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:或说空,或说毕竟空,或说般若波罗蜜,或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[P159] 」(15)。大乘法从共声闻的涅槃,倾向于不共声闻的(菩萨与)佛菩提。大乘法本从「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」而来,修菩萨行,求成佛的等正觉,所以着重理想中的佛智慧,也可说应有的事了。
佛菩提是般若波罗蜜的究竟圆成。『华严经』「十地品」说:初地证入智地,展转增胜。有炼金喻,治摩尼宝喻,比喻发大菩提心bodhi-citta,从初地到十地,进而成佛(16)。这虽是菩提的发起到圆满,暗示了菩提(如金、珠那样)是本来如此的,正如『维摩诘经』所说:「非谓菩提有去来今」(17)。『大集经』「陀罗尼自在王品」,有治青琉璃珠喻;「海慧菩萨品」,有净宝珠喻(18):都表示菩提宝,经净治而究竟清净。大乘经说一切法无二无别,『华严经』说一切法相互涉入。这样,在众生位中,本有佛菩提,只是没有显发而已。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二,「宝王如来性起品」(大正九.六二三下──六二四上)说:
「譬如有一经卷,如一三千大千世界,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无不记录。……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经卷,在一微尘内;一切微尘亦复如是」 「佛子!如来智慧,无相智慧,无碍智慧,具足在于众生身中,但愚痴众生颠倒想覆,不知不见,不生信心。……永离妄想颠倒垢缚,具见如来智慧在其身内,与佛无异」。
微尘内有大千世界经卷的比喻,表示众生本有佛智慧──无上菩提,只是妄想颠倒而不能自 [P160] 觉。如离却妄想颠倒,就知道如来的圆满智慧,自己是本来具足的。这段经文,一般引用来解说如来藏。但经文只说佛智慧本来具足,通于『般若经』、『法华』等大乘经义,还不是显有特色的如来藏说。
大乘经说「法界」,如众流入海而没有差别,与真如、空性等相同。『须真天子经』卷四(大正一五.一一一上)说:
「譬若天子!于无色像悉见诸色,诸色亦无,等如虚空也。如是天子!于法界为甚清净而无瑕秽。如面镜见其面像,菩萨悉见一切诸法。如是诸法及与法界,等净如空」。
这一譬喻中,法界如虚空,如明镜;一切法如虚空中色,如明镜中的影像。色与虚空是没有差别的,影像是不离明镜而有的。法界与一切色,同样的清净如虚空,但表示了依法界而有一切法的意思;界dha^tu,是可以解说为因、依、本性的。与文殊师利Man~jus/ri^有关的经典,重视法界,并说到了种种界,如西晋(西元二七0年)竺法护所译的『文殊师利现宝藏经』说:「人种[众生界],法界,虚空界而无有二」(19)。经末的「法界不坏颂」说:我种,法界,人士[众生] (界),慧!2汤,法界,尘劳(界),(虚)空种等,一切平等(20)。种与!2汤,依异译『大方广宝箧经』,都是「界」的异译。我界a^tma-dha^tu,众生界sattva-dha^tu,与法界、慧──般若界并举,平等不二。我是众生的异名,在神教中,是生命主体;佛法中解说为身心和合为一而 [P161] 没有实体,是假名。现在称为我界、众生界,与法界不二,这显然不是世俗的假名,而存有深义。『文殊般若经』说到了:众生界,如来界,佛界,涅槃界;法界,无相(界),般若波罗蜜界,无生无灭界,不思议界,如来界,我界,平等不二(7)(21)。如来界tatha^gata-dha^tu,佛界 buddha-dha^tu与众生界、我界平等,与『文殊师利现宝藏经』义大同。然界有界藏──矿藏的意义,众生界与如来界平等,可引发众生本有如来功德的意思。而且,如来tatha^gata是佛的德号,也是世俗神我的异名,如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或以佛名名为如来,或以众生名为如来」(22)。与法界不二的我界与如来界,可能被解说为真我,如『清净毗尼方广经』(大正二四.一0八0下)说:
「器虽种种,其(虚)空无异。如是一法性[界],一(真)如,一实际,然诸众生种种形相各取生处,彼自体变百千亿种形色别异」。
「自体变百千亿种形色别异」,异译『寂调意所问经』作:「我分化成若干千色」(23)。自体 ──我,与法界不二,而变现为地狱色、……佛色,这显然是世俗所传,流转与还灭(十法界)中的自我了!大乘法的真如、法界等,本是涅槃的异名。在无二无别中,渐着重于佛果,更引用为「佛法」所否定的真我,早已渗入「大般若经初分」──十万颂的『般若经』。「大般若经初分」,引用犊子部Va^tsi^putri^ya的五法藏;第五不可说,在犊子部系中,是依蕴、界、处施设的,不可说是常是无常、是一是异的我──补特伽罗pudgala。又一反『般若经』常例,立 [P162] 「实有菩萨」。什么是实有菩萨?世亲Vasubandhu等解说:「实有空(性)为菩萨体」;这就是以真如为「大我」的意思(24)。「初期大乘」的发展倾向,终于出现了「后期大乘」的如来藏说。
