』也还是依缘起的。彰显众生本有如来功德的如来藏说,迟一些传出的『胜鬘经』等,也说依住,可能受到早期『瑜伽』学的影响。本来,专重甚深的契证,专重果德的仰信,在佛法体系中,是不够完满的!

  

  『如来藏经』以九种譬喻说如来藏:一、萎华有佛,二、蜂群绕蜜,三、糠!8嫽粳粮,四、不净处真金,五、贫家宝藏,六、果种,七、弊物裹金像,八、贫女怀轮王,九、铸模内金像(2)。「萎华有佛」,是说佛所化的莲华萎谢了,华的胎藏内,有无量如来,这是如来藏的根本譬喻。如来藏在众生身中,如『大方等如来藏经』(大正一六.四五七中──下、四五八中、四五八下、四五九上)说: [P168] 「一切众生贪欲、恚、痴诸烦恼中,有如来智、如来眼、如来身,结跏趺坐,俨然不动。 ……有如来藏常无染污,德相备足,如我无异」。 「如来知见、力、无所畏,大法宝藏,在其身内」。 「彼如来藏清凉无热,大智慧聚,妙寂泥洹[涅槃],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」。 「佛藏在身,众相具足」。

  

  如来藏是众生身内的如来知见、力、无所畏等大智慧聚,也是众相(三十二相)具足的如来身,结跏趺坐,与佛没有不同。这样的如来藏,难怪『楞伽经』中,提出一般人的疑问:这不就是外道的神我a^tman吗?

  

  如来藏我,『大般涅槃经』(前一0卷)是从如来常住大般涅槃而说到的。如来的般涅槃,是「常乐我净」的涅槃,是法身常住,寿命无量的。常住是超越时间的,也就不离时间,什么时间都是如此的。从如来常住,引出众生本有如来,就是如来藏我。如来藏是我,如『大般涅槃经』等(3)说:

  

   1.「佛法有我,即是佛性」;「我者,即是如来藏义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即是我义」。 2.「我者,即是佛义」;「我者,名为如来」。 3.「若勤方便,除烦恼垢,尔乃得我」;「常住安乐,则必有我」。 [P169] 4.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我,……断一切烦恼,故见我界」。

  

  依『大方等如来藏经』,可见佛性[界]buddha-dha^tu,佛藏buddha-garbha,如来性 ──如来界tatha^gata-dha^tu,都是如来藏的异名。一切众生有如来藏(佛性),离一切烦恼,显出如来法身,也就是「见我」、「得我」;我,正是如来的异名。从如来涅槃果位,说到众生位的如来藏(或「如来界」)我,我是生死流转中的我,还灭涅槃中的我,「生佛不二」。如『不增不减经』(大正一六.四六七上──中)说:

  

   「众生界者,即是如来藏:如来藏者,即是法身。……此法身,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,从无始世来,随顺世间,波浪漂流,往来生死,名为众生」。 「此法身,厌离世间生死苦恼,……修菩提行,名为菩萨」。 「此法身,离一切世间烦恼、使、缠,过一切苦,……离一切障,离一切碍,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,名为如来」。

  

  众生sattva、菩萨bodhisattva、如来tatha^gata,虽有三名,其实只是一法身,也就是如来藏我。如来藏就是如来界,所以经中说「一界」(4)。「佛法」说无我,而现在极力说如来藏我,到底我是什么?『大般涅槃经』说:「何者是我?若法是实、是真、是常、是主、是依,性不变易者,是名为我」(5)。这与奥义书Upanis!ad所说的我,是常、是乐、是知,似乎 [P170] 相差不远。但『大般涅槃经』以为:我,是过去佛所说的,由于传说久远,神教说得似是而非了。为了遮止外道的误传,所以说无我;现在才阐明我的真相(6)。成立如来藏与我,经中多用譬喻来说明,这是值得注意的!

  

  如来藏就是佛性,约众生位说。众生身心中的如来藏,是如来那样的相好庄严,如『经』上 (7)说:

  

   1.「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,有如来智、如来眼、如来身,结加趺坐,俨然不动」。 2.「如来性[界]是无作,于一切众生中,无量相好,清净庄严」;「佛性于一切众生所,无量相好,清净庄严」。 3.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无量相好,庄严照明」。

  

  如来藏是有色相的,等到离一切烦恼,安住大般涅槃的如来,当然不是二乘那样的灰身泯智,而是色相庄严的。如『经』上(8)说:

  

   1.「涅槃者,名为解脱。……言非色者,即是声闻、缘觉解脱;言是色者,即是诸佛如来解脱」。 2.「常解脱非名,妙色湛然住,非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之境界」。 3.「虚空色是佛,非色是二乘。解脱色是佛,非色是二乘」。 [P171] 4.「一切诸如来,解脱有妙色」。 5.「如来妙色身,世间无与等。……如来色无尽,智慧亦复然」。

  

  「初期大乘」经,重于甚深智证的,如『般若经』,与文殊Man~jus/ri^有关的圣典,观佛如观虚空;佛是不能于色声相好中见的,被称为「法身无色说」。以如来藏、佛性等为主流的「后期大乘」经,可说是继承大众部Maha^sa^m!ghika「如来色身无有边际」的信仰而来;受到重信的念佛三昧buddha$nusmr!ti-sama^dhi所启发,形成「法身有色说」。法身相好庄严,因位本有的如来藏与佛性,当然也是有色了。

  

  如来藏是「我」,「有色」而外,不空as/u^nya是一重要意义。「初期大乘」,特别是『般若经』的发展,说一切法如幻化,也就是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五章 后期「大乘佛法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