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中观见呢?不妨考虑一下,「秘密大乘」为什摩被称为果乘?为什么能「十六生成佛」,「即生成佛」呢?最合理的解说是:一切众生心相续中,具有如来智慧;一切众生有如来藏,具足如来智慧,色相端严,如佛无异;众生心自性[本性]清净。对于这,『密宗道次第广论读后』,有比较合理的见解,如『曲肱斋丛书』(一四四五)说:
「作者(指宗喀巴)标举果乘四种遍净:佛剎、佛身、佛财、佛事,顺此果相而运行,故曰果乘」。 「本人以为果乘要义……行者入此果乘,当先具胜解,了达此四种果体本来具足;然后能于观想、念诵,乃至事业手印,皆能配合果位本体功德,以为基础而期实证」。
这是众生本有如来果德说,与如来藏说是契合的。「念佛三昧」本是想念外在的佛,由于传出了众生有如来藏,如来藏是(真)我的经说,念佛三摩地,不 [P213] 再只是观他佛现前,进而观佛入自身(「本尊入我,我入本尊」),引生自身是佛的天慢,发展到「现生成佛」。宗喀巴称无上瑜伽为「最胜念佛」,是非常正确的!但如不能肯认众生本有如来果德,还在修缘起(不能说是「本具」)的胜义空观,虽在佛教发展中,不免有这类「续」、「论」,其实只是附会、杂糅而已。在无上瑜伽中,有「俱生」一词,如俱生瑜伽sahajayoga,俱生喜sahaja^nanda ,俱生乘sahajaya^na,俱生智sahajajn~a^na,俱生成就sahajasiddhi ,俱生光明sahajaprabha^svara等。俱生是与生俱来的,也就是本具的。因修持而生起,那只如灯照物般的(显)「了因所了」,而不是「生因所生」的。因为佛德本具,所以依果而起修,能速疾的圆成佛果。中国古德所说「一生取办」,「即心即佛」,都是本着这一原则而来的。
「秘密大乘」重胜解观,重三摩地,所以行续的『大日经』以来,都说到命力pra^n!a^ya^ma风息的修持。上面说到「四修定」,修定是为了得现法乐,得胜知见。「胜知见」是从光明想a^loka-sam!jn~in中,见天人;从净想 [P214] s/ubhasam!jn~a^中,修地、水、火、风、青、黄、赤、白。经大乘而发展到「秘密大乘」中,这就是从三摩地中,见佛、菩萨、明王、明妃、净土、宫殿了。得现法乐是,圣者能得深定的,如俱解脱阿罗汉ubhayatobha^^ga-vimukta-arhat。不但心情自在,也堪能忍受身体的苦痛。如释尊在毗舍离Vais/a^li^,「佛身疾生,举体皆痛。……(释尊)不念一切想。入无想[相]定时,我身安稳,无有恼患」(大正一‧一五中──下)。又如优波先那Upasena为毒蛇所伤,临终前「色貌诸根不异于常(时)」(大正二‧六0下)。这比起不得根本定的慧解脱阿罗汉prajn~a^vimukti-arhat ,虽同样的解脱生死,而没有现在身心的禅定安乐,俱解脱者是好得多了!现法安住的禅乐,有的圣者是有的,有的可没有,所以从初果到究竟的四果,有了「苦迟通行」,「苦速通行」,「乐迟通行」,「乐速通行」── 四通行catasra-pratipada的差别。如根性利而速证究竟,又得现法乐住── 「乐速通行」是最理想的。也就因为这样,修得深定虽然并不等于解脱生死,而佛教界会多少重视「修心」的禅定行者。依佛法说,欲界乐以淫欲乐为最,色界 [P215] 定乐以三禅的妙乐为最(都不是解脱乐)。「秘密大乘」从男女和合中,修得不变的大乐maha^sukha,可说是欲乐与定乐的统一,发展出「佛法」所没有的大乐。原始人类对性行为是有神秘感的。女权的氏族社会,对女根──印度人称为婆伽bhaga,有神秘的敬畏感。文明进步,演化为哲理,『老子』也还重视「玄牝」呢!如说:「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;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」。「佛法」出家众,是修「离欲梵行」的。然释尊时代,六师之一的末伽离拘舍罗子 Maskari^-gos/a^li^putra,宣说「淫乐无害」;佛教的阿梨咤Aris!!t!a比丘,也说「行欲者无障碍」,就是淫欲不障道的恶见(大正一‧七六三中──下)。淫欲,对人来说,是本能的,是生理所引发的。出家人中,不能以般若正观得解脱,求解脱心与欲念的内在矛盾,在禅定中得到对立的统一,这可能早已潜流在(部派)佛教中了。『论事』说:方广部vetulyava^da以为:为了悲悯,供养佛,如男女同意,可以行淫(南传五八‧四三三);北道部Uttara^pathaka以为有在家阿罗汉(南传五七‧三四二),这都暗示了佛教内部的变化。「秘密大乘」是佛法的天(神)化;理 [P216] 论(如如来藏、我、自性清净心)与修法(如秘密传授,持咒,手印,护摩等),都与印度教相类似;印度教有性力派S/a^kti,密乘修男女和合的秘法,公开流行,在当时的环境里,也不算奇突了。西元五世纪初,来中国传译如来藏、我经典的昙无谶Dharmaraks!a,就是一位「善男女交接之术」的上师呢!
