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:或說空,或說畢竟空,或說般若波羅蜜,或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[P159] 」(15)。大乘法從共聲聞的涅槃,傾向于不共聲聞的(菩薩與)佛菩提。大乘法本從「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」而來,修菩薩行,求成佛的等正覺,所以著重理想中的佛智慧,也可說應有的事了。
佛菩提是般若波羅蜜的究竟圓成。『華嚴經』「十地品」說:初地證入智地,展轉增勝。有煉金喻,治摩尼寶喻,比喻發大菩提心bodhi-citta,從初地到十地,進而成佛(16)。這雖是菩提的發起到圓滿,暗示了菩提(如金、珠那樣)是本來如此的,正如『維摩诘經』所說:「非謂菩提有去來今」(17)。『大集經』「陀羅尼自在王品」,有治青琉璃珠喻;「海慧菩薩品」,有淨寶珠喻(18):都表示菩提寶,經淨治而究竟清淨。大乘經說一切法無二無別,『華嚴經』說一切法相互涉入。這樣,在衆生位中,本有佛菩提,只是沒有顯發而已。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二,「寶王如來性起品」(大正九.六二叁下──六二四上)說:
「譬如有一經卷,如一叁千大千世界,大千世界一切所有無不記錄。……彼叁千大千世界等經卷,在一微塵內;一切微塵亦複如是」 「佛子!如來智慧,無相智慧,無礙智慧,具足在于衆生身中,但愚癡衆生顛倒想覆,不知不見,不生信心。……永離妄想顛倒垢縛,具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內,與佛無異」。
微塵內有大千世界經卷的比喻,表示衆生本有佛智慧──無上菩提,只是妄想顛倒而不能自 [P160] 覺。如離卻妄想顛倒,就知道如來的圓滿智慧,自己是本來具足的。這段經文,一般引用來解說如來藏。但經文只說佛智慧本來具足,通于『般若經』、『法華』等大乘經義,還不是顯有特色的如來藏說。
大乘經說「法界」,如衆流入海而沒有差別,與真如、空性等相同。『須真天子經』卷四(大正一五.一一一上)說:
「譬若天子!于無色像悉見諸色,諸色亦無,等如虛空也。如是天子!于法界爲甚清淨而無瑕穢。如面鏡見其面像,菩薩悉見一切諸法。如是諸法及與法界,等淨如空」。
這一譬喻中,法界如虛空,如明鏡;一切法如虛空中色,如明鏡中的影像。色與虛空是沒有差別的,影像是不離明鏡而有的。法界與一切色,同樣的清淨如虛空,但表示了依法界而有一切法的意思;界dha^tu,是可以解說爲因、依、本性的。與文殊師利Man~jus/ri^有關的經典,重視法界,並說到了種種界,如西晉(西元二七0年)竺法護所譯的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說:「人種[衆生界],法界,虛空界而無有二」(19)。經末的「法界不壞頌」說:我種,法界,人士[衆生] (界),慧!2湯,法界,塵勞(界),(虛)空種等,一切平等(20)。種與!2湯,依異譯『大方廣寶箧經』,都是「界」的異譯。我界a^tma-dha^tu,衆生界sattva-dha^tu,與法界、慧──般若界並舉,平等不二。我是衆生的異名,在神教中,是生命主體;佛法中解說爲身心和合爲一而 [P161] 沒有實體,是假名。現在稱爲我界、衆生界,與法界不二,這顯然不是世俗的假名,而存有深義。『文殊般若經』說到了:衆生界,如來界,佛界,涅槃界;法界,無相(界),般若波羅蜜界,無生無滅界,不思議界,如來界,我界,平等不二(7)(21)。如來界tatha^gata-dha^tu,佛界 buddha-dha^tu與衆生界、我界平等,與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義大同。然界有界藏──礦藏的意義,衆生界與如來界平等,可引發衆生本有如來功德的意思。而且,如來tatha^gata是佛的德號,也是世俗神我的異名,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或以佛名名爲如來,或以衆生名爲如來」(22)。與法界不二的我界與如來界,可能被解說爲真我,如『清淨毗尼方廣經』(大正二四.一0八0下)說:
「器雖種種,其(虛)空無異。如是一法性[界],一(真)如,一實際,然諸衆生種種形相各取生處,彼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」。
「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」,異譯『寂調意所問經』作:「我分化成若幹千色」(23)。自體 ──我,與法界不二,而變現爲地獄色、……佛色,這顯然是世俗所傳,流轉與還滅(十法界)中的自我了!大乘法的真如、法界等,本是涅槃的異名。在無二無別中,漸著重于佛果,更引用爲「佛法」所否定的真我,早已滲入「大般若經初分」──十萬頌的『般若經』。「大般若經初分」,引用犢子部Va^tsi^putri^ya的五法藏;第五不可說,在犢子部系中,是依蘊、界、處施設的,不可說是常是無常、是一是異的我──補特伽羅pudgala。又一反『般若經』常例,立 [P162] 「實有菩薩」。什麼是實有菩薩?世親Vasubandhu等解說:「實有空(性)爲菩薩體」;這就是以真如爲「大我」的意思(24)。「初期大乘」的發展傾向,終于出現了「後期大乘」的如來藏說。
