叁九七 (一七)十方菩薩品 ─高齊那連提耶舍譯, 這一品,實是安世高所譯的『明度五十校計經』。僧就爲了集成六十卷本『大集經』,竟改變經名,說是高齊那連提耶舍所譯,未免太荒唐了!應恢複經名及譯者名字,編入「經集部」。 [P253]
四0五 虛空藏菩薩經 ─姚秦佛陀耶舍譯; 四0六 佛說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─失譯; 四0七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─宋昙摩蜜多譯; 四0八 虛空孕菩薩經 ─隋阇那崛多譯, 上四部是同本異譯。虛空藏,與上日藏,月藏,須彌藏,都以藏[胎]爲名;性質也相同,是「大集」而傾向秘密的。
七八七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 ─唐義淨譯; 七八八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─唐寶思惟譯; 七八九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─唐不空譯, 前二經是同本異譯。這叁部,都應編入「密教部」。
六二 佛說新歲經 ─東晉竺昙無蘭譯, 佛說『新歲經』,本出于『雜阿含』(一二一二)經,又編入『中阿含』(一二一)經,但本經的內容,已大爲改觀。說到「虛空諸天八萬四千,鹹見開化, [P254] 皆發無上真正道意」;「十方諸菩薩,天龍神王,各從十方面而來會坐」(大正一 ‧八六0上、中)。明顯的已經大乘化了,不能說是『中阿含經』的異譯,應編入「經集部」。
一五叁五 大乘四法經釋, 這是對世親『四法經論』所作的「釋題」。說到大乘宗見,有勝義皆空,唯識中道,法性圓融──叁宗,是我國古德的作品,不應該編在「釋經論部」。
二0四四 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 ─失譯, 本經共十叁則,先舉一事緣,然後以佛(天尊)說,「示語後世人」。這是「譬喻」集,應該編入「本緣部」。阿育王事,只是本經的第一則,編在「史傳部」,是不適當的! [P255]
下編 雜附、疑僞與倒亂
一
華文佛典的傳譯,從漢代到趙宋(以後還有少數的譯品),起初是抄寫流通的。部類這麼多,有的又部分抄出(別生)流通,經過了近千年的時間,錯誤是難免的!有的是不同的經篇(或殘篇),有的是我國古德的作品,漢、魏、兩晉所傳出的,錯誤、雜亂的情形,特別嚴重。古代的「經錄」,都曾爲此而盡力,但不免還有些可討論的。先從附錄于經後(或中間)的說起:
五 佛般泥洹經 ─西晉白法祖譯,
『佛般泥洹經』末附記說:「從佛般泥洹,到永興七年二月十一日,凡已八百八十七年,余七月十有一日。至今丙戌歲,合爲九百一十五年:是比丘康日所記也。……一千九百九十四年」(一‧一七五下)。這是佛滅年代的一項傳說。經是 [P256] 西晉白法祖譯的;「永興」是西晉惠帝的年號,但永興是沒有七年的。所說的「永興七年」,可能是惠帝「元康九年」的誤寫?這一附記,可另行編入「史傳部」的。
一六 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 ─漢安世高譯, 經文終了,「作禮而去」。以下有「佛說呗偈:雞鳴當早起,披衣來下床,澡漱令心淨,兩手奉花香(供佛)。……不與八難貪,隨行生十方。所生趣精進,六度爲橋梁,廣勸無極慧,一切蒙神光」(一‧二五一下──二五二中)。在多部異譯中,沒有這一「呗偈」,這是後人所增附的。偈文古樸通順,表示在家佛弟子,在信佛持戒的基礎上,以「六度爲橋梁」而求成佛道。提到了般若波羅蜜──「無極慧」,是在家菩薩的形象。這是中國人所造的好偈頌!
二叁 大樓炭經 ─西晉法立共法炬譯, 「比丘歡喜,前爲佛作禮而去」,經文已畢。以下有「地深二十億萬裏,… …盡地起故」(一‧叁0九下)一段文,「元本」、「明本」缺。這不是經文,可能 [P257] 是古人解答世間成壞問題,因便附在這敘述世間成壞的『樓炭經』下。
二六 中阿含經(二一五)第一得經 ─東晉僧伽提婆譯, 經文末段,是錯亂的。一、「欲,若有人習此法,……愛敬無厭足」一段(一‧八00中),宋本等是附在經後的。這是『增一阿含經』(二二)「叁供養品」,第十經的後段( 二‧六0八下──六0九上),錯附在這裏,應從『中阿含經』中刪去。二、經後附有「若有斷樂速者……歡喜奉行」(一‧八00下)。這正是『中阿含經』文,上接「于中若有斷樂」的,但抄寫者略有增損,原文應爲:
(于中若有斷樂)「若有斷樂(四字重出,應刪)速者,此斷樂速故,此斷亦 說下賤。于中苦[若]有斷苦遲者,此斷苦遲故,此斷亦說下賤。于中若有斷 苦速者,此斷苦速故,此斷(亦說下賤。此斷)(應增補六字)非廣布,不流 布,乃至天人亦不稱廣布」。……(此下依經文說)。
叁二 佛說四谛經 ─漢安世高譯, 末附「持宿命觀……如後事是也」──二十七字,是後人所附,應依宋本等 [P258] 刪去。
六二 佛說新歲經 ─東晉竺昙無蘭譯, 本經在「聞佛所說,莫不歡喜,作禮而去」下,又有「缽蘭和偈」,五言與七言的都有,中間還有「一月已過,即得一智」等一段長行。這是元本、明本所沒有的,大概是校刻者認定爲古人所附而刪去的!
