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叁冊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‧秘密乘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中觀見呢?不妨考慮一下,「秘密大乘」爲什摩被稱爲果乘?爲什麼能「十六生成佛」,「即生成佛」呢?最合理的解說是:一切衆生心相續中,具有如來智慧;一切衆生有如來藏,具足如來智慧,色相端嚴,如佛無異;衆生心自性[本性]清淨。對于這,『密宗道次第廣論讀後』,有比較合理的見解,如『曲肱齋叢書』(一四四五)說:

  

   「作者(指宗喀巴)標舉果乘四種遍淨:佛剎、佛身、佛財、佛事,順此果相而運行,故曰果乘」。 「本人以爲果乘要義……行者入此果乘,當先具勝解,了達此四種果體本來具足;然後能于觀想、念誦,乃至事業手印,皆能配合果位本體功德,以爲基礎而期實證」。

  

  這是衆生本有如來果德說,與如來藏說是契合的。「念佛叁昧」本是想念外在的佛,由于傳出了衆生有如來藏,如來藏是(真)我的經說,念佛叁摩地,不 [P213] 再只是觀他佛現前,進而觀佛入自身(「本尊入我,我入本尊」),引生自身是佛的天慢,發展到「現生成佛」。宗喀巴稱無上瑜伽爲「最勝念佛」,是非常正確的!但如不能肯認衆生本有如來果德,還在修緣起(不能說是「本具」)的勝義空觀,雖在佛教發展中,不免有這類「續」、「論」,其實只是附會、雜糅而已。在無上瑜伽中,有「俱生」一詞,如俱生瑜伽sahajayoga,俱生喜sahaja^nanda ,俱生乘sahajaya^na,俱生智sahajajn~a^na,俱生成就sahajasiddhi ,俱生光明sahajaprabha^svara等。俱生是與生俱來的,也就是本具的。因修持而生起,那只如燈照物般的(顯)「了因所了」,而不是「生因所生」的。因爲佛德本具,所以依果而起修,能速疾的圓成佛果。中國古德所說「一生取辦」,「即心即佛」,都是本著這一原則而來的。

  

  「秘密大乘」重勝解觀,重叁摩地,所以行續的『大日經』以來,都說到命力pra^n!a^ya^ma風息的修持。上面說到「四修定」,修定是爲了得現法樂,得勝知見。「勝知見」是從光明想a^loka-sam!jn~in中,見天人;從淨想 [P214] s/ubhasam!jn~a^中,修地、水、火、風、青、黃、赤、白。經大乘而發展到「秘密大乘」中,這就是從叁摩地中,見佛、菩薩、明王、明妃、淨土、宮殿了。得現法樂是,聖者能得深定的,如俱解脫阿羅漢ubhayatobha^^ga-vimukta-arhat。不但心情自在,也堪能忍受身體的苦痛。如釋尊在毗舍離Vais/a^li^,「佛身疾生,舉體皆痛。……(釋尊)不念一切想。入無想[相]定時,我身安穩,無有惱患」(大正一‧一五中──下)。又如優波先那Upasena爲毒蛇所傷,臨終前「色貌諸根不異于常(時)」(大正二‧六0下)。這比起不得根本定的慧解脫阿羅漢prajn~a^vimukti-arhat ,雖同樣的解脫生死,而沒有現在身心的禅定安樂,俱解脫者是好得多了!現法安住的禅樂,有的聖者是有的,有的可沒有,所以從初果到究竟的四果,有了「苦遲通行」,「苦速通行」,「樂遲通行」,「樂速通行」── 四通行catasra-pratipada的差別。如根性利而速證究竟,又得現法樂住── 「樂速通行」是最理想的。也就因爲這樣,修得深定雖然並不等于解脫生死,而佛教界會多少重視「修心」的禅定行者。依佛法說,欲界樂以淫欲樂爲最,色界 [P215] 定樂以叁禅的妙樂爲最(都不是解脫樂)。「秘密大乘」從男女和合中,修得不變的大樂maha^sukha,可說是欲樂與定樂的統一,發展出「佛法」所沒有的大樂。原始人類對性行爲是有神秘感的。女權的氏族社會,對女根──印度人稱爲婆伽bhaga,有神秘的敬畏感。文明進步,演化爲哲理,『老子』也還重視「玄牝」呢!如說:「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;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」。「佛法」出家衆,是修「離欲梵行」的。然釋尊時代,六師之一的末伽離拘舍羅子 Maskari^-gos/a^li^putra,宣說「淫樂無害」;佛教的阿梨咤Aris!!t!a比丘,也說「行欲者無障礙」,就是淫欲不障道的惡見(大正一‧七六叁中──下)。淫欲,對人來說,是本能的,是生理所引發的。出家人中,不能以般若正觀得解脫,求解脫心與欲念的內在矛盾,在禅定中得到對立的統一,這可能早已潛流在(部派)佛教中了。『論事』說:方廣部vetulyava^da以爲:爲了悲憫,供養佛,如男女同意,可以行淫(南傳五八‧四叁叁);北道部Uttara^pathaka以爲有在家阿羅漢(南傳五七‧叁四二),這都暗示了佛教內部的變化。「秘密大乘」是佛法的天(神)化;理 [P216] 論(如如來藏、我、自性清淨心)與修法(如秘密傳授,持咒,手印,護摩等),都與印度教相類似;印度教有性力派S/a^kti,密乘修男女和合的秘法,公開流行,在當時的環境裏,也不算奇突了。西元五世紀初,來中國傳譯如來藏、我經典的昙無谶Dharmaraks!a,就是一位「善男女交接之術」的上師呢!

