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華雨集第叁冊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‧秘密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形容心的非常清淨而又光明,可以譯爲「明淨」。這一經文,也見于『舍利弗阿毗昙論』的「假心(心施設)品」:「心性清淨,爲客塵染。凡夫未聞故,不能如實知見,亦無修心;聖人聞故,如實知見,亦有修心。心性清淨,離客塵垢。凡夫未聞故,不能如實知見,亦無修心;聖人聞故,能如實知見,亦有修心」(大正二八‧六九七中)。這一思想,是從修定 ──修心來的。心極光淨,爲煩惱所染;心極光淨,而離染解脫。無聞凡夫爲什麼不能如實知解?因爲他沒有修心。多聞聖弟子能夠如實知解,就因爲他修心 ──修定。修習禅定,次第進修到遠離五蓋,心淨安住,就知道「心極光淨,爲客塵染」了。隨煩惱upakkilesa,upakles/a是染汙的,對心來說,是「客」,只是外铄的。煉金、磨鏡、洗衣等多種譬喻,都可以解說爲:金等本來是淨的,洗煉去塵汙,就回複金、鏡等的清淨。所以,心的本性是清淨,染汙是客體,是從這種世俗譬喻的推論,從「修心」──「修定」的定境中來。「定」是通于世間 [P149] 的,外道也能修得,所以外道也有超常的宗教經驗。定心清淨,是般若prajn~a^ 所依止,而不是般若──慧的證知,這是對于這一思想必要的認知!

  

  「心性本淨」,在部派佛教中,成爲重要的異議。大衆部Maha^sa^m!ghika 與上座部Sthavira分出的分別說部Vibhajyava^din,是主張「心性本淨」的。但當時的論議,已不限于定心清淨,而擴展爲一切心。如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二七(大正二七‧一四0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有執心性本淨,如分別論者。彼說心本性清淨,客塵煩惱所染汙故,相不清淨。……彼說染汙不染汙心,其體無異。謂若相應煩惱未斷,名染汙心;若時相應煩惱已斷,名不染心。如銅器等未除垢時,名有垢器等;若除垢已,名無垢器等:心亦如是」。

  

  「分別論者」,就是分別說部(又分出四部)。依據經文,是有染心、不染心,善心、不善心等差別,但本淨論者,依譬喻而解說爲本淨;而且不限于定心,更擴展爲依慧得解脫的心了。大衆部,分別論者,還有「一心相續論者」,解 [P150] 說多少不同,而同樣以心爲本來清淨的。另一方面,說一切有部,與同出于上座部的犢子部Va^tsi^putri^ya等本末五部,是否定「心性本淨」的。如『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』說:「若抱愚信,不敢非撥言此(「心本性淨」)非經,應知此經違正理故,非了義說」(大正二九‧七叁叁中)。各部派所誦的「阿含」,有不少出入。如分別說部所誦的『增支部』中,有「心極光淨,客隨煩惱所染」,說一切有部是沒有這一經說的。在傳承信仰中,要別人舍棄自宗的經文,是不大可能的,所以依正理而解說爲「非了義說」。依說一切有部說:心與煩惱俱起,心是「相應不善」;與有漏善心所俱起,是有漏的「相應善」心;心與聖道相應現前,也就成爲無漏善心了。與善、惡心所相應,而說心是善是不善;這是被動的,心的自性是無記心。無記心不是不善,也就依此而假說爲「本淨」,所以「心性淨」是不了義說。這是說一切有部的會通。本來,這是從修定的譬喻而來,不是般若的證知。在經典中,『增支部』的宗趣,是「滿足希求」,「爲人生善悉檀」,而不是「顯揚真義」。但在佛法中發展起來,適應衆生的希求,深遠的影響著發 [P151] 展中的佛教。

  

  

  

  叁 修定的四種功德

  「心性本淨」,是從修定──修心的譬喻來的。在佛法開展中,雖已轉而爲義理的重要論題,但與定sama^dhi,與修行──瑜伽者yogaka,始終是有深切關系的,所以要略說修定。爲什麼要修定,修定有什麼功德?經論中說:有「四修定」:一、爲了「現法樂」(住);二、爲了「勝知見」;叁、爲了「分別慧」;四、爲了「漏永盡」。爲了得到這四種功德,所以行者要修禅定。

  

  一、爲得「現法樂」:現法是現生(不是來生)的。修習禅定的,能得到現生的安樂,這不是一般欲界所有的喜樂。如修得初禅的,能得「離(欲所)生喜樂」;修得二禅的,能得「定生喜樂」;修得叁禅的,能得「離喜妙樂」;修得四禅的,能得「舍念清淨」。四禅雖沒有說到樂,而所得的「寂靜樂」,是勝過叁禅的。禅jha^na心與輕安prasrabodhi相應,能引發身心的安和、調柔、自 [P152] 在。明淨的禅心與輕安相應,爲欲界人類所從來沒有的;對照于人世間的粗重憔惱,禅定中的「現法樂」,成爲修行者的理想之一。不但一般修得禅定的俗人,就是得禅定的聖者,也有時常安住禅定而得「現法樂住」的。從初禅到四禅的「現法樂」,不但是心的明淨、輕安,身體也隨定而得輕安,所以經上說:「身輕安、心輕安」。禅是身心相關的,所以佛說四禅,立「禅枝」功德;如再向上進修,四無色定是純心理的,所以就不立「禅枝」(也不說是現法樂住)了。四禅的「現法樂」,與身體──生理有關,所以如修行而偏重于禅樂,那就不是多在身體上著力,就是(即使是聖者)不問人間,而在禅定中自得其樂(被一般人指爲自了漢)。

