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五章 后期「大乘佛法」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法空,空也不可得。在一切法本性空prakr!ti-s/u^nyata^ 中,如来,菩提,涅槃,都是空如幻化。这一甚深空义,是一般人所难以信解的;信受的,也不免误解而流入歧途。「中本般若」(俗称「大品」)末了,已注意到这点,所以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六(大正八.四一六上)说:

  

   「若新发意菩萨,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,乃至涅槃亦皆如化,心则惊怖。为是新发意菩萨故,分别(说)生灭者如化,不生不灭者不如化」。

  

  适应初学者,说「若有法生灭相者,皆是变化。……无诳相涅槃,是法非变化」(9),这与如 [P172] 来藏不空说相当。但如来常住不空说者,倒过来说:「诸不了义空相应经」;「一切空经是有余说」(10)。以文殊为说一切空者的代表,加以诃责、讥刺,与文殊过去呵责释尊的诸大弟子的作风,完全一样(11)。依不空论者说:有的是空s//u^nya,有的是不空,不能一向说空或说不空的。如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五(大正一二.三九五中──下)说:

  

   「不可(一向)说空,及以不空。空者,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,一切苦,一切相,一切有为行;如瓶无酪,则名为空。不空者,谓真实善色,常乐我净,不动不变;犹如彼瓶色香味触,故名不空。是故解脱,喻如彼瓶。……真解脱者,即是如来」(12)。

  

  二十五有是三界生死的类别,烦恼,(业),苦,一切有为是空的;如来涅槃解脱是不空的。这正如『央掘魔罗经』所说:「有异法是空,有异法不空」(13)。如瓶无酪,说是空的;瓶有色香味触,是不空的。这样的空,与『中阿含经』『小空经』所说,方法是一致的。如来解脱的空与不空,也就是因位如来藏的空与不空,如『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』(大正一二.二二一下)说:

  

   「世尊!有二种如来藏空智。世尊!空如来藏,若离、若脱、若异一切烦恼藏。世尊!不空如来藏,过于恒沙不离、不脱、不异不思议佛法」。

  

  空如来藏s/u^^nya-tatha^gata-garbha,指覆藏如来的一切烦恼,烦恼与如来藏是别异的, [P173] 可离的,不相应的,如宝珠上的尘垢一样。覆藏如来的烦恼是空的,并非说如来藏是空的。不空如来藏as/u^nya-tatha^gata-garbha,指与如来藏不离不异的不思议佛法,也就是与如来藏相应的(称性)功德;这是不可说空的。依『胜鬘经』意:如来藏为烦恼所覆(烦恼是生死根本)而成生死,与清净功德相应而显出法身,如来藏已成为迷悟、染净的依止。如综合起来,就有三法,如『佛说不增不减经』(大正一六.四六七上──中)说:

  

   「众生界者,即是如来藏;如来藏者,即是法身」。 「众生界中示三种法,皆真实不异不差。何谓三法?一者,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;二者,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;三者,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。…… 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者,即是一切诸法根本:备一切法,具一切法,于世法中不离不脱真实一切法,住持一切法,摄一切法」。

  

  『不增不减经』,继『胜鬘经』而作进一步的说明。本际相应的,是不空如来藏。本际不相应的,是空如来藏。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,正明如来藏体,为一切法根本(依止)。「备一切法,具一切法」;「住持一切法,摄一切法」,表示如来藏是一切的根本依,一切法依如来藏而能成立,如『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』(大正一二.二二二中)说:

  

   「生死者,依如来藏;……有如来藏故说生死,是名善说。……非如来藏有生有死,如来 [P174] 藏离有为相,如来藏常住不变,是故如来藏是依、是持、是建立。世尊!不离、不断、不脱,不异不思议佛法。世尊!断、脱、异外有为法,依、持、建立者,是如来藏。世尊!若无如来藏者,不得厌苦乐求涅槃」。

  

  「是依、是持、是建立」,是「能作因」五因中的依nis/raya、持upastambha、立 stha^na──三因,也就是『不增不减经』说的「住持」。一切法依如来藏:有与如来藏不相应的烦恼等有为法,所以有生死流转。有与如来藏相应的清净法,所以能得涅槃。生死与涅槃,都依真常不变的如来藏而成立。特别是,如来藏有相应的不思议佛法,所以众生虽不觉不知,由于内在具有真实功德,能生起厌生死苦报,求究竟涅槃的动机。依真常不变的实有法为所依,能成立一切法,所以我称之为「真常(为依的)唯心论」。不过初期的如来藏说还只是真常为所依,正向唯心cittama^trata^或唯识vijn~aptima^trata^而演进。后期(受论师影响)的如来藏说──「真常唯心论」,到下文再为论述。

  

  初期如来藏说的特点,是「我」,「有色」,「不空」,「所依」。一、「我」到底是多少神化的,所以『不增不减经』(称为众生、菩萨、如来),已不再提到了。二、如来藏的空与不空,是有为行与无为功德,对立而不能说「空即不空,不空即空」,与「染净一如」说不同。三、依、持、建立是能作因ka^ran!a-hetu,所以不能说如来藏生一切法,四、如来藏说重在色 [P175] 相庄严的如来,在众生身中,本有如来藏。如来是真实、常住不变,是无为法,以此为信佛者的理想,所以对以前所说的佛法,一一的引归如来。说归依三宝而唯是「一依」──依佛;说四谛而唯是「一谛」──(无为)灭谛;说凡圣而唯是「一界」──如来界(因位名「众生界」);说五乘佛法而唯是「一乘」──佛乘;说三乘涅槃而唯是一涅槃──如来涅槃。仰信果德,「生佛一如」,初期的如来藏说,受『法华』与『华严』的影响极深!