  

  在依佛德本來具足而修的無上瑜伽中,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。一、陳健民傳述(西康)貢格所說的七種見:實執見,外道見外,佛法有「小乘見」,「唯識見」,「中觀見」,大手印的「俱生智見」,大圓滿的「本淨見」。陳氏以爲中國禅宗不立見,而悟入的與大手印、大圓滿相同。這是不可說示的,勉強的說,提出四項條件:一、「明相」;二、「無念」;叁、「心離能所」;四、「氣離出入」。稱這一境地爲「明體」,就是如來藏心,自性清淨心,圓覺妙心(『曲肱齋叢書』一0五五)。在他所說的四條件中,有關「明相」的解說,如『曲肱齋叢書』(『禅海燈塔』)(一0二一)說:

  

   「所見山河大地,一切事物,如同戴了一副水晶眼鏡,非常清淨,非常潔 [P217] 白。……普通修行人,也未嘗無光明現前,或者眼角一閃,或者只見一片,或者只見一室,或者只在一時。者個明相是觸處皆明,隨時皆明,較日後只有厚薄之分,厚時如坐水晶宮裏」(參閱『曲肱齋叢書』一0九二)。

  

  明體的比喻,與『般若經』等相同,但所比喻的,『般若』中觀指「空性」,而大手印等,指明體與妙用,如說:「于空性法身之內在智力光明,逐漸增進」(『曲肱齋叢書』一叁五五),正是「如來藏空性之智」的意義。二、『密宗道次第廣論』卷一四(五)說:

  

   「由菩提心至摩尼,以泮字等阻令不出,住須臾頃,息滅衆生粗動分別,發生安樂無分別心。以唯彼(安樂無分別)心,雖無通達實性見者,亦可生起,以彼未達真實義故。口授論雲:法身喜遍空,死悶絕睡眠,呵欠及噴嚏,剎那能覺知。此說死等五位,亦能覺受法身」。

  

  依上來引述的二文,可見悟入的「明相」,雙身和合而引生的(俱生)「喜」,一般人也是能夠得到的。陳健民是佛德本有論,所以說一般人只是「眼角一閃 [P218] ,或者只見一片,或者只見一室,或者只在一時。(而)者個明相是觸處皆明,隨時皆明」。但這只能說是量的差別,不能說是質的不同。「法身喜」,一般人在五位中,都有引發的可能。宗喀巴是中觀見者,所以約有沒有「通達真實義」來分別。如是佛德本有論者,一定說是量的差別,一般人偶而生起,卻不能把握。「明相」,在佛法傳入中國以前,『莊子』已說到「虛室生白,吉祥止止」,這無疑是定力所引發的。如中國禅宗,不說定慧,宋明以來,多數以「看話頭」,「起疑情」爲方便。按下思量分別、妄想雜念,參到疑情成片,緣到而頓然悟入。疑情打成一片,依教義說,這是「心不散亂」的修定過程;禅者的悟入明體,也還是依于定力的。「法身喜」的引起,也正是修風火瑜伽,通中脈,(滾打)菩提心下注而引發的(通俗的說是氣功)。「明相」與「法身喜」,一般人也偶而有之,不過秘密瑜伽者,在這裏痛下工夫,依定力而發爲一般人所沒有的修驗。如依「佛法」,「大乘佛法」的中觀見,唯識見來說:般若體悟的谛理,名爲空性、真如等。這是「一得永得」(「證不退」),爲凡夫與聖者的差別所在 [P219] ,決沒有一般人也能偶而得到的。如一般人也能現起,那只是生死世間的常法而已!

  

  最近在『萬行』月刊上,見到日本高楠順次郎『佛教哲學精義』的翻譯者,有所介紹。據說:佛教哲學,可分爲二類:一、重「般若」的,稱爲「理性的否定論」:內容爲說一切有部,經部,瑜伽行派(唯識),中觀派。二、重「瑜伽」的,稱爲「反省的直觀論」:內容爲天臺宗的實相論、華嚴宗的法界論,禅宗的直觀論,密宗的秘密論;此外有差別的,如淨土宗、日蓮宗等。這是對印度,(傳于)中國的佛教(兼及日本),從修行方法與理論而加以分類的。重「瑜伽」而被稱爲「反省的直觀論」,與本篇從印度佛教史的發展,發見後期大乘與秘密大乘,所說如來藏、我、自性清淨心、佛性等,存在于信仰與理想之中,不是理性的觀慧所證知,而來于定心清淨的自覺;傾向以禅、叁昧爲主,與印度的瑜伽學派有共同處。我的論究方法不同,而所得的結論,與『佛教哲學精義』相近。後期大 [P220] 乘的傾向,確是與原始佛教、初期大乘佛教不同的。印順附記。 [P221]

  

  七、讀「大藏經」雜記

  上編 藏經的部類、重出與異譯

  一

  「大藏經」,是我國對一切佛典的總稱。佛法本有經──「素呾纜藏」,律 ──「毗奈耶藏」,論──…

《華雨集第叁冊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