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本異譯。『分別善惡所起經』,偈頌前多了一段長行。
七叁四 佛說鬼問目連經 ─漢安世高譯; 七四五 佛說雜藏經 ─晉法顯譯 ; 七四六 餓鬼報應經 ─東晉失譯 , 叁經是同本異譯。七四五『佛說雜藏經』,後面多了一段盤提王、月明夫人等故事。
七七二 大乘四法經 ─唐地婆诃羅譯; 七七叁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─唐地婆诃羅譯, 二經同本,同一人譯出,應該是初譯本與再治本。
八一一 佛說決定總持經 ─晉竺法護譯; [P242] 八叁一 謗佛經 ─元魏菩提流支譯, 二經是同本異譯。
八四六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─趙宋法天譯; 一六四叁 尼幹子問無我義經 ─趙宋日稱等譯, 二本似乎是經、論不同,然文義次第是一致的,應爲同本別傳的異譯。
一五七 悲華經 ─涼昙無谶譯; 一五八 大乘悲分陀利經 ─秦失譯, 二經是同本異譯。
一九一 佛說衆許摩诃帝, 經 ─趙宋法賢譯, 本經是一四五0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』,卷一──卷九的異譯。
一九九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─晉竺法護譯, 本經是從一四四八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』(卷一六──一八)中摘出別譯的。末品「世尊品」,在『藥事』作長行。 [P243]
一四九一 菩薩藏經 ─梁僧伽婆羅譯; 一四九二 佛說舍利弗悔過經 ─漢安世高譯; 一四九叁 大乘叁聚忏悔經 ─隋阇那崛多共笈多譯, 叁經是同本異譯。
一五五七 阿毗昙五法行經 ─漢安世高譯; 一五五六 薩婆多宗五事論 ─唐法成譯, 二本是同本異譯。是一五四一『衆事分阿毗昙論』「五法品」,一五四二『阿毗達磨品類足論』「辯五事品」的異譯。『阿毗昙五法行經』,五法前有苦法黠[智]等八智的解說,應是抄寫者附錄上去的。一一五五『五事毗婆沙論』,是「五事品」的廣釋。『大正藏』所注不分明。
一六四一 隨相論 ─陳真谛譯, 本論解說一五五八『阿毗達磨俱舍論』的四谛、十六行相,應編于一五六一『俱舍論實義疏』以下。 [P244]
一六一六 十八空論 ─陳真谛譯, 本論的內容,是一五九九『中邊分別論』的部分解釋,應編在『辯中邊論』等以下。
一六一九 無相思塵論 ─陳真谛譯; 一六二四 觀所緣緣論 ─唐玄奘譯, 二論是同本異譯。
一六二0 解卷論 ─陳真谛譯; 一六二一 掌中論 ─唐義淨譯, 二論是同本異譯。
叁五五 入法界體性經 ─隋阇那崛多譯; 叁五六 佛說寶積叁昧文殊師利問菩薩經 ─漢安世高譯, 二經是同本異譯。
一四六七 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 ─漢安世高譯; [P245] 一四六八 佛說目連所問經 ─趙宋法天譯, 二經是同本異譯。『佛說犯戒罪報輕重經』,在「目連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」下,又有「爾時,尊者目連即說偈言」一段,是『佛說目連所問經』所沒有的。一般說,「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」,表示經文的終了,「目連即說偈言」,是不合常情的。偈頌是不屬于這部經的,是譯者或後人所增附,仰推爲目連所說,不過爲了引人的尊重而已。
一五一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─元魏菩提流支譯; 一五一叁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─唐義淨譯; 一五一二 金剛仙論 ─元魏菩提流支譯; 一五一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─唐地婆诃羅等譯, 無著造偈頌,世親長行解釋,一五一一與一五一叁,是這部論的同本異譯。一五一二,是這部論釋的廣說。一五一五的次第,也是依這部論釋而說的,又兼取龍樹的中觀說。後二論是解說前論,不能說是同本異譯的。 [P246]
四
印度傳譯部分,『大正藏』共分爲十六部:「阿含部」、「本緣部」、「般若部」、「法華部」、「華嚴部」、「寶積部」、「涅槃部」、「大集部」、「經集部」、「密教部」、「律部」、「釋經論部」、「毗昙部」、「中觀部」、「瑜伽部」、「論集部」。部類的區分,有了良好的新的開始;但對傳譯教典的分部,有些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審定,如:
一二0 央掘魔羅經 ─宋求那跋陀羅譯, 央掘魔羅,與『雜阿含』(一0七七)經所說的,當然是同一人。但本經的內容,呵斥一切法空,說如來藏我,解脫身有色,怎可編入「阿含部」!本經的思想,與「阿含經」無關,應編入「經集部」,與六六六『大方等如來藏經』, ……六六九『佛說無上依經』;及五八0『佛說長者女庵提遮獅子吼了義經』等爲一類。
一五六 大方便報恩經 ─失譯; [P247] 一五七 悲華經 ─涼昙無谶譯; 一五八 大乘悲分陀利經 ─失譯 ; 一五九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─唐般若譯 , 這四部經,編在「本緣部」,都不大適合。前叁經,應編入(大乘)「經集部」。『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』,說發菩提心,依月輪觀修叁種秘密法門,速證菩提,應編入「密教部」。
