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五章 后期「大乘佛法」

  第五章 后期「大乘佛法」

  

  第一节 后期大乘经

  「大乘佛法」后期,与初期的有了显著的差别。后期的大乘经,虽也是部类众多,而以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、佛性buddha-dha^tu,tatha^gata-gotra,及与如来藏思想接近的佛菩提buddha-bodhi、涅槃nirva^n!a功德的阐扬,为后期大乘经的一般倾向。大乘论方面,无着Asan%ga、世亲Vasubandhu造论通经,成立阿赖耶识a^layavijn~a^na为依止的瑜伽行派Yoga^ca^ra。瑜伽派的发扬,中观派Ma^dhyamika也告中兴;两派的「相夺相成」,与两派内部的论诤,使论议进入严密的思辨时期。大概的说,经典是从南而北的,论书是从北而南的,相互交流,而中印度的佛法,从笈多Gupta王朝(西元三二0──)起,再成为佛法的主流。

  

  后期大乘经,从西元三世纪起,到五世纪末,大多已经传出。六世纪以下,一则论议的风气高张,一则是一个新时代(「秘密大乘佛法」),正孕育接近成熟,将流布面目一新的教典:所 [P154] 以「大乘佛法」的经典,传出也就少了。这一时代(先后共三百年),起初,南方案达罗Andhra 王朝,于西元二二五年灭亡。北方的贵霜Kus!a^n!a王朝,三世纪也日渐衰落,印度又是到处分裂割据的局面。旃陀罗笈多第一Chandragupta Ⅰ,自摩竭陀Magadha兴起,于西元三二0年,建立笈多Gupta王朝。经萨母陀罗笈多Samudragupta,到旃陀罗笈多二世 Chandragupta Ⅱ,国势相当强盛,统治了东、西及北印度,南印度也表示臣服。那时,梵文学大大的兴盛起来(引起以后印度教的盛行)。到了鸠摩罗笈多Kuma^ragupta末期(西元四五五年前),北方受白匈奴,即我国史书中的!2嫢哒Hephtalites的侵入;不断来侵,国力大受损耗,终于在五世纪末,北印度落入!2嫢哒的统治。佛教受到!2嫢哒的摧残,北印度的佛教,开始走向衰落。鸠摩罗笈多以后,笈多王朝分化了;中印度「大乘佛法」的两大中心──东方摩竭陀,西方摩腊婆Ma^lava,也因此渐渐形成。

  

  「后期大乘」的经典,有编入大部的。编入『大般若经』的,如梁曼陀罗仙Mandra与僧伽婆罗Sam!ghavarman,先后译出的『文殊师利所说(摩诃)般若波罗蜜经』,与第七分相当。陈月婆首那Upas/u^nya译的『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』,与第六分相当。编入『华严经』的,如晋译『华严』中,(二八)「佛不思议法品」,到(三三)「离世间品」,都是以佛(普贤行)地功德为主的。编入『大宝积经』的,如唐菩提流志Bodhiruci所译的(二)「无边 [P155] 庄严会」,(一一)「出现光明会」;隋阇那崛多Jn~a^nagupta译的(三九)「贤护长者会」等。唐玄奘所译的『大菩萨藏经』,编为宝积部(一二)「菩萨藏会」。经是后期集成的,但思想却大多是初期的。因为除第一卷(明声闻法)外,其余的十九卷,只是『陀罗尼自在王经』,『密迹金刚力士经』,『无尽意经』的纂集。北凉昙无谶Dharmaraks!a所译的『大般涅槃经』,『方等大集经』,『大云经』,都是大部的。『大般涅槃经』,昙无谶初译的,仅十卷,与晋法显在华氏城Pa^t!aliputra所得的『方等大般泥洹经』同本。后三十卷,是昙无谶再到西域,在于阗求得而续译的。初十卷,以佛入涅槃为缘起,说大般涅槃maha^-parinirva^n!a常乐我净。经上说:世间所说的「我」a^tman,不免误解,所以佛说无我;其实,我是有的,因我而说到了如来藏(1)。后三十卷,是经过般若学系的会通修正(下文再当解说)。『大方等大集经』,依「校正后序」,「丹本」共十一品:「第一、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,二、宝女品,三、不眴品,四、海慧品,五、虚空藏品,六、无言品,七、不可说品,八、宝幢分,九、虚空目分,一0 、宝髻品,一一、日密[藏]分」(2)。上九品名为「品」,「宝幢分」以下称为「分」,而又有「宝髻品」夹在称为「分」的中间。凡称为「品」的,都是明菩萨行及佛功德,有通于如来藏的意义。而「宝幢分」,「虚空目分」,「日藏分」以下,后来还有「月藏分」等译出。「宝幢分」以下,法义要浅些,倾向于通俗的、神秘的。此外,如失译的『佛说长者女庵提遮狮子吼了义经』 [P156] ;元魏昙摩流支Dharmaruci初译的『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』;(秦)失译的『度诸佛境界光严经』等:都是宣说「不空」,或宣说如来不可思议德业的。