如来藏说的兴起,是「大乘佛法」的通俗化。如来,也是世俗神我的异名;而藏garbha 是胎藏,远源于『梨俱吠陀』的金胎hiran!ya-garbha神话。如来藏是众生身中有如来,也可说本是如来,只是还在胎内一样,没有诞生而已。大乘以成佛──如来为目标的,说如来本具,依「佛法」说,不免会感到离奇。但对一般人来说,不但合于世俗常情,众生身中有如来,这可见成佛不难,大有鼓励人心,精勤去修持实现的妙用。称之为「藏」,又与印度传统神学相呼应,这是通俗而容易为人信受的。传说南印度的毗土耶那竭罗Vidya^nagara地方,如来藏的偈颂,童女们都会吟咏歌唱呢(25)。
如来藏、我的思想,适合世俗常情,一般人是乐意接受的,但对「佛法」来说,是一更大的冲击!部派佛教也有立「不可说我」、「胜义我」的,但只是为了说明流转中的记忆与作业受报,不是所迷与所证的如实性。而且,(胎)藏与我,都从婆罗门教Brahmanism的教典中来,这不是向印度神教认同吗?依佛经说,当然不是的。我,是过去佛所说而传来的,世间虽听说有我而不知我的真义。现在说(众生位上)如来藏我,(佛果位上)常乐我净的我,才是真我(26) [P163] 。『楞伽经』也明白的说:「开引计我诸外道故,说如来藏」(27)。为了摄化外道,所以说如来藏我;如来藏我与印度固有宗教,是有关系的。依佛法说,这是适应世间的妙方便,但在一般人,怕有点神佛莫辨了!其实,流传中的「大乘佛法」,融摄印度神教的程度,正日渐加深。后期大乘重于如来,所以从「初期大乘」的「天菩萨」,进展到「天如来」,如『入楞伽经』卷六(大正一六.五五一上──中)说:
「大慧!我亦如是,于娑婆世界中,有三阿僧只百千名号,凡夫虽说而不知是如来异名。大慧!或有众生知如来者,有知自在者,……有知仙人者,有知梵者,有知那罗延者,有知胜者,有知迦毗罗者,有知究竟者,有知阿利咤尼弥者,有知月者,有知日者,有知婆罗那者,有知毗耶沙者,有知帝释者,……有知意生身者。大慧!如是等种种名号,如来应正遍知于娑婆世界及余世界中,三阿僧只百千名号,……而诸凡夫不觉不知,以堕二边相续法中,然悉恭敬供养于我」(28)。
依『楞伽经』说:如来(佛,不一定是释尊)的名号,是非常多的。梵天、帝释以外,如自在I^s/vara是湿婆天;那罗延Na^ra^yan!a,也就是韦纽──毗湿笯天Vis!n!u;日是日天;月是月天;婆罗那Varun!!a或译明星:这都是印度神教所崇拜的神。迦毗罗Kapila^,传说是数论Sa^m!khya派的开创者;毘耶婆Vya^sa──广博仙人,传说是摩诃婆罗多Maha^bha^rata [P164] 史诗的编集者:这都是印度神教传说的仙人。印度的群神与古仙,都是如来的异名。一般人恭敬供养梵天等,却不知道就是如来。天神(与仙人)与如来不二的思想,非常明显。又如『大集经』的「宝幢分」,说到如来入城时,「若事(奉)象者,即见象像。……有事鱼,龙,龟,!C钰,梵天,自在(天),建陀(天),八臂(天),帝释,阿修罗,……四王(天),夜叉,菩萨,如来,各随所事而见之」(29)。如来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,就是他们平时所信奉的神。这是泛神的,也就是一切神是一神的,与『楞伽经』相同。「天佛不二」,不只是理论的,更是信仰的。这一发展,印度佛将到达更神秘的境地。
注【13-001】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三七八上──三七九上)。
注【13-002】『大方等大集经』卷一(大正一三‧八中)。
注【13-003】『大方等如来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五七上──中)。
注【13-004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五(大正九‧四二下)。
注【13-005】『大法鼓经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六上──中、二九七中──下)。
注【13-006】『大法鼓经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五下──二九六上)。
注【13-007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三八(大正二‧二八0下)。『中部』(八六)『鸯掘摩经』(南传一一上‧一三三)。
注【13-008】『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』(大正一二‧二二二中)。
注【13-009】参阅拙作『空之探究』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五章 后期「大乘佛法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