在依佛德本来具足而修的无上瑜伽中,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。一、陈健民传述(西康)贡格所说的七种见:实执见,外道见外,佛法有「小乘见」,「唯识见」,「中观见」,大手印的「俱生智见」,大圆满的「本净见」。陈氏以为中国禅宗不立见,而悟入的与大手印、大圆满相同。这是不可说示的,勉强的说,提出四项条件:一、「明相」;二、「无念」;三、「心离能所」;四、「气离出入」。称这一境地为「明体」,就是如来藏心,自性清净心,圆觉妙心(『曲肱斋丛书』一0五五)。在他所说的四条件中,有关「明相」的解说,如『曲肱斋丛书』(『禅海灯塔』)(一0二一)说:
「所见山河大地,一切事物,如同戴了一副水晶眼镜,非常清净,非常洁 [P217] 白。……普通修行人,也未尝无光明现前,或者眼角一闪,或者只见一片,或者只见一室,或者只在一时。者个明相是触处皆明,随时皆明,较日后只有厚薄之分,厚时如坐水晶宫里」(参阅『曲肱斋丛书』一0九二)。
明体的比喻,与『般若经』等相同,但所比喻的,『般若』中观指「空性」,而大手印等,指明体与妙用,如说:「于空性法身之内在智力光明,逐渐增进」(『曲肱斋丛书』一三五五),正是「如来藏空性之智」的意义。二、『密宗道次第广论』卷一四(五)说:
「由菩提心至摩尼,以泮字等阻令不出,住须臾顷,息灭众生粗动分别,发生安乐无分别心。以唯彼(安乐无分别)心,虽无通达实性见者,亦可生起,以彼未达真实义故。口授论云:法身喜遍空,死闷绝睡眠,呵欠及喷嚏,剎那能觉知。此说死等五位,亦能觉受法身」。
依上来引述的二文,可见悟入的「明相」,双身和合而引生的(俱生)「喜」,一般人也是能够得到的。陈健民是佛德本有论,所以说一般人只是「眼角一闪 [P218] ,或者只见一片,或者只见一室,或者只在一时。(而)者个明相是触处皆明,随时皆明」。但这只能说是量的差别,不能说是质的不同。「法身喜」,一般人在五位中,都有引发的可能。宗喀巴是中观见者,所以约有没有「通达真实义」来分别。如是佛德本有论者,一定说是量的差别,一般人偶而生起,却不能把握。「明相」,在佛法传入中国以前,『庄子』已说到「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」,这无疑是定力所引发的。如中国禅宗,不说定慧,宋明以来,多数以「看话头」,「起疑情」为方便。按下思量分别、妄想杂念,参到疑情成片,缘到而顿然悟入。疑情打成一片,依教义说,这是「心不散乱」的修定过程;禅者的悟入明体,也还是依于定力的。「法身喜」的引起,也正是修风火瑜伽,通中脉,(滚打)菩提心下注而引发的(通俗的说是气功)。「明相」与「法身喜」,一般人也偶而有之,不过秘密瑜伽者,在这里痛下工夫,依定力而发为一般人所没有的修验。如依「佛法」,「大乘佛法」的中观见,唯识见来说:般若体悟的谛理,名为空性、真如等。这是「一得永得」(「证不退」),为凡夫与圣者的差别所在 [P219] ,决没有一般人也能偶而得到的。如一般人也能现起,那只是生死世间的常法而已!
最近在『万行』月刊上,见到日本高楠顺次郎『佛教哲学精义』的翻译者,有所介绍。据说:佛教哲学,可分为二类:一、重「般若」的,称为「理性的否定论」:内容为说一切有部,经部,瑜伽行派(唯识),中观派。二、重「瑜伽」的,称为「反省的直观论」:内容为天台宗的实相论、华严宗的法界论,禅宗的直观论,密宗的秘密论;此外有差别的,如净土宗、日莲宗等。这是对印度,(传于)中国的佛教(兼及日本),从修行方法与理论而加以分类的。重「瑜伽」而被称为「反省的直观论」,与本篇从印度佛教史的发展,发见后期大乘与秘密大乘,所说如来藏、我、自性清净心、佛性等,存在于信仰与理想之中,不是理性的观慧所证知,而来于定心清净的自觉;倾向以禅、三昧为主,与印度的瑜伽学派有共同处。我的论究方法不同,而所得的结论,与『佛教哲学精义』相近。后期大 [P220] 乘的倾向,确是与原始佛教、初期大乘佛教不同的。印顺附记。 [P221]
七、读「大藏经」杂记
上编 藏经的部类、重出与异译
一
「大藏经」,是我国对一切佛典的总称。佛法本有经──「素呾缆藏」,律 ──「毗奈耶藏」,论──…
《华雨集第三册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与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