一四八二 佛阿毗昙經 ─陳真谛譯, 本經二卷,附題「出家相品」,被編入「律部」。其實,這是真谛所傳的,「佛說九分阿毗昙」的殘本。本有九卷(九分),今只存二卷。二卷的內容是:前明因緣,與『稻!8蝏經』等相同,佛說(『稻!8蝏經』等作彌勒說),這是「九分毗昙」中的「分別說因緣」──因緣施設。次明律相,出家受具足的次第成立,是「九分毗昙」中的「分別說戒」──戒施設。這是真谛(依正量部)所傳的「 [P248] 九分阿毗昙」殘本,應編入「毗昙部」。
一五0五 四阿鋡暮抄解 ─苻秦鸠摩羅佛提等譯; 一五0六 叁法度論 ─東晉僧伽提婆譯, 二論是同本異譯。本論不是四阿含經文的解釋,是犢子部系的阿毗昙論。不是「釋經論」,應編入「毗昙部」。
犢子部系的論書,還有一六四四『佛說立世阿毗昙論』,一六四九『叁彌底 [正量]部論』,與上二部,都應次第的編入「毗昙部」。
一五四九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─苻秦僧伽跋澄譯, 本論就是瑜伽學者所傳的,「經部異師世友」的『問論』。在說一切有部中,這是「持經譬喻者」的論書,應編入「論集部」。
一六叁一 回诤論 ─魏毗目智仙共瞿昙流支譯; 一六五六 寶行王正論 ─陳真谛譯; 一六六0 菩提資糧論 ─隋達磨笈多譯; [P249] 一六七二 龍樹菩薩爲禅陀迦王說法要偈 ─宋求那跋摩譯; 一六七叁 勸發諸王要偈 ─宋僧伽跋澄譯; 一六七四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─唐義淨譯; 後叁部偈頌,是同本異譯。上列六部論,都是龍樹所作,應編入「中觀部」。
一六五四 因緣心論頌釋 ─失譯; 一六六四 廣釋菩提心論 ─趙宋施護譯, 一六五四是龍樹論,一六六四是蓮華戒所造,都應該編入「中觀部」。
一六六五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 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 ─唐不空譯[出], 本論應編入「密教部」。
四九八 佛說初分說經 ─趙宋施護譯, 經說佛化叁迦葉,化頻婆娑羅王,化二大弟子,是佛傳的一部分,應編入「 [P250] 本緣部」。
二四0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─唐菩提流志譯; 二四一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─唐金剛智譯; 二四二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─趙宋施護譯; 二四叁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麼耶經 ─唐不空譯; 二四四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 ─ 趙宋法賢譯, 這幾部經的心要,是二二0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一0)『般若理趣分』的異譯。『般若理趣分』的經義,是屬于「秘密大乘」的,但沒有密教的事相。二四0──二四叁經,譯文附入了秘密字義及咒語;二四四經更大爲擴編,成爲秘密教的要典。大乘經的陀羅尼或咒,以護持佛法(及修行者)爲主。如著重秘密字門,叁密加持,用作成佛方便的,就屬于秘密教。上五部,應編入「密教部」,但應注明與「般若部」『般若理趣分』的關系。
二叁0 聖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一 [P251] 百八名真實圓義陀羅尼經 ─趙宋施護等譯; 二四九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─趙宋施護譯; 二五八 佛說聖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─趙宋天息災譯; 二五九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─趙宋天息災譯, 上四部,應從「般若部」移編「密教部」。在西藏大藏中,這都是屬于密部的。
叁六八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─宋求那跋陀羅譯; 叁六九 阿彌陀佛說咒, 叁七0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─失譯, 上叁部,應編入「密教部」。『大寶積經』四十九會中,(二)『無邊莊嚴會』,應屬「秘密部」,但已編入『寶積經』大部中,只能如舊編列。
叁九七 (九)寶幢分 ─北涼昙無谶譯; 叁九七 (一0)虛空目分 ─北涼昙無谶譯; [P252] 叁九七 (一叁)日密分 ─北涼昙無谶譯; 叁九七 (一四)日藏分 ─隋那連提耶舍譯; 叁九七 (一五)月藏分 ─高齊那連提耶舍譯; 叁九七 (一六)須彌藏分 ─高齊那連提耶舍譯, 叁九七『大方等大集經』,『大正藏』所依的六十卷本,是隋僧就編成的。如(一叁)『日密分』,(一四)『日藏分』,是同本異譯,卻集在一大部中,是極不合理的!『大集經』(九)『寶幢分』起,與前八分的意趣不同,每分都有陀羅尼,廣說龍、神、夜叉、星宿吉凶等,與「秘密教」相通。不過古來都作爲『大集』部類,也只好如此了!…
《華雨集第叁冊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