  

  「后期大乘经」中,明确阐扬如来藏法门的,『大般涅槃经』的前分十卷外,是:一、『大方等如来藏经』,现存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与唐不空Amoghavajra所译的二本。这部经,受到了『华严经』思想的启发。『华严经』初说毗卢遮那Vairocana佛的华藏 kusuma-tala-garbha庄严世界海;世界与佛,都住在莲华上。华藏是莲华胎藏:莲华从含苞到开花,莲实在花内,如胎藏一样;等到华瓣脱落,莲台上的如来(莲蓬上的莲子),就完全呈现出来。『如来藏经』就是以莲华萎落,莲台上有佛为缘起,以种种譬喻说明如来藏的(3)。二、『大法鼓经』宋求那跋陀罗Gun!abhadra译。『大法鼓经』与『法华经』有关:『法华经』初说「会三归一」,二乘同得佛智慧──一乘ekaya^na;说实相与『般若经』相近。但「开迹显本」,涅槃了的多宝Prabhu^taratna佛塔涌现在空中;释尊自说「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,寿命无量阿僧只劫,常住不灭」(4);三变净土;十方受化菩萨来集,意味着如来tatha^gata常住。『法鼓经』提到了『法华经』的「化城喻」、「穷子喻」(5);『大般涅槃经』比喻佛性的五味──乳……醍醐喻(6);说如来藏与一乘。三、『央掘魔罗经』,也是求那跋陀罗译的。『杂阿含经』中,央掘魔罗──鸯瞿利摩罗An%gulima^la执剑追杀释尊,怎么也追不上,于是口呼 [P157] 「住!住」!释尊对他说:「我常住耳,汝自不住」(7)。在大乘如来常住思想中,也就以此为缘起,宣说如来常住的如来藏法门。『大般涅槃经』,『大法鼓经』,『央掘魔罗经』,『大云经』,都说到正法欲灭时,法在南方。四、『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』,也是求那跋陀罗初译的。胜鬘S/ri^ma^la^出嫁到阿踰陀Ayodhya^,说一乘、如来藏法门。阿逾陀为笈多王朝的文化发达地区,无着传出『瑜伽师地论』,就在此地。『胜鬘经』分十四章,说到如来藏与生灭识的关系(8)。五、『不增不减经』,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所译。这几部宣说如来藏的经典,表示了众生本具如来。这虽是「佛法」与「初期大乘佛法」所没有的,但如来藏说对未来佛教的影响,是极为深远的!还有『解深密经』,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,『入楞伽经』,『大乘密严经』,『佛地经』等,当别为论述。

  

  如来藏说,是「大乘佛法」的佛道论,适应世俗而兴的通俗说。『般若』等大乘经,修菩萨行为主,以般若prajn~a^的解悟为先导。般若所体悟的,是「佛法」的涅槃nirva^n!a,有法性dharmata^、真如tathata^、法界dharma-dha^tu等异名。真如等不离一切而超越一切;超越一切,所以空性s/u^^nyata^为其他经典所应用,被称为『空相应经』。然『般若经』初义,是自性空svabha^va-s/u^nyata^。自性空,形容自性svabha^va的不落名、相、分别── 体悟的真实,不是没有胜义Parama$rtha自性。由于遮遣虚妄执着,对治部派的实有说,「无 [P158] 自性nih!svabha^va故空」的思想发展起来(9);这是高层次的,但也是容易被误解的。『般若经』等说「一切法空性」,「一切法无生」,「一切法清净」,重于般若的体悟,方便说明,有所证理性的倾向,但也有倾向于能证智慧的说明。如释尊证得无上正等菩提anuttara-samyaksam!bodhi ,由于众生的难以理解,曾经默然而不想说法。甚深而难解的,『阿含经』说是缘起 prati^tya-samutpa^da与涅槃。但『小品般若经』说:「般若波罗蜜甚深,难解难知,以是义故,我欲默然而不说法」(10)。又如说:「诸佛依止于法,……法者则是般若波罗蜜」(11)。『般若经』所说的般若,是菩萨慧,成佛就转名佛慧。『法华经』正是以佛慧为主,所以说:「我所得智慧,微妙最第一!众生诸根钝,着乐痴所盲,如斯之等类,云何而可度?……我宁不说法,疾入于涅槃」(12)。众生所难以信受的,是佛智慧,也就是妙法──正法。经上说:「说佛智慧故,诸佛出于世」;「如来所以出,为说佛慧故」(13):这就是为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。『华严经』广说菩萨大行,而也以佛智慧为重。无二无相,不可思议的甚深涅槃,大乘经倾向于(菩萨及)佛智慧,其实『般若经』中也已说到了,如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五(大正八.四0三上)说:

  

   「第一义[胜义]亦名(本)性空,亦名诸佛道」。

  

  诸佛道,是「诸佛所证无上正等菩提」的异译(14),与胜义,性空同一内容。所以『智度论』说:「诸法实相有种种名字…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五章 后期「大乘佛法」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