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四章 中觀大乘──「性空唯名論」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槃四德,與『大般涅槃經』續譯的「師子吼菩薩品」,以八不緣起爲「正因佛性」(4),同一學風。這顯然是中觀學者,面對後期大乘經而加以會通了。『智度論』引用他的『贊般若偈』(5), [P149] 可能是後人所附入的。龍樹,提婆,羅!7畝羅跋陀羅,叁人有先後的師資關系,爲漢、藏一致的傳說。以後的傳承,如西藏所傳的,我國從來不知。如叁論宗所傳:羅!7畝羅傳青目,青目傳須利耶蘇摩Su^ryasoma,須利耶蘇摩傳羅什。這一傳承中,青目是什麼傳說也沒有,說他在羅!7畝羅與羅什之間,不過因爲青目作『中論釋』而已。佛教學派的次第相傳,有些是不必盡信的!

  

  龍樹開辟了大乘的坦途,提婆也就移重心到對外的破斥。以空義來掃除有、非有等一切戲論,而「空」不是言說所安立處,所以空也不立,而被稱爲「破而不立」。說到破,破的是什麼?法是不可破的;種種論破,只是破除衆生的愛著、執見,如『大智度論』卷叁二(大正二五.二九六下、二九七中)說:

  

   「般若波羅蜜,于一切法無所舍,無所破,畢竟清淨,無諸戲論。如佛說有四緣,但以少智之人,著于四緣而生邪論,爲破著故,說言諸法空,實無可破」。「般若波羅蜜中,但除邪見而不破四緣」。

  

  「佛爲破妄見故,言叁事不可得,實無所破」;「是法空,諸佛以憐憫心,爲斷愛結、除邪見故說」(6)。這就是『維摩诘經』所說:「但除其病而不除法,爲斷病本而教導之。何謂病本?謂有攀緣」的意思(7)。攀緣,玄奘譯作「緣慮」。大概的說,「佛法」重在破愛著。由于部派分化而異說紛纭,外道的反對聲也漸高,都在義理上兜圈子,辯論上下功夫,這所以「一切法空」 [P150] 說應運而生,重在破邪了。如于一切法不生愛著,于一切法不「自以爲是」,那緣起法本來如此,有什麼可破的!提婆的『大乘廣百論釋論』卷八(大正叁0.二叁六上)說:

  

   「識爲諸有種,境是識所行,見境無我時,諸有種皆滅」。

  

  或者以爲:「見境無我」,是破境,這是境空而心不起的意思。其實,提婆所說,是本于『雜阿含經』卷二的,如(大正二.九上)說:

  

   「種子者,譬如陰俱識。地界者,譬(色、受、想、行)四識住。水界者,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」。 「色(受、想、行)界離貪;離貪已,于色封滯意生縛斷;于色封滯意生縛斷已,攀緣斷;攀緣斷已,識無住處,不複生長增廣」。(8)

  

  識vijn~a^na是有取識,爲流轉叁有的種子?爲什麼是叁有種。因爲識在色、受、想、行 ──四處住「四識住」。識行境時,由于貪喜的染著系縛,取識攀緣不舍而成流轉叁有的種子。如離愛,識行境時就不爲貪喜所縛而攀緣不舍,那就識無住處──「叁有種當滅」了。黑牛與白牛相系的譬喻,也是同一意義,不過約根境說:「非意系法,非法系意。……于其中間,若彼欲貪,是其系也」(9)。依『維摩經』說:只因攀緣叁界,起有無見,如不起二見,那就都無所得,攀緣──生死病根也就斷了。『阿含』與『大乘經』一脈相通,不過『阿含』重在離愛tr!s!n!a^,anunaya [P151] ,大乘重在離見dr!s!t!i。生死病根的「攀緣」,不是能緣,也不是所緣,是能所相關時,有所愛染、執見的緣慮。愛染、執著,「佛法」說我愛(我見、我慢等),無我就解脫了。「大乘」說我見、法見(依自性起),離我法自性見,就都無所著了。所以,「不以空叁昧(心)故空,亦不以所緣外色等諸法故空。……此中說離是二邊說中道,所謂因緣和合生,是和合法,無有一定法故空。……無自性故,即畢竟空」(10)。論師以「分破空」、「觀空」、「本性空」,推求破斥外道、小乘所說,顯一切法離戲論而寂滅,不是論議,一切論議是可破的,佛法是「大聖說空法,爲離諸見故」。

  

  

  注【12-001】『百字論』(大正叁0‧二五二下)。

  注【12-002】『大丈夫論』(大正叁0‧二六八上)。

  注【12-003】『中觀論疏』卷叁本(大正四二‧四0下)。

  注【12-004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七(大正一二‧五二四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2-005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一八(大正二五‧一九0中──一九一上)。

  注【12-006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一二(大正二五‧一五0上)。卷二0(大正二五‧二0七中)。

  注【12-007】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中(大正一四‧五四五上)。

  注【12-008】『相應部』(二二)「蘊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八五──八七)。

  注【12-009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九(大正二‧六0中)。『相應部』(叁五)「處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二六0──二六一) [P152] 。

  注【12-010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七四(大正二五‧五八一中──下)。 [P153]

  

《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四章 中觀大乘──「性空唯名論」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