  

  二、爲得「勝知見」:得勝知見,又可分叁類:一、修光明想a^lokasam!jn~a^ :這本是對治惛睡所修的。睡眠是暗昧的,惛睡中每每夢想顛倒;睡眠重的,到了起身時刻,還是惛睡不覺。修光明想的,多多修習,在睡眠中,也是一片光明,不失正念,不會亂夢顛倒,也會應時醒覺,起來精勤修行,如「覺寤 [P153] 瑜伽」所說(大正叁0‧四一叁上──中)。在修定中,如修光明想,能依光明相而見天(神)的形色,與天共會、談論,進而知道天的姓名,苦樂,食,及天的壽命等,如『中阿含』(七叁)『天經』(大正一‧五叁九中──五四0下),『增支部』「八集」(南傳二一‧二四一──二四六)所說。『中阿含』(七九)『有勝天經』所說,能生光天、淨天、遍淨的,也是由于「意解作光明(天,也是光明的意思)想成就遊」(大正一‧五五0中──五五一下、南傳一一下‧一八叁──一九0)。這樣,修光明想成就的,能見天人,生于光天、淨天。二、修淨想s/ubhasam!jn~a^,也就是「淨觀」:爲了對治貪著物欲,釋尊教出家弟子修不淨念as/ubha^=-smr!ti,也就是不淨想、不淨觀。觀想屍身的青瘀、膿爛,……枯骨離散;如修習成就,開目閉目,到處是青瘀、膿爛,……枯骨離散。貪欲心是降伏了,但不免引起厭世的副作用。「律藏」中一致說到,由于修不淨觀,比丘們紛紛自殺。釋尊這才教比丘們修持息念 a^na$pa^na-smr!ti,也就是「安般」,「數息觀」。不過,不淨觀有相當的對治作用,所以沒有廢棄,只是從不淨觀而轉化爲淨觀。依白骨而觀明淨,如珂如雪, [P154] 見「白骨流光」,照徹內外。這樣,依不淨而轉爲清淨,開展出清淨的觀法,如八解脫as!t!au-vimoks!a^h!,八勝處as!t!a^^v-abhibhv-a^yatana^ni,十遍處 das/a-kr!tsna$-a^yatana^ni中的清淨色相觀。八解脫的前二解脫,是不淨觀,第叁「淨解脫身作證」是淨觀。八勝處的前四勝處,是不淨觀;後四勝處──內無色相外觀色青,黃,赤,白,是淨觀。十遍處中的前八遍處──地遍處,水,火,風,青,黃,赤,白遍處,都是淨觀。如地遍處是觀大地的平正淨潔,沒有山陵溪流;清淨平坦,一望無際的大地,于定心中現前。水,火,風,也都是清淨的。觀青色如金精山,黃色如瞻婆花,赤色如赤蓮花,白色如白雪,都是清淨光顯的。淨觀是觀外色的清淨,近于清淨的器世間。光明想與淨色的觀想,是勝解作意 adhimoks!a-manaska^ra──假想觀,而不是真實觀。是對于定心的增強,煩惱的對治,而不是引向解脫的勝義Parama$rtha觀慧。如專在色相──有情(佛也在內)與國土作觀,定境中的禅心明淨,色相莊嚴,與禅定的「現法樂」相結合,不但遠離解脫,更可能與見神見鬼的低級信仰合流。叁、發神通:五通 [P155] pan~ca^bhijn~a^是天眼通,天耳通,他心通,宿命通,神境通。修得第四禅的,依方便能引發五通,這是超越常情的知見。如天眼通,能見近處的,也能見非常遼遠地區的事物(因定力的淺深,所見也有近遠不同);能見一般所見的,也能見一般不能見的微細物質;能見物體的外表,更能透視而見到物體內部的情況;能見前面的,也能見後方的;能在光明中見,也能在黑暗中見,這由于一般是依光明想爲方便而引發天眼的。天耳通能聞遠處及微弱的聲音;他心通能知他人內心的意念;宿命通能知自己與他人的宿世事(知未來事,是天眼通,但未來是不定法,所以一般是不能絕對正確的)。神境通有「能到」(往來無礙,一念就到)與「轉變」──大能作小,小能作大,一能作多,多能作一等諸物的轉變。以上所說的光明想,淨觀,五通,都是依禅定而起的「勝知見」,在宗教界,一般人聽來,真是不可思議。但在佛法中,這不是能得解脫道的主體,沒有這些,也一樣的可以得到究竟的解脫。所以,如偏重于求得「勝知見」,那就意味著純正佛法的低落! [P156]

  

  叁、爲得「分別慧」:修學禅慧的,依佛法說,要從日常生活中去學。如穿衣時知道自己在穿衣,乞食時知道自己在乞食,行路時知道在行路,談話時知道在談話,起善…

《華雨集第叁冊 六、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‧秘密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