  

  在如来藏说流行中,与自性(或译「本性」)清净心prakr!tiparis/uddha-citta,prakr!tiprabha^svara-citta ,也就是与心本性清净结合起来。『胜鬘经』称如来藏为自性清净藏 prakr!ti-paris/uddhhi-garbha。又说:「(自)性清净心,难可了知;彼心为烦恼染,亦难了知」 (14)。『不增不减经』说:「我依此清净真如、法界,为众生故,说为不可思议法自性清净心」(15) 。「心本清净,为客尘所染」,出于『增壹阿含经』──大众部Maha^sa^m!ghika、分别说部 Vibhajyava^din系的诵本(说一切有部本,缺)。在部派中,如「前后一觉论者」,「一心相续论者」,心性本净的「分别论者」,早已主张前后心相续的,是一是净了(16)。心性本净为烦恼所染,与本有清净如来藏而为烦恼所覆藏,意趣非常接近,所以如来藏也就被称为自性清净心了。如来藏而称为自性清净心,与真我与真常心思想的合流(17)。论师们是引向心性本净的,说如来藏是真如的异名而色相庄严的如来藏我,仍在神秘、通俗的信仰中流行。 [P176]

  

  如来藏的本义,是众生身中,有如来那样的智慧与色相庄严,「生佛不二」,众生只是为生死法所隐覆而已。如来藏是人格化的;与大众部系中,「世间法虚妄,出世法真实」的思想相近,与「生死即涅槃」说是不同的。但在思想发展中,如来藏融合了心性本净说,也与真如等相结合,如『胜鬘经』说:「有二种如来藏空智」(18)。空智是「空性智」s/u^^nyata^-jn~a^na,『胜鬘经』是依空性智,而说空与不空的。空性智是:「无有如外智,无有智外如」,「如智不二」的实体;依此而说与有漏杂染不相应──空,与无漏清净法相应──不空。这就是『不增不减经』三种法中,「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者,即是一切诸法根本」。瑜伽行派Yoga^ca^ra以真如──空所显性解说如来藏,以真如所有无为功德解说不空,似乎会通了,而其实是貌同神异的。『胜鬘经』说如来藏为空性智,所以后起的中观者Ma^dhyamika,有的也附和而不自觉了。说如来藏是自性清净心,六识等七法剎那ks!an!a,开始了如来藏与生灭识的关联,发展成后起的「真常唯心论」。总之,如来藏者以空性智融摄「空」义,以如来藏心融摄「唯识」义。印度的大乘论义,中观与唯识,被融摄在如来藏说中,为印度大乘学的又一大系统。如来藏说比附于中观、瑜伽而发展,一般还以为大乘只有中观、瑜伽二家,那是受到专重论议的影响了!

  

  

  注【14-001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一,二(大正三0‧二八0中、二八二上、二八四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4-002】『大方等如来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五七中──四五九中)。『大方广如来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一中── [P177] 四六四中)。

  注【14-003】1.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七(大正一二‧四0七上、中)。2.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三七七中、下)。 3.『大法鼓经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七上、二九六下)。4.『央掘魔罗经』卷四(大正二‧五三九下──五四0上)。

  注【14-004】『央掘魔罗经』卷三(大正二‧五三二中)。卷四(大正二‧五四0下)。

  注【14-005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三七九上)。

  注【14-006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七(大正一二‧四0七中──四0八中)。

  注【14-007】1.『大方等如来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五七中──下)。2.『央掘魔罗经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二五中、五二六中)。3.『大法鼓经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七中)。

  注【14-008】1.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五(大正一二‧三九一下──三九二上)。2.『大法鼓经』卷上(大正九‧二九二下)。3.『央掘魔罗经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二七下)。4.『央掘魔罗经』卷三(大正二‧五三一下)。 5‧『大宝积经』(四八)『胜鬘夫人会』(大正一一‧六七三上)。

  注【14-009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六(大正八‧四一六上)。

  注【14-010】『大法鼓经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五上、二九六中)。

  注【14-011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三七三下──三七四下)。『央掘魔罗经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二七上──五二八中)。 [P178]

  注【14-012】『大般泥洹经』卷三(大正一二‧八七五上)。

  注【14-013】『央掘魔罗经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二七中)。

  注【14-014】『大宝积经』(四八)『胜鬘夫人会』(大正一一‧六七八上)。『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』(大正一二、二二二下)。

  注【14-015】『不增不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中)。

  注【14-016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一(大正二七‧五五中)。卷二二(大正二七‧一一0上)。卷二七(大正二七 ‧一四0中)。

  注【14-017】本节可参阅拙作『如来藏之研究』第五章(一三二──一四五)。

  注【14-018】『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』(大正一二‧二二一下)。 [P179]

  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五章 后期「大乘佛法」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