如來藏說的興起,是「大乘佛法」的通俗化。如來,也是世俗神我的異名;而藏garbha 是胎藏,遠源于『梨俱吠陀』的金胎hiran!ya-garbha神話。如來藏是衆生身中有如來,也可說本是如來,只是還在胎內一樣,沒有誕生而已。大乘以成佛──如來爲目標的,說如來本具,依「佛法」說,不免會感到離奇。但對一般人來說,不但合于世俗常情,衆生身中有如來,這可見成佛不難,大有鼓勵人心,精勤去修持實現的妙用。稱之爲「藏」,又與印度傳統神學相呼應,這是通俗而容易爲人信受的。傳說南印度的毗土耶那竭羅Vidya^nagara地方,如來藏的偈頌,童女們都會吟詠歌唱呢(25)。
如來藏、我的思想,適合世俗常情,一般人是樂意接受的,但對「佛法」來說,是一更大的沖擊!部派佛教也有立「不可說我」、「勝義我」的,但只是爲了說明流轉中的記憶與作業受報,不是所迷與所證的如實性。而且,(胎)藏與我,都從婆羅門教Brahmanism的教典中來,這不是向印度神教認同嗎?依佛經說,當然不是的。我,是過去佛所說而傳來的,世間雖聽說有我而不知我的真義。現在說(衆生位上)如來藏我,(佛果位上)常樂我淨的我,才是真我(26) [P163] 。『楞伽經』也明白的說:「開引計我諸外道故,說如來藏」(27)。爲了攝化外道,所以說如來藏我;如來藏我與印度固有宗教,是有關系的。依佛法說,這是適應世間的妙方便,但在一般人,怕有點神佛莫辨了!其實,流傳中的「大乘佛法」,融攝印度神教的程度,正日漸加深。後期大乘重于如來,所以從「初期大乘」的「天菩薩」,進展到「天如來」,如『入楞伽經』卷六(大正一六.五五一上──中)說:
「大慧!我亦如是,于娑婆世界中,有叁阿僧只百千名號,凡夫雖說而不知是如來異名。大慧!或有衆生知如來者,有知自在者,……有知仙人者,有知梵者,有知那羅延者,有知勝者,有知迦毗羅者,有知究竟者,有知阿利咤尼彌者,有知月者,有知日者,有知婆羅那者,有知毗耶沙者,有知帝釋者,……有知意生身者。大慧!如是等種種名號,如來應正遍知于娑婆世界及余世界中,叁阿僧只百千名號,……而諸凡夫不覺不知,以墮二邊相續法中,然悉恭敬供養于我」(28)。
依『楞伽經』說:如來(佛,不一定是釋尊)的名號,是非常多的。梵天、帝釋以外,如自在I^s/vara是濕婆天;那羅延Na^ra^yan!a,也就是韋紐──毗濕笯天Vis!n!u;日是日天;月是月天;婆羅那Varun!!a或譯明星:這都是印度神教所崇拜的神。迦毗羅Kapila^,傳說是數論Sa^m!khya派的開創者;毘耶婆Vya^sa──廣博仙人,傳說是摩诃婆羅多Maha^bha^rata [P164] 史詩的編集者:這都是印度神教傳說的仙人。印度的群神與古仙,都是如來的異名。一般人恭敬供養梵天等,卻不知道就是如來。天神(與仙人)與如來不二的思想,非常明顯。又如『大集經』的「寶幢分」,說到如來入城時,「若事(奉)象者,即見象像。……有事魚,龍,龜,!C钰,梵天,自在(天),建陀(天),八臂(天),帝釋,阿修羅,……四王(天),夜叉,菩薩,如來,各隨所事而見之」(29)。如來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,就是他們平時所信奉的神。這是泛神的,也就是一切神是一神的,與『楞伽經』相同。「天佛不二」,不只是理論的,更是信仰的。這一發展,印度佛將到達更神秘的境地。
注【13-001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叁七八上──叁七九上)。
注【13-002】『大方等大集經』卷一(大正一叁‧八中)。
注【13-003】『大方等如來藏經』(大正一六‧四五七上──中)。
注【13-004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五(大正九‧四二下)。
注【13-005】『大法鼓經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六上──中、二九七中──下)。
注【13-006】『大法鼓經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五下──二九六上)。
注【13-007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叁八(大正二‧二八0下)。『中部』(八六)『鴦掘摩經』(南傳一一上‧一叁叁)。
注【13-008】『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』(大正一二‧二二二中)。
注【13-009】參閱拙作『空之探究』…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五章 後期「大乘佛法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