一二五 增一阿含經(一)序品 ─東晉僧伽提婆譯, 品末,附有「于今我首上,……便說偈曰」──二百九十九字,應依宋本等,在「序品」的「如上作偈」下(二‧五五二上)。這樣,也與『增一阿含經』(五0)「禮叁寶品」第四經(二‧八一0上)相合。「序品」的長壽王,經(譯)作長生;「善觀者優多羅比丘是」,經說善盡是調達,小有不合。依「序品」,優多羅是『增一阿含』的承受者,似乎「序品」是再加修正的。
一二五 增一阿含經(四六)結禁品 ─東晉僧伽提婆譯, 品末,附有「聞如是,一時,……歡喜奉行」(二‧七八0下)。依內容而論, [P259] 這是「結禁品」第五「十念」經。應該依宋本等,編在「十力」與「十非法」親近國家間,才能與「結禁品」的「錄偈」相合。
一二五 增一阿含經(四七)善惡品 ─東晉僧伽提婆譯, 品末,宋本等有「經言百歲,當經叁百冬夏秋,……蓋譯者不善方言也」一段(二‧七八五下),是後人對經文的解說。多讀經論的,自然知道印度的一年叁季說,附文可以刪去。
一四五 佛母般泥洹經 ─宋慧簡譯, 宋、元本等,在這部經的末後,附有『佛般泥洹後變記』(二‧八七0中──下),敘述佛泥洹後,從百歲到千歲,佛教出家衆漸漸墮落的過程。在『出叁藏記集』(卷四)「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」中,有『泥洹後諸比丘經』一卷,異名有『泥洹後變記經』等,可見這是另一經文,與『佛母般泥洹經』無關,應別立爲一篇。
一六一 長壽王經 ─失譯, 經末,附有禮贊佛的五言二十偈,宋本等是沒有的。二十偈中,如「敬谒法王來,……光若靈耀明」(一‧一七九中);「佛爲海船師,……縛解致泥洹」(一‧一七八上──中);「佛所以度世,……龍敬承行禮」(一‧一九0上):以上六偈,見于失譯的『般泥洹經』。「八正覺自得,……從是通聖道」;「至道無往返,…… 皆莫如泥洹」(四‧一四八上──下):以上四偈,見于漢昙果共康孟詳譯的『中本起經』。「聽我歌十方,……大悲敷度經」(叁‧四八0上):四偈是見于吳支謙所譯的『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』。「吾師天中天,……心淨開法門(四‧二五五中──下):二偈是見于吳支謙譯的『撰集百緣經』。雖還有四偈,沒有查明出處,而偈頌也偶有一二字的潤飾,但可以斷言的,這贊佛的二十偈,是我國古德所纂集的,應該編入「贊頌」類。
一七二 佛說菩薩投身飼虎起塔因緣經 ─北涼法盛譯, 經末「禮佛而去」下,宋本續有「爾時國王聞佛說已,……終無絕時」── 百二十七字。這是後人對該塔現況的記述,不是經文。 [P261]
二0四 雜譬喻經 ─漢支婁迦谶譯, 經說十二譬喻以後,又說:「有十八事,人于世間甚大難,……是爲十八事」(四‧五0二上)。十八事,與「譬喻」的體裁不合。在『出叁藏記集』(卷四)「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」中,有『十八難經』一卷,「舊錄所載」。可見十八事本是另一經篇,一定是被抄寫者寫在經後,這才錯了;應從經末刪去,自成一篇。
二二五 大明度經 ─吳支謙譯, 在第一「行品」中,附有非常簡略的注釋。注中每說「師雲」,不知道是誰注的?不會是道安的『道行集異注』,可能是支遁的『道行旨[指]歸』。
叁八叁 摩诃摩耶經 ─齊昙景譯, 『摩诃摩耶經』終了,附有『摩诃摩耶經』「八國分舍利品第二」。有人以爲是『涅槃後分』,其實是從『長阿含經』(二)『遊行經』抄出的;文句大致相合,只刪略些重複的,加上五言的兩偈,七言的五偈半。這是古人抄出增附,妄稱「摩诃摩耶經八國分舍利品第二」。與『摩诃摩耶經』無關,「疑僞」而沒有 [P262] 保存的必要!
四0九 觀虛空藏菩薩經 ─宋昙摩蜜多譯, 在經的末後,麗本與宋本,又有衆多的佛名、咒語,「該是校人采集虛空藏經咒,並諸經中佛名及咒,以爲勸世修行法」──「校勘大藏竹堂講師」所批,是正確的,元本、明本都刪去了。麗藏本雖說「徒存似是,姑爲刪之」,…
《華雨